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掌教 “梅州孔子”—侯安国

民生   2024-09-08 17:30   湖南  


南宋掌教  “梅州孔子”--侯安国


▲宋末梅州历史文化先贤,“梅州孔子”侯安国,入祀学宫乡贤祠


2024年9月10日是第四十个教师节。谨以此文向辛勤耕耘在教育战线上的广大教师、教育工作者致以亲切的问候!


梅州市侯氏安国公理事会2024年祭祖大典公告



教师节

教师节是个感恩教师的节日,葡萄牙是世界上最早确定教师节的国家,始于1890年,定在每年的5月18日。


印度也有尊师重教的传统,教师受到社会的广泛尊重并享有崇高的荣誉,在印度教经文中甚至将教师奉为神灵,认为教师是造物主的化身,教师节定在每年的9月5日。韩国保持着东方儒家文化尊师重教的传统,将教师节安排在一年之中最美好月份的5月15日。泰国教师节为每年1月16日。新加坡教师节为9月的第一个星期五。德国教师节为每年6月12日。俄罗斯教师节是10月5日。拉丁美洲教师节为9月11日。各国各地区教师节虽然日期不同,但主题都是尊师重教,感恩教师



图|古代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台湾以9月28日他诞辰为教师节


梅州孔子“侯安国”

尊师重教是中国的优良传统,早在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时期就提出“弟子事师,敬同于父”,孔子以“有教无类”和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尊为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1985年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议案,确定每年的9月10日为教师节,老师有了自己的节日。将教师节定在9月10日,就是要全国大、中、小学生入学即有尊师重教,感恩教师的良好氛围。


2020年6月8日,梅州日报第7版一则报道,《游、拍、写梅州“八县(市、区)百镇(街)千村”,8年出8本书“梅州徐霞客”何日胜》,将著有8本《胜游梅州》,走遍梅州各县区的何日胜教授,誉为“梅州徐霞客”。由此联想到一位差点湮灭的梅州历史文化先贤,“梅州孔子”侯安国。



图|明嘉靖四十年(1561)广东通志

《广东通志》记载:“侯安国,本闽之宁化人。宋时由乡贡进士,教授梅州。乐其风土,因家焉。梅州僻处岭南,经学草昧,安国倡导之,文风日盛。”其重点在于,“梅州僻处岭南,经学草昧,安国倡导之,文风日盛。”


也就是说侯安国来到梅州时处于偏僻的岭南蛮荒之也,经学未开,教育是简单的读书识字,类似于建国初期的扫盲阶段。他来梅州以后倡导和鼓励读书,开经讲学,兴办“岭南经学(攀桂书院),”改变了梅州当时的启蒙教育体系,从此文风日益兴盛。清《程乡县志》、《嘉应州志》等史科都记载有侯安国教授梅州的事绩。

图 | 安国文化引用的历史记载

图 | 蔡蒙吉传引用的历史记载

侯安国以“四书五经”传统国学教育,作兴文教,培育“攀桂”之材。孔子修订编著的《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诗》、《书》、《礼》、《易》、《春秋》世称五经。历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称,可见影响之大。


而现在,孔子学院已布满全球。侯安国尤其注重以春秋大义教授生徒,培养忠勇怀国义气,造就了众多才俊,其中最著名的是12岁“应童子科登进士第”的蔡蒙吉。蔡蒙吉是追随文天祥抗元的英雄和诗人。无论是侯安国还是蔡蒙吉,其历史记载都是紧密关联的。


激励梅人向学

《梅州文化通史》描述梅州文化发展史:影响较大的首先有南齐或晋时的程旼,梅州人推崇其德化梅州。其次,是以唐代韩愈为代表的一批谪宦对梅州文化的间接影响。再次,是宋代一批以刘元城为代表的官员开设书院对梅州文化的影响。


其中,《梅州文化通史》“侯安国掌教梅州与梅州文教的继续发展,”写到:“宋宝祐元年至景定年间(1253-1264),随着侯安国来梅州掌教,梅州的文风得到进一步加强。侯安国系福建宁化人,由宋乡贡进士,宋宝祐元年至景定年间教授梅州,见梅州风俗醇美,遂隶籍于城东攀桂坊。他在梅州以《春秋》授门徒,免入学者徭役,激励梅人向学。


