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羊传染病—羊梭菌性疾病

文摘   2024-12-31 08:58   河北  







羊梭菌性疾病

羊梭菌性疾病是由梭状芽孢杆菌属中的微生物所致的一类疾病。本病包括羊肠毒血症、快疫、猝狙、羔羊痢疾和黑疫。其特点是发病快、病程短、死亡率高。临床症状有相似之处,容易混淆,对养羊业危害较大。

羊梭菌性疾病

羊梭菌性疾病是由梭状芽孢杆菌属中的微生物所致的一类疾病。本病包括羊肠毒血症、快疫、猝狙、羔羊痢疾和黑疫。其特点是发病快、病程短、死亡率高。临床症状有相似之处,容易混淆,对养羊业危害较大。

一、羊肠毒血症

(一)简介 羊肠毒血症又称软肾病、类快疫,是由D型魏氏梭菌在羊肠内大量繁殖产生毒素所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特点是腹泻、惊厥、麻痹和突然死亡,死后肾脏多软化如泥。本病在临床症状上类似羊快疫,故又称“类快疫”。

(二)病的发生

1.病原魏氏梭菌又称产气荚膜杆菌,为两端钝圆,呈单个或成双排列,无鞭毛,不能运动的杆菌。在动物体内能形成荚膜,芽孢位于菌体的中央或近端。革兰氏染色为阳性。

本菌对厌氧要求不十分严格。在普通培养基上迅速生长。在牛乳培养基中能迅速分解糖产酸,凝固酪蛋白,产生大量气体,并将凝固的酪蛋白迅速冲散成海绵状碎块称为“暴发酵”这是本菌的特征。根据产生毒素的不同,可将本菌分为年、B、C、D、E等5个型,引起羊肠毒血症主要D 型魏氏梭菌,D 型主要产生ε毒素,年型和C型均能产生α毒素,C型还可以产生β毒素。

常用的消毒药能杀死魏氏梭菌的繁殖体,但芽孢体抵抗力较强,消毒时常用20%漂白粉、3%~5%氢氧化钠溶液等。

2、易感动物 各种品种、年龄的羊都可以感染发病,但绵羊多发,山羊较少,通常以2~12月龄、膘情好的羊多发。

3.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D型魏氏梭菌为土壤常在菌,也存在于污水中,病原体芽孢污染饲料或饮水。当春末夏秋季节从干草改吃了大量谷类或青嫩多汁和富有蛋白质的草料之后,本菌在肠道内大量繁殖,产大量ε原毒素,经胰蛋白酶的作用下转变成ε毒素,引起肠毒血症。因此,病羊作为传染源的意义有限。

4.流行特点 本病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和条件性,多呈散发。

(三)临床症状 潜伏期0.5~1d,突然发病,很快死亡,很少能见到临床症状。体温不高,血、尿常规检查常有血糖、尿糖升高现象。临床上可分为二种类型:一类以抽搐为特征,表现为四肢强烈的划动,肌肉震颤,眼球转动,磨牙,口水过多,随后头颈显著抽缩,往往在2~4h内死亡;另一类型以昏迷和静静死亡为特征,表现为步态不稳,以后卧倒,并有感觉过敏,流涎,上下颌“咯咯”作响,继以昏迷,角膜反射消失,有的病羊发生腹泻,通常在3~4h内静静地死去。抽搐型和昏迷型在症状上的差别是由于吸收的毒素多少不一的结果。

(四)病理变化 尸体异常膨胀,胃肠内充满气体和液状内容物。真胃粘膜发炎,有坏死灶,内充满未消化的饲料。肠道(主要是小肠)粘膜充血、出血,重者肠壁呈血红色,俗称“红肠子”,有时出现溃疡。肾脏肿大,实质变软,重者软化如泥。胆囊肿大1~3倍。心包常扩大,内含灰黄色液体和纤维素絮块,左心室的心内外膜下有多数小点出血。心内外膜有出血点,肺脏出血和水肿。

