新中国开国那一天的人和事

文摘   2024-10-01 12:05   北京  

1949年10月1日这一天的喧闹和激动,是午后才开始的。上午,阳光明媚,中南海里还是一片宁静。前一夜,毛泽东彻夜未眠,一直伏案工作到清晨六点多,才在值班卫士的再三催促下开始睡觉。一宿未眠的还有周恩来,他一直在忙着检查开国大典的最后准备工作。清晨他三次打电话让值班卫士劝毛泽东早点休息。


下午一点,毛泽东被卫士叫醒。他穿上一套黄呢子中山装,显得神采奕奕。两点,毛泽东在中南海勤政殿主持召开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中央人民政府宣告成立。随后,毛泽东和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全体委员,分别乘车驶向天安门。


下午三点,开国大典开始。这是一个日后人们在荧屏上反复回味的经典画面:毛泽东走到麦克风前,向全中国、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他那带着浓重湖南口音的声音,洪亮而庄严。广场上顿时欢声雷动。接着,毛泽东按动电钮,五星红旗在代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雄壮旋律中冉冉升起。之后,毛泽东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


随后是持续近三个小时的阅兵式和分列式。阅兵总司令朱德穿一身新制服军装,佩戴“中国人民解放军”胸章,由阅兵总指挥聂荣臻陪同,驱车穿过天安门,缓缓通过金水桥。在军乐鸣奏中,朱德等沿着东长安街、东单广场,直到东交民巷,检阅三军部队。接着,随着《人民解放军进行曲》的雄壮节奏,一面火红的军旗在护旗兵的掌护下,引导受阅方队由东向西而来。这是“八一”军旗第一次向全国人民亮相。


阅兵式结束时已是黄昏,长安街上华灯齐放,群众游行开始。一队队激动的群众涌向主席台,“人民共和国万岁!”“毛主席万岁!”的口号声响彻云霄。毛泽东举着一只手,时而停在空中,时而挥动,左手累了换右手,右手累了换左手。群众的口号声越喊越高,毛泽东情不自禁地探身栏杆外。扩音器里不断地传出他洪亮的声音:“同志们万岁!”“人民万岁!”


此刻,陈毅正好站在毛泽东身边。面对此情此景,他不禁感慨万千:“今天看到这个场面,此生不虚了!”随后奋笔赋诗曰:“革命久从戎,胜利不自期。盛典今眼见,此生信不虚。”


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站了整整六个多小时,精神始终十分饱满。回到中南海住地,毛泽东对身边卫士说的第一句话就是:“胜利来之不易!”而且连着说了两遍。这句话在他的内心也许有着两层内涵:一是党领导人民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奋斗,才取得了革命胜利;二是为了今天,不知有多少革命先烈抛下头颅、洒下鲜血。也许他还想起了几位为革命献出了生命的亲人,虽然胜利足可告慰他们的英灵,但此时此刻他对他们分外思念。胜利确实来之不易!


这一天,任弼时因病没有出席开国大典。他坐在收音机旁收听实况广播时,激动地对妻子陈琮英说出了同样的话:“胜利来之不易,要珍惜它啊!”


这一天,邓小平参加完开国大典,心情也久久不能平静。他挥笔写下这样一段话:“永远铭记着:在过去长期艰难的岁月里,人民英雄们用了自己的鲜血,才换得了今天的胜利。”很快,他又风尘仆仆地踏上了解放大西南的征程。


这一天,登上天安门城楼的陈云,在充满喜悦的同时,感到肩上压着沉甸甸的担子。他在琢磨着新中国的“米袋子”和“钱袋子”的问题。两天后,陈云和薄一波致电毛泽东,指出物价仍有剧烈波动之可能。10月19日,陈云在中央人民政府第三次会议上,被任命为政务院副总理兼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


这一天,宋庆龄同毛泽东、刘少奇、朱德等并排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她后来回忆,那一刻,她举目四顾,只见孙中山的巨幅画像矗立在天安门广场前方,内心有一种难以抑制的欢欣。回忆像潮水般在她心里涌起来,连年的奋斗和艰苦的历程在眼前重现。但是另一个念头紧紧抓住了她的心:“这一次不会再回头了,不会再倒退了。这一次,孙中山的努力终于结了果实,而且这果实显得这样美丽。”1925年她来过的北京,曾是各国帝国主义的基地、孙中山不幸去世的伤心地。而这次到北京的感觉却有天壤之别,她听到了人民声振云霄的呼声。她说,这是她“一生中最快活的一天”。