侯安国对梅州文教的贡献,后世的地方史志对此评价颇高。梅州‘自安国创教’而‘文风日盛。’从清初开始,侯安国即被崇祀为乡贤,请入县学乡贤祠春秋配祀。但由于文献湮灭,对其具体之贡献,一时难于知其详情。”

纵观《梅州文化通史》评价比较有文化影响的官员,其举措:一是组织和参与讲学;二是捐薪办学;三是任内建学塾,修学宫。而《梅州文化通史》评价侯安国对梅州文化的影响:一是“掌教梅州,”二是“教授梅州,以《春秋》授门徒,”三是“免入学者徭役,激励梅人向学,”四是“梅州‘自安国创教’而‘文风日盛’,”五是“被崇祀为乡贤,请入县学乡贤祠春秋配祀。”遍阅《梅州文化通史》,只有侯安国才享有“掌教”和“创教”的高度评价,“教授”和“免入学者徭役”的独特提法。


侯安国任职梅州教授,掌管生员的教育、课试等,相当于现在的教育局长,在梅州开经讲学,竭力倡办教育,采取多种措施,免除入学者一家的徭役,以鼓励梅州人读书,自此梅州人人争相入学,推动了梅州文风兴盛。由此可见,侯安国对梅州文教最突出的贡献:一是提升梅州的教育质量,二是普及梅州的教育,三是推动梅州文风兴盛。而侯安国开经讲学,免除入学者一家徭役,鼓励梅州人读书的举措,一直延续至明清,进而深刻影响梅州,成为文化之乡、历史文化名城。


开梅州文化教育先河

梅州《侯氏族谱》记载:“始祖,讳安国。先闽汀宁化人也。教授梅州,见风俗淳美,地僻人稀,遂隶籍于城东攀桂坊居焉。”薪火相传,侯安国的子孙,“攀桂”者众多,其长子侯通甫是书院山长(院长);二三子分别是学谕、教谕;四子德升任提调(管内务官员),其子侯世华登元至元间进士。


侯安国是梅州侯氏始祖,更是开梅州文化教育先河,推动梅州文化教育的先贤。其梅州后裔秉承“诗书立训,忠孝传家”的良好家训家风,历代人才辈出。在科举时代,产生了2名进士、5名乡进士、12名举人、3名武魁、45名贡生。 

图 | 原中山大学农学院院长侯过

图 | 原武汉大学校长侯杰昌

近现代有抗日将军侯志明、侯梅、侯志庆中将,侯又生、侯声少将;外事活动家侯桐,现代林业教育先驱、诗人、书法家、教育家、中山大学农学院院长侯过;原武汉大学校长、空间物理学家侯杰昌;原国家队羽毛球教练侯加昌、原国家女子曲棍球队领队兼教练侯正庆;世界著名数学家、美国院士侯一钊;原新加坡国防部长侯永昌,林风眠秘书、抗日县长侯慕彝,台湾国际著名电影导演侯孝贤等名人。



图|世界羽坛无冕之王、羽毛球冠军、原国家队羽毛球教练侯加昌



图|原国家女子曲棍球队领队兼教练侯正庆



图|著名数学家、美国院士侯一钊和夫人



图|2016年9月10日,侯一钊院士嘉应大学开讲



图|林风眠秘书、抗日县长侯慕彝



图|原新加坡国防部长侯永昌



图|台湾国际著名电影导演侯孝贤


梅州历史文化教育乡贤-侯安国

侯安国是梅州文化的奠基者和开创者,被誉为“梅州的孔子。”一是侯安国如孔子不遗余力倡办教育,开经讲学,按传统国学即孔子修订的“四书、五经”施教,终致梅州文风兴盛乃至鼎盛;二是如孔子有教无类,重义轻利,免除入学者一家的徭役,其减轻学生家长负担的做法,纵使在今天也与党和政府重视教育,减轻学生经济负担的政策相吻合;三是如孔子深获崇敬,顺治十一年(1654年),侯安国的十四世孙、举人侯作霖将其事迹以奖励风化教育的名义,呈报广东督学钱朝鼎,由礼部核实批准崇祀为乡贤,次年(1655年)八月初一日,当时的程乡县举行隆重仪式,将侯安国神主奉入县学(即今梅州学宫)乡贤祠春秋配祀,受到人们的敬仰。