(五)诊断

可依据本病发生的情况和病理变化,尿内发现葡萄糖等作出初步诊断。发现高血糖和糖尿也有诊断意义。

实验室检查可取肠内容物,如内容物稠厚可用生理盐水稀释1~3倍(若内容物稀薄则不必稀释),用滤纸过滤或以3000r/min离心5min,取上清液给家兔静脉注射2~4ml或静注小白鼠0.2~0.5ml。如肠内毒素含量高,即可使实验动物于10 min内死亡;如肠毒素含量低,动物于注射后0.5~1h卧下,呈轻昏迷,呼吸加快,经1h左右可能恢复。

据报道,仅从肠道发现D型魏氏梭菌,或检出毒素,尚不足以确定本病,因为D型魏氏梭菌在自然界广泛存在,且ε毒素即可存在于有自然抵抗力的或免疫过的羊只肠道而不被吸收。因此,确诊本病根据有以下几点:肠道内发现大量D型魏氏梭菌;小肠内检出ε毒素;肾脏和其他实质脏器内发现D型魏氏梭菌;尿内发现葡萄糖。

(六)防制

1.加强饲养管理,农区、牧区春秋避免抢青、抢茬,秋天避免吃过量结籽饲草,同时注意饲料的合理搭配。

2.在常发地区,应定期注射“羊快疫—猝狙—肠毒血症三联苗”或“羊快疫—猝狙—肠毒血症—羔羊痢疾—黑疫五联苗”。

3.发病时病羊隔离,病程长者可用抗生素药物治疗。对尚未发病的羊转移到高燥的地区放牧,并进行紧急预防接种。

二、羊快疫

(一)简介 羊快疫是由腐败梭菌引起羊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其特点是突然发病、病程短,真胃粘膜呈出血性、坏死性炎症。羊快疫在百余年前就出现于北欧一些国家,现已遍及世界各地。

(二)病的发生

1.病原 本病病原是腐败梭菌,为两端钝圆的杆菌,专性厌氧。用病料涂片镜检时,能发现单个或两、三个相连,部分形成卵圆形的芽孢,位于菌体中央或近端。用病羊肝被膜做触片,经染色、镜检呈无关节长丝状的形态是腐败梭菌极突出的特征,具有重要的诊断意义。幼龄培养物菌体有周身鞭毛,能运动。不形成荚膜。革兰氏染色为阳性。

本菌能产生α、β、γ、δ四种毒素,α毒素是一种卵磷脂酶,具有坏死、溶血和致死作用;β毒素是一种脱氧核糖核酸酶,具有杀白细胞作用;γ毒素是一种透明质酸酶;δ毒素是一种溶血素。

常用的消毒药能杀死腐败梭菌的繁殖体,但芽孢体抵抗力很强,3%福尔马林溶液能在10min内杀死。消毒常用20%漂白粉、3%~5%氢氧化钠溶液。

2.易感动物 本病主要发生于绵羊,以6~18月龄的绵羊多发。山羊也能感染,但发病少。

3.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腐败梭菌主要存在于低洼潮湿草地、熟耕地,污水及人畜的粪便中。经

消化道感染。许多羊的消化道平时就有这种细菌存在,但不发病,当存在不良的外界诱因,特别是在秋、冬和初春气候骤变、阴雨连绵之际,羊只受寒感冒或采食了冰冻带霜的草料,机体遭受刺激,抵抗力减弱时,特别是真胃粘膜发生坏死和炎症,同时经血液循环进入体内,刺激中枢神经系统,引起急性休克,使羊只迅速死亡。

4.流行特点 多发生于冬春季节,呈地方流行性。

(三)临床症状 潜伏期12~72h,突然发病,病羊往往未出现临床症状而突然死亡,常见于放牧时死于牧场或早晨死于羊圈中。病程长者有的表现离群独处,卧地,不愿走动,强迫行走时,表现虚弱和运动失调,腹部膨胀,有腹痛症状。排黑色软粪或稀粪,内混有粘液或脱落的粘膜。体温一般不高,但也有高达41.5℃,呼吸困难,多数在1d内死亡。