年过花甲的李济深伫立天安门城楼,也不禁感慨:这一切实属不易!当年,他身为国民党陆军上将,却三次被蒋介石“永远开除出党”。收到毛泽东的邀请信后,在中国共产党的周密安排下,李济深摆脱港英当局和国民党的严密监视,终于离开香港辗转来到北京。李济深出现在开国大典上,令本想拼命阻挡他北上的那些人大吃一惊。更令他们吃惊的是李济深亮相的身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


在天安门城楼上,还有一位年近耄耋、银髯飘拂的长者含着泪水说:“我的心愿终于实现了!”他就是被毛泽东称为“老成谋国”的民主斗士张澜。他曾因拒绝国民党当局的利诱,被监禁在上海虹桥疗养院,1949年5月经中共地下组织营救脱险。在新中国开国大典前一天的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上,他和宋庆龄、李济深一同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死里逃生后又亲身参加开国大典,拥有这个激动人心的日子,张澜说他许久都恍若置身梦中。


这一天,还恰好是当年在延安窑洞里与毛泽东探讨国家兴亡“周期率”的黄炎培71岁的生日。他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写下了“英雄‘永垂不朽’,立碑中华之门”、“归队五星旗下,高声义勇军歌”的《天安门歌》。屈指算来,为了救中国他已经奔波了半个多世纪。就在前几天,他得知自己早已加入中共的儿子惨遭国民党杀害。20天后,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他被任命为政务院四位副总理之一。


这一天,远离欢腾的北京城,遥远的南国终日寂然无声,一个身影寂寥地停留在广州梅花村行馆。他就是统治中国20余年的蒋介石。一大早他就起床了,但却没有迈出行馆半步。下午,他从广播中听到了毛泽东向全世界发出的豪迈声音。听着毛泽东那熟悉而又陌生的声音,蒋介石平静地对儿子蒋经国说:“毛泽东在北平建立政权,已是必然之事,必然之事……”


与蒋介石的落寞相对照的是,新中国开国大典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极大兴趣,西方国家的一些进步媒体和进步团体纷纷发出祝贺和欢呼之声。开国大典的第二天,苏联政府便宣布与新中国建交,同时与国民党政府断绝外交关系。到10月7日,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波兰等都宣布承认新中国,并与之建交。


这一天,在天安门广场迎接这个伟大历史时刻的北京30万各界群众队伍中,有一位年过花甲的老党员、京郊农民崔玉海。前一天,村里讨论谁去参加开国大典游行时,崔玉海首先报名。大家担心他年龄大,身体吃不消,他却说:“就是因为年岁大了,我想趁着身体还可以,去看看毛主席。”愿望实现了,他到处向人们讲述开国大典的盛况,描述毛主席怎样向游行队伍挥手的情景。这是他有生以来最高兴的一件事。


这一天,走过了炮火连天的大半个地球的“没有带地图的旅行者”萧乾,记下了这样的文字:“每个人都感动的呆了,或者淌泪了——喜悦、希望的泪。一个想,这是腐烂与新生的分野;一个想,老了时,我将拍拍胸脯对我的儿孙吹榜:开天辟地的那一天,我在场!”他给这段话起了一个题目:“我看见了中国的重生”。


这一天,国歌的词作者田汉陪同苏联作家法捷耶夫站在观礼台上,他的儿子田申就在台下的受阅部队里。阅兵式开始时,身边是《铁流》的作者,眼前是儿子率领的铁流滚滚的战车团,长空响彻着自己作词的国歌,田汉情不自禁地吟出了几句诗:“新中国诞生,啼声动天下。禁城成红场,星旗映黄瓦……”


这一天,除少数还未解放的地区外,全国各地群众都纷纷隆重集会、游行庆祝。北京一位农妇、烈属李秀真说:“一切都是毛主席给咱们的。人民每人分了三亩地,有吃的有喝的了。儿子为人民革命牺牲是光荣的,我不掉眼泪。我们不吃米,都留给解放军,我们解放军打敌人,这样才打来的北京。”吉林的一位工商业主说:“这个新国家的建设是长久的事情,今天在共产党领导下我们再不受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的气了。我们可以自由经营工厂,私人企业的前途是很远大的。”唐山一位老工人说:“这是工人大喊的日子,我有生以来也没经历过。”太原的一位平日舍不得点灯的商铺老板大声吆喝:“点上一百瓦的大灯泡!”……


这一天,饱受苦难的中国人民真切感受到:一个旧时代结束了,另一个伟大新时代开始了!


作者戚义明、董会祥,文章来源《党的文献》2009年第5期

《党的文献》投稿邮箱:

ddwx1386@vip.sina.com

欢迎来稿!




党的文献
刊发领袖人物生平思想研究、党和国家重大决策和重大事件专题研究、亲历者访谈录、当代理论研究、党史随笔等研究文章;弘扬中共领袖人物生平、思想、风范和业绩,宣传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