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时期,文人侯一元所属的侯氏宗族在建设过程中都经历了什么?

民生   2024-11-23 09:02   湖南  

引言

明朝时期,文人侯一元所属的侯氏宗族在建设过程中都经历了什么?首先,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需要知道,侯一元于明正德六年(1511)出生于浙江乐清缑山下,即今天温州乐清市东北部的蒲岐镇侯宅村。蒲岐是乐清湾上的一个海防重镇,南宋淳熙年间因海防始建蒲岐寨,明初东南沿海倭寇泛滥,明太祖朱元璋命令信国公汤和巡海备倭,汤和在浙江沿海地区进行了广泛的卫所建置。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中记载:“蒲岐守御千户所,乐清县东北三十里。洪武二十年建,隶盘石卫,筑城周三里有奇。东渡海至楚门所八十里,南至下堡海口五里。嘉靖中为御倭要地”。

蒲岐所城建于洪武二十年(1387),隶属磐石卫,由朝廷驻兵屯守。嘉靖年间,倭寇侵犯乐清近二十年,蒲岐所一直是抗倭前沿。侯氏所居住的侯宅就在蒲岐所城北,缑山脚下,据《蒲岐所志》记载:“城北逾山门桥者为侯家山,又名缑山,附连有莲花峰,又有顿旗峰,以侯姓居之得名,延袤二十馀里”。

侯氏家族的起源

侯氏在此地聚族而居历史悠久,在乐清有“千年侯”之称。据《侯氏族谱》记载,侯氏始迁祖侯惟贯是在唐末为避黄巢之乱从福州迁来乐清缑山下定居,这一说法流传较广,徐定水的《温州历代迁入人口姓氏考述》、蒋振喜所编《乐清谱牒文献选编》等著作中对侯氏家族来源的介绍都采用这种说法,认为侯氏是唐末迁入的。

这些著作中是根据侯一元所作族谱中的记载将侯氏列入其中,但这种说法其实是不可靠的。在1982年侯氏后人重修的《缑山侯氏宗谱》中还有一种说法是惟贯公是北宋嘉佑年间自台州迁来乐清的。

侯畐是侯氏家族历史上第一个关键人物。侯畐的事迹载于载于《宋史·忠义传》:侯畐,字道子,温州乐清人,三贡于乡,两试转运司皆第一。

以武举第一,授合浦尉、柳城令,卫步军司干办公事侍卫马军行司计议官。宝佑五年制置使,贾似道辟海州兼河南府计议官,李松寿据山东突出涟泗。畐鏖战城下,死之,阖室遇害。太学生三十一人言于朝,即海州赐庙旌忠,谥曰节毅。仍立庙其乡,所著有霜崖集。

侯畐以武举出仕,宋宝佑五年(1257),两淮制置使贾似道征召侯畐为海州通判。同年,元军将领李璮率军对涟水、泗州一带发动攻势,侯畐在海州通判任上为抗击元军殉难,其家室也全部遇害。侯畐死后,朝廷赐庙旌忠,谥“节毅”,并立庙于其乡。祭祀侯畐的旌忠庙,就立于蒲岐城北门外。

元大德八年(1304),乐清县尹冯福京重建旌忠庙,并在记文中说:“侯以忠贞遗烈,贻福乡民,旱涝疾疫,靡祷弗应。”已经将侯畐提升为乡族保护神的地位。作为家族荣耀,明、清两代旌忠庙均有侯氏后人重修重建,并由乐清知县亲临主祭。

侯畐是侯氏家族历史上第一个关键性人物,通过科举仕宦之路,其活动舞台走出了乐清,由乡族社会进入了国家政治平台。侯畐之后,侯畐的侄子西壑公侯凯孙,努力经营,积累了一定的财富,并建书院以劝学于族。

侯凯孙之子瑞四府君侯时复在分家后,迁到李家岙即今天的上侯宅,这便是明代文儒独盛的侯一元一支。

侯氏家族的文化积累

入明以后,侯氏通过几代人的经济积累到文化积累,从而发展成为一个地方望族的过程,在族人的传记中有着非常清楚的呈现。(九世)忠九府君璩,字德玉,号湫隐,通经好古。洪武初,以明经荐,授荆州潜江教谕,秩满休致。(十一世)仁十府君讳宗潽,字尚震,号诚斋。性至孝,简重寡默,动如礼法。

以诗举永乐癸卯浙省进士,明年授会昌教谕。在官六年,学士大化。(十二世)义四五府君讳良潼,字钦爵,号介庵。生而英伟能文,为邑诸生,升国子。大司成周公洪谟雅知人,生徒万人,独视伟府君,乃延之私第,南面为其子师。时人以为宠,名卿子弟,多来受业者。成化庚子(1480),拜惠州兴宁知县。

忠九府君侯德玉是第九世,洪武初年,以明经授荆州潜江教谕。仁十府君侯搢是第十一世,永乐二十一年(1423)中举人,举人是科举考试中的高级功名,在明代举人已经获得了永久参与会试与入监和选官的资格。

侯搢先后任会昌教谕、仙游教谕、巴邑教谕,景泰元年(1450)退休回乡,人称诚斋先生。义四五府君侯爵是侯搢的侄子,天顺年间入太学,成化十六年(1480)任广东惠州兴宁知县,在任三年,“廉勤为政,民怀吏畏,多所创造”,嘉靖《兴宁县志》中将其列入名宦传,刑部右侍郎、国子监祭酒谢铎为其作墓志铭。