图|

2014年1月13日,侯安国墓定为梅州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图|

百年《安国学校》老校,建梅县机场第一次被拆

梅州市和梅江区人民政府对历史文化、历史名人的重视有目共睹,人人皆知,建设了刘元城小学、林风眠小学。最近,梅江区拟将侯安国廿五世裔孙,原武学大学校长侯杰昌祖居列入名人故居,实行保护修缮。但在梅江区三角镇,原来有一所《安国学校》,校址因建设机场被拆,乡人一直呼吁重建和恢复校名,教育部门曾召开选址重建和恢复校名的听证会,惜乎直至现在仍无实际行动。


值此第三十六个教师节之际,谨以此文纪念梅州历史文化教育乡贤,“梅州孔子”——侯安国!关心《安国学校》的存亡!担忧这所百年学校会湮灭吗?湮灭是人们对重要历史文化人物的遗忘吗?湮灭是梅州人引以为傲的历史文脉、人文历史及其精神的缺失吗?建议梅州有识之士、有关部门和领导,思考并重视,尽快顺应人民呼声,重建和复名《安国学校》,以慰先贤,以励后人。



图|

重建后的《安国学校》,扩建梅县机场第二次被拆

附文

攀桂坊人文秀甲梅州-谢永昌 徐友德

梅江区东面有一片神奇的土地,这里客家围龙屋鳞次栉比,方圆只有几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却孕育了百多位名人,这个地方就叫攀桂坊。这里可谓地灵人杰,历史上出有李仲昭、李黼平、李载熙三名翰林;李汝谦、李载熙、李象斌三位解元;有侯安国、侯世华、萧系尹、杨为舜、杨仲兴、张云翮、杨勋、张云蒸、李黼平、黄奎举、杨奎猷、梁杰、黄万全、李载熙、谢卿谋、黄基、杨沅等17名进士及黄遵宪等92名举人。不论翰林、进士或解元、举人的数量均约占了全梅县(含梅江区)的六分之一。此外,还涌现出大批各领域的杰出人物,如嘉应五大诗人中的李黼平、黄遵宪(余为宋湘、黄钊、丘逢甲);嘉应五大书法家中的黄基、谢义谦(余为宋湘、钟孟鸿、梁国瑞);岭东三大女诗人之一的叶璧华 (余为黎玉贞、范荑香);有当代中国著名文学家黄药眠、世界著名桥梁学家李国豪、抗日名将国民党第七兵团司令黄伯韬上将、现代言情小说鼻祖张资平、五获世界羽毛球冠军侯加昌、我国著名音乐家张棣昌、提线木偶表演艺术大师谢发等等。

    攀桂坊历史悠久,是名闻遐迩的人文秀区,但她的由来至今却是个谜。如要探究,不能不提及侯安国。侯安国是福建宁化人,为宋淳祐 间乡贡进士,于宝祐 二年任梅州教授(类似现在教育局长),掌管生员的教育、课试等。甫上任,就遍查本地史志文献,得知梅州风俗醇美,“民勤耕织,士敦诗书”,为之惊喜。当了解刘元城于哲宗时谪居梅州,在城内创设书院,亲为讲学,梅州文教从此发轫。遂顿生敬意,择日从学宫的教授署,到相距仅半里的元城书院视察;然后往东门外的东街、东郊周边巡视,借此了解地情民风。沿途远近不时飘来琅琅读书声和潺潺的流水声,举目四望,东山、金山拱抱;梅江、周溪萦绕;丛林滴翠,诸水流碧(今下市的十口塘,古时原为河道)。如此秀美的生态环境,令安国陶醉不已,乐而忘返,不由叹道“真乃风水宝地也!”询问随从:“此地何地?”答曰:“攀桂坊也”。侯安国连声赞道:“好地名,好地名!”因为“攀桂”是“攀蟾折桂”之意,蟾指月宫,攀登月宫,折取桂花,寓意士子登科及第。他来梅州任教授,期盼的就是多培养出能“攀桂”之士。攀桂坊的自然生态和人文环境,使侯安国无限钟爱,为了在这片令他留恋的土地上终老,也为了全力振兴梅州文教,他决定举家定居于攀桂坊。