(四)病理变化尸体迅速腐败膨胀,剖开有恶臭,皮下有出血性胶样浸润。真胃和十二指肠粘膜有明显的充血、出血,表面发生坏死,出血坏死区低于周围的正常粘膜,粘膜下组织水肿甚至形成溃疡。肠腔内充满气体。胸腔、腹腔和心包大量积液,暴露于空气中易凝固。心内外膜有出血点。多数羊胆囊肿大,充满胆汁。肠道和肺脏的浆膜下也可见到出血。

(五)诊断本病生前诊断比较困难,如果羊突然发病死亡,死后又发现第四胃及十二指肠等处有急性炎症,肠内容物中有许多小气泡,肝肿胀而色淡,胸腔、腹腔、心包有积水等变化时,应怀疑可能是这一类疾病。确诊需进行微生物学检查,必要时还可进行细菌的分离培养和动物试验。

(六)防制

1.加强饲养管理,防止受寒感冒,避免采食冰冻饲料。

2.免疫接种 在本病常发地区,每年可定期注射“羊快疫—猝狙—肠毒血症三联苗”或“羊快疫—猝狙—肠毒血症—羔羊痢疾—黑疫五联苗”,皮下或肌肉注射5ml,免疫期三联苗为1年,五联苗为半年。

3.发生本病后应及时隔离病羊,对病程长者用青霉素、磺胺类药物进行治疗。对未发病羊只,应转移到高燥地区放牧,加强饲养管理同时用菌苗紧急接种。

三、羊猝狙

(一)简介 羊猝狙是由C型魏氏梭菌引起的一种毒血症,以急性死亡、腹膜炎和溃疡性肠炎为特征。羊猝狙最先发现于英国,在美国和前苏联也曾发生过。

(二)病的发生

1.病原 本病病原为C型魏氏梭菌,C型菌产生β主要毒素和α次要毒素,可在10%血琼脂培养基上进行厌氧培养。其他同羊肠毒血症。

2.易感动物 本病发生于成年绵羊,以1~2岁的绵羊多发。

3.传播途径 主要经消化道感染。

4.流行特点 常发生于低洼、沼泽地区。多发生于冬春季节,呈地方流行性。

(三)临床症状 潜伏期0.5~1d,病程短促(3~6h),看不到临床症状而突然死亡。有时发现病羊掉群、卧下,表现出不安、腹泻和痉挛,眼球突出,在数小时内死亡。

(四)病理变化病变主要见于消化道和循环系统。十二指肠和空肠粘膜严重充血、糜烂,有的肠段可见大小不等的溃疡。胸腔、腹腔和心包积液,暴露于空气中可形成纤维素絮块。浆膜上有出血点。肌肉出血,有气性裂孔。死亡后骨骼肌出现气肿和出血。

(五)诊断根据成年绵羊突然发病死亡,剖检见糜烂和溃疡性肠炎、腹膜炎、体腔积液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需从体腔渗出液、脾脏等取病料作细菌的分离和鉴定,以及从小肠内容物里检查有无β毒素。

(六)防制 可参照羊快疫和羊肠毒血症的防制措施进行。

四、羔羊痢疾

(一)简介 羔羊痢疾是由B型魏氏梭菌引起初生羔羊的一种急性毒血症,其特征为剧烈腹泻和小肠发生溃疡。本病常可使羔羊发生大批死亡,给养羊业带来重大损失。

(二)病的发生

1.病原 病原为B型魏氏梭菌,产生β型毒素。其他同羊肠毒血症。

2.易感动物 本病主要发生于7日龄以内的羔羊,以2~3日龄的羔羊发病最多,7日龄以上的羔羊很少发病。

3.传染源 病羔是主要传染来源,其次是带菌母羊。

4.传播途径 主要经消化道感染,也可经脐带或伤口感染。当母羊妊娠期营养不良,羔羊体质衰弱,气候异常、哺乳不当、卫生不良等均可促进本病的发生。

5.流行特点 在产羔季节呈地方性流行,发病率30%~90%,死亡率可达100%。

(三)临床症状 潜伏期1~2d。病初精神萎顿,低头拱背,不吃奶。不久就发生腹泻,粪便恶臭,呈黄绿色、黄白色或灰白色糊状或水样。后期粪便中含有血液、粘液和气泡。病羔羊逐渐衰弱,卧地不起。如不及时治疗,一般在1~2d内死亡,只有少数病轻者可能自愈。

