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嘉靖时期,文人侯一元,作了多少词序赠与官员?首先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需要知道,侯一元与乐清县官员的交往,根据道光《乐清县志》的职官表,自嘉靖二十五年(1546)侯一元受乐清知县欧阳震之请作序,到万历十三年(1585)侯一元去世,乐清共有历任知县12人,除杜一元、陈希登、沈梦熊、袁端化无文字往来之外,皆有来往。
从时间上看,来往较密切的阶段是嘉靖二十五年(1546)到嘉靖三十一年(1552)为父丁忧居乐清城的时间,主要涉及到两位官员,即欧阳震和杨錀。
侯一元所作增序
嘉靖二十五年(1546),侯一元为父丁忧居乐清城内,应乐清知县欧阳震之请为当时的温州知府吴琼作《赠邦伯吴公入觐序》,嘉靖二十六年(1546)为抵御倭寇,欧阳震在乐清鹗头山嘴建城,即鹗头堡,并请侯一元作记,记中叙述了乐清在此前遭倭寇侵扰的情况以及欧阳震抗倭的功绩。
这篇《城鹗头记》全文收录到隆庆《乐清县志》,成为乐清抗倭和欧阳震为官政绩的史料。
嘉靖二十七年(1548),欧阳震召为监察御史,侯一元作《赠邑侯欧阳龙冈赴召序》《宗人赠欧阳公序》以送之,一篇是代表地方百姓和荐绅所作,“我民失侯之怙,弗能留也,则相与纪功颂德,侈侯于行。荐绅之士聚观之”,一篇是代表侯氏宗族族人所作,并将族人名单,列名左方。
欧阳震之后的乐清知县是杨錀,杨錀,字启之,号石峰,云南剑川人。嘉靖二十六年(1549)进士,授乐清知县。
嘉靖二十七年、二十八年,乐清连续两年大旱,曾连续旱情,知县杨錀两次迎神祈雨,“其始下车之明年,江南适罹天乙之旱,方数千里,延及吾邑,民且立槁。侯亲登岩阻,迎龙邑东雁山之下,得异物以规,大雨立至,民用苏息。又明年,复旱,侯既迎祷西境之阻如初,归即力疾毁服”。
侯一元作《杨明府闵雨请祷,旋得甘澍,感而成什》《随车甘雨诗序》,以记之。嘉靖二十八年(1549)冬,杨錀将入觐,侯一元作《赠邑侯杨石峰序》以赠其行。
嘉靖三十一年(1552),浙江巡抚王忬、温州知府龚秉德命杨錀重修乐清县城以抵御倭寇,侯一元作《城乐清县碑》以记其事。随着侯一元迁居府城,侯一元对乐清事务的参与变得越来越少,除了隆庆年间因修志与胡用宾交往较为密切外,更多是应他人之请为其作序。
侯一元的官员交往圈
随着侯一元迁居到温州府城,与永嘉县和温州府的官员交往变得越来越多,并扩展到温州其他几个县。
从官职上来说,涉及到温州知府,温州府同知、通判、推官,温州府学教授、训导,永嘉知县、县丞,县学教谕,以及泰顺知县等。但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因为他地位和声望高,请他作序当作礼物赠予离别之人。
侯一元与温州知府的交往,以杨邦宪为例,杨邦宪,号洞岳,巴陵人。隆庆六年(1572)由南京监察御史为温州知府。
《侯一元集》中为杨邦宪所作序文有《奉贺郡尊杨公举震器序》《赠郡伯洞翁杨公入觐序》《奉贺郡尊洞岳杨公荣膺旌奖序》《赠郡伯洞岳杨公入觐序》,按照文末对于作序时间和请序人的记录。
这四篇序两篇是受温州五县知县共同邀请为上级杨邦宪所作,一篇是应温州府学教授、永嘉县学代表府县学子请序,一篇是温州府通判、推官等官员之请而作。
万历五年(1577),杨邦宪从温州知府任上离任,郡人建生祠以祀之,请侯一元作《郡伯杨公生祠记》。在温州其他府县官员中,侯一元与泰顺知县区益私交较好。区益,嘉靖三十八年任泰顺知县,因为防御倭寇有功,受到直浙总督胡应宪嘉奖,侯一元作《赠泰顺区两莲膺奖叙》以祝贺。
隆庆六年区益请侯一元为其父亲区日琳作墓志铭,侯一元在墓志铭开头说:“养闲公暨配孺人,吾郡倅区大夫之考妣也。大夫一日捧状,泫然请曰:先君子之墓石尚未文也,惟君子知我,敢请嗟嗟乎?”另外其弟侯一麟的《龙门集》中也有与区益的诗歌往来。相对于在乐清,侯一元对温州事务的参与程度并不深。
参与地方公共事务
侯一元对温州地方公共事务的参与,既表现在上文所说的大量的应酬文体的写作,也表现在他所作的碑记类作品中。
《侯一元集》中有大量的为地方公共工程的兴修所做的碑记类作品,可以说是他参与地方公共事务的一种表现形式。这些文章涉及的内容包括修建抵御倭寇的城墙、文庙的兴修、祠庙的修建等工程事务,都属于地方社会中的重要事情。