经过几代人的积累,到到了正德至万历年间,缑山侯氏迎来了家族的辉煌,侯廷训、侯一元、侯傅邦、侯应宾四代人相继中进士,在科举宦业上取得很大成功。

侯氏家族在科举宦业的成功

正如侯一元在族谱中所说到的:“侯氏盛德之发祥,观教谕公以后可见矣。教谕公一传而直庵公,再传而梅亭公,三传而佥宪公、孝廉公,龙翔虎步,双凤齐鸣,朝野称盛。”

侯氏自第十一世侯搢至万历年间第十七世侯应宾,科第相继,名宦辈出,历经正德、嘉靖、隆庆、万历诸朝而不衰,不仅有一门四进士,且有父子进士而同朝。侯氏虽然在人数上不是大族,但通过读书科举,入朝为官,侯氏跃升为地方大族。侯一元的父亲侯廷训是侯氏家族的第一位进士。

侯廷训(1484—1546),字孟学,号笔山。正德十六年(1521)中进士,同年明世宗朱厚璁继位,“大礼议”之争开始。

与张璁支持嘉靖皇帝不同,同为新科进士的侯廷训支持礼部的意见,上疏请求以孝宗为皇考,并认为不应当对藩王府的旧臣有偏心,言辞较为激切。同年侯廷训拜官南京礼部主事。嘉靖三年(1524),张璁与桂萼等上疏世宗,再次挑起议礼之争。

同时嘉靖帝正式批准杨廷和致仕,张璁、桂萼一派声势大振,但礼部尚书汪俊和吏部尚书乔宇坚持不让,带领两百五十余名官员,上了八十余道奏章,要求明世宗以孝宗为皇考,以合大礼。

据《明史纪事本末》,侯廷训不仅参与了此次上疏,他所作的《大礼辨》成为上疏的重要理论依据,“适主事侯廷训据宗法为大礼辨,遍示群臣,俊得之喜,曰违斯议者当斩也”。到九月,嘉靖帝正式定下大礼,追尊其父为“本生皇考恭穆献皇帝”,其母“本生圣母章圣皇太后”。

据《明世宗实录》,侯廷训对此非常不满,又“刻议礼书本,潜寄京师,被访,下镇抚司栲问。廷训子一元,年十三岁,上书讼冤,诏下所司。”

侯廷训将先前所作议礼之书潜寄京师,被下诏狱。不仅如此,侯廷训的弟弟侯廷诫也被牵连,已考中举人的侯廷诫被削籍为民。年仅十三岁的侯一元上书替父讼冤,侯廷训被释放,后连降三级,贬为泗州判官。

在泗州判官任上又因为得罪大吏,被贬为曲周县丞,嘉靖二十二年(1543)在福建按察司佥事任上又遭巡按御史弹劾,被罢黜为民。

侯廷训的仕途可谓非常坎坷,这一方面和他性格刚直有关,侯一元也认识到其父亲性格过于刚直,为其不能协和上下而担心,曾写信给父亲以“沉潜刚克,高明柔克”之语为谏,结果被叱责。另一方面侯廷训的仕途,深受大礼议及当时的政局影响。

胡吉勋曾以参与“左顺门哭谏”的两百余官员为样本,考察他们的仕历、出处和遭遇,认为“继嗣派官员的遭遇与当时的政治背景密切联系,特别是在嘉靖六、七年间被排斥在朝廷之外。”并得出结论,嘉靖中后期朝廷的政治文化,导致官员的政治伦理由正直忠诚转向柔靡逢迎转变。而性格刚直的侯廷训在这种政治环境中自然更为艰难。

虽然仕途不顺,但侯廷训为官勤勉,所至颇有政声。在他做过官地方,嘉靖《广平府志》,嘉靖《南雄府志》,康熙《泗州志》、康熙《上杭县志》均对其在任期间事迹有所记载。如嘉靖《广平府志》中称其:“不卑小官,尽心职务,凡所建立,惟怀永图。立义仓以备荒,创小学以养士,居二年,人皆德之。”

翻看《上杭县志》、《长汀县志》,可以看到侯廷训在地方,整顿兵备打击盗贼,修路修桥、建社仓,吏民颂德。万历《温州府志》将其纳入宦业传、雍正《浙江通志》将其纳入循吏传,都说明了侯廷训为官颇有政绩。最后侯廷训的为官生涯,以罢黜为民而结束,原因是“贪滥酷虐”。

结语

总的来说,侯一元自小随父亲学习,少年时代又随父亲宦游四方,受侯廷训影响很大。一方面侯一元性格更为平和,仕宦之路也相对更为平稳,另一方面受父亲坎坷仕途的影响,侯一元的仕宦生涯中对于出处进退一直有种摇摆不定的心态。

温州缑山侯氏系列二:侯一元


嘉靖时期,文人侯一元,作了多少词序赠与官员?


总会秘书处侯佳林一行赴浙江走访调研


侯氏一家亲
全球侯氏宗亲联谊,各地宗亲活动、联谊交流、重大活动、重要信息发布、学术研究交流公益性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