有的羔羊腹胀而不下痢,或只排少量稀粪,但主要表现神经症状,四肢瘫软,卧地不起,呼吸急促,口流白沫,最后昏迷,头向后仰,体温降至常温以下,常在数小时到十几小时内死亡。重者如不及时治疗,一般在数小时到十几小时内死亡。

(四)病理变化尸体严重脱水,主要病变在消化道,真胃内有未消化的凝乳块,小肠(特别是回肠)粘膜充血发红,溃疡周围有一出血带环绕;有的肠内容物呈血色。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充血或出血。肺常有充血区域或瘀斑。心包积液,心内膜有时有出血点。

(五)诊断根据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但注意与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引起初生羔羊下痢的区别。确诊需进行实验室检查以鉴定病原体及毒素。

(六)防制 应加强饲养管理,增强妊娠母羊的体质;同时注意羔羊的保暖,合理哺乳,消毒、隔离、免疫接种和药物治疗等综合措施才能有效的防制本病。每年秋季注射羔羊痢疾菌苗或“羊快疫—猝狙—肠毒血症—羔羊痢疾—黑疫五联苗”,于产前14~21d再接种1次。

羔羊出生后12h内可灌服土霉素0.15~0.2g,每天1次,连用3d,有一定的预防效果。

治疗羔羊痢疾的方法很多,各地应用效果不一,应根据当地条件和实际效果,试验选用。

1.土霉素0.2~0.3g,或再加胃蛋白酶0.2~0.3g,加水灌服,每日两次。

2.磺胺胍0.5g,鞣酸蛋白0.2g,次硝酸铋0.2g,重碳酸钠0.2g,或再加呋喃唑酮0.1~0.2g,加水灌服,每日3次。

3.先灌服含福尔马林0.5%的6%硫酸镁溶液30~60ml,6~8h后再灌服1%高锰酸钾溶液10~20ml,每日服两次。

在选用上述药物的同时,还应针对其他症状进行对症治疗。也可使用中药治疗。

五、羊黑疫

(一)简介 羊黑疫又名传染性坏死性肝炎,是B型诺维氏梭菌引起羊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毒血症。特征是肝实质发生坏死。

本病发生于澳大利亚、新西兰、法国、智利、英国、美国、德国,亚洲也有此病存在。

(二)病的发生

1.病原 病原为诺维氏梭菌,又称水肿梭菌,革兰氏染色阳性大杆菌,呈单个或短链状排列。严格厌氧、有鞭毛、无荚膜、易形成芽孢。抵抗力与羊快疫和羊肠毒血症的病原体相似。根据产生的毒素不同将本菌分为A、B、C、D四个菌型。B型菌产生α、β、η、ζ、θ五种外毒素。

2.易感动物 本菌能使1岁以上的绵羊感染,以2~4岁的绵羊发生最多。发病羊多为肥胖羊只,山羊也可感染,牛偶可感染。实验动物中以豚鼠为最敏感,家兔、小鼠易感性较低。

3.传染源及传播途径 诺维氏梭菌主要存在于土壤中、饲料及反刍动物消化道内,经消化道而感染。

4.流行特点 本病主要发生于春、夏肝片吸虫流行的低洼、潮湿地区。

(三)临床症状 本病临床症状与羊快疫、羊肠毒血症等极其相似。病程急促,绝大多数病例未见临床症状而突然发生死亡。少数病例病程稍长,可拖延1~2d,但不超过3d。病畜掉群,不食,呼吸困难,体温41.5ºC左右,呈昏睡俯卧,并保持在这种状态下毫无痛苦地突然死去。病死率近乎100%。

(四)病理变化病羊尸体皮下静脉显著