侯一元在记述事情之外,也往往会用溢美之辞夸耀地方官员的功绩。这也是对侯一元文化身份的认同,说明侯一元已经获得了温州地方社会的文化权力。
侯一元是乐清蒲岐人,他对乐清县内的事务参与更多,程度更深。嘉靖二十五年(1546),当时任南京刑部湖广司郎中的侯一元为父丁忧居回到家乡,居住于乐清城内。嘉靖时期,东南沿海深受倭患影响,乐清县亦在其中。
尤其在嘉靖三十七年(1558)以前,这些倭寇都是先在乐清沿海登陆,然后北上转掠台州、黄岩等地,乐清倭患尤为严重。嘉靖二十六年(1546)为抵御倭寇,乐清知县欧阳震在乐清鹗头山嘴建城,即鹗头堡,并请侯一元作记,侯一元记中叙述了乐清在此前遭倭寇侵扰的情况以及欧阳震抗倭的功绩。
侯一元在其中也提出了自己对抗倭的看法,“议者多言海防,其大者不出三事,一曰敛民入保,毋令樵渔者为贼饵,禽者为贼间焉;二曰召募得贼者,与赎锱金卤获以畀之,则人自奋而战其所;三曰戍要害,寇来则有所觇,过则自顾而不敢深入。是三者皆韪,而侯大略施行矣。”
这篇《城鹗头记》全文收录到隆庆《乐清县志》中,成为乐清抗倭和欧阳震为官政绩的重要史料。嘉靖三十一年(1552),倭寇连夜劫劫水坑,壮土赵连与战阵亡,侯一元为之作《赵烈士传》。
同年浙江巡抚王忬、温州知府龚秉德命乐清知县杨錀重修乐清县城以抵御倭寇,侯一元作《城乐清县碑》以记其事,“嘉靖壬子,寇纵劫海上,邑人骚然无藩篱之固,邑侯杨君钥日帅壮士,暮夜号戍于郭外,露居蓐食,民保其慈,寇畏其整,邑以无事”,叙述了明初县城兴废及此次县城重筑始末。
隆庆《乐清县志》卷一《壤地志·城池》中也记载了此事:“嘉靖壬子,倭大入黄岩,以无城故。于是王都御史忬、龚知府秉德躬相地,命杨知县錀城之。制如国初,而纯以石,东西及塔山之址,南拓之至于三桥。”
这一次筑城只重修了乐清县城南面的城墙,将其向外拓展,与东、西两塔山连起来可为三面之城。
在此次筑城之前,乐清就有筑一面之城墙还是四面之城墙的争议,侯一元作《筑城利病议》上之当道,应该是给当时的浙江巡按御史王忬,力主筑一面之城墙,利用乐清三面环山一面滨海的地形,即可防山海之寇,若在山下修城墙,反不利于守城。
嘉靖三十七年(1558),已经赴任河南大名兵备道的侯一元,得知倭寇侵犯温州,恰巧派两个大名府士兵来温,于是参加了守城之役,射杀数人,围遂解。
这件事仅侯一麟所作《先兄方伯先生行略》中有所记载,无从可考。但可以说明在外为官的侯一元对家乡倭情的关注。嘉靖三十八年(1559),侯一元再次返乡乡居。当年倭寇利用乐清西塔山的地形优势,差点攻入乐清城内,温处参将张鈇率众御之,射杀贼魁数人,相持至夜乃退。这之后,再次议筑城之事。
侯一元为张鈇所作《张公祠记》中说:“更筑城,而民居之难、巨室之怵犹故也,于是郡二守尹公曰:‘此如决痈,不痛不除。’即择地险撤民居为之,惟公惟明,民莫敢动。别驾杨公、邑侯俞公继之分任劳来,民乃大悦。”
侯一元又作《与高兵宪议筑城》写给当时的温处道高超,仍然坚持筑一面城墙之说,并提出十条理由,认为筑城不利于守城,且“筑城必以民力,今民多在外,势将流徙,欲驱而就役,势必不能。而街市之人,拆屋且半,复令执役,情亦不忍。”
最终乐清并未筑四面之城。侯一元积极参与到乐清筑城一事中,不仅作碑记,还写信给浙江巡按御史王忬和温处道高超,力主筑一面之城墙。嘉靖年间,倭寇侵犯乐清进二十年,给当地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侯一元的祖居侯宅村就位于蒲岐所城北,是明代抗倭的前沿。
因为倭患严重,侯一元从侯宅迁到乐清县城而后到温州府城。对于文庙的兴建和维修也是地方文化事务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文庙,是明代统治者在地方设置的正规学校,是士子读书、考试的场所,同时也是巩固统治、进行地方教化的场所。因此对于文庙的兴建和维修,通常会作为地方官员的首要任务来完成。
结语
总的来说,这一时间段,侯一元留下了大量关于抗倭的文字,自己也积极参与到乐清筑城的讨论中,并利用自己的地位,以寻求更高地位的官员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