    攀桂坊得名早于侯安国来梅之前,是无疑的。但早在什么时候,还需作进一步探索。这可在《舆地纪胜》程乡县(即今梅县和梅江区)景物百花洲下的谶语“百花洲尾齐洲前,此地出状元”看出端倪。《舆地纪胜》是宋王象之撰写的南宋地理总志,叙述当时全国各府、州、县沿革,风俗形胜、景物、古迹、人物等。成书于宋理宗宝庆三年(1227年)。可以这么说,早在《舆地纪胜》成书之前,民间就有“谶语”的传说,王象之才会写进他的书中,也才会有 “攀桂坊”地名的出现。这是因为地名的形成,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根据观察、认识和要求,而对某一地理实体的特征所赋予的一种语言文字符号。百花洲在城南程江与梅江夹流处,即今八角亭前近河处;齐洲原有齐洲寺,在状元桥下三里地,即今院士广场前一带。攀桂坊正好处于“百花洲尾齐洲前”的核心地带。人们期盼出状元,诸生都能“攀蟾折桂”,从而将此地命名为 “攀桂坊”也就顺理成章了。因此,可判断在杨圭立坊牌百年前,即宋宝庆(1225年)前,距今800年前,“攀桂坊”的地名就已经有了。至于“攀桂”被喻为科举登第的最早出处,则可追溯到千多年前的唐代,诗人贾岛因屡举进士不第,在《青门里居》诗里发出感叹:“若无攀桂分, 只是卧云休 !”贾岛作诗,注重炼字炼句,因与韩愈“推敲”诗句而闻名。其诗句“攀桂”,对“攀桂坊”地名的形成,可谓影响甚大,故“攀桂坊”之得名,可说应有上千年历史了。

    侯安国定居攀桂坊后,为培育“攀桂”之材,在“水打伯公”下面半里处建起了“攀桂书院”,日聚生徒讲学,造就了众多才俊,其中最著名者为12岁 “应童子科登进士第”的蔡蒙吉。后来,侯安国还在“攀桂书院”相邻处(即今“梅州市航运公司”所在地)建起了梅县侯姓一世祖屋。薪火相传,安国的子孙,可谓个个都“攀桂”:其长子侯通甫是书院山长 (院长);二三子分别是学谕、教谕;四子德升任提调(管内务官员),其子侯世华登元至元间进士。侯安国对梅州文教开发更是功不可没,《嘉应州志》及《广东通志》均载:“侯安国…教授梅州…初,梅州僻处岭南,经学未开,自安国倡教,文风日盛”。因此,后来他被“以奖风教事,奉旨崇祀乡贤”。不仅成了梅县侯氏的始祖,也成了本地的“乡贤”。

    清康熙、乾隆年间李象元、李端、李逢亨父子、公孙三翰院;乾隆、嘉庆年间连续四科乡试第一名均为梅县 (含梅江区)人(他们分别是:梁念祖、宋湘、叶钧、李汝谦),嘉庆时广东学政彭邦畴盛赞“梅之文学,冠于岭南”,现则可说,攀桂坊人文秀甲梅州。

2012年8月2012年8梅梅

 

本文原登载于2012年8月9日梅州日报第10版

梅州市侯氏安国公理事会2024年祭祖大典公告

侯氏一家亲
全球侯氏宗亲联谊,各地宗亲活动、联谊交流、重大活动、重要信息发布、学术研究交流公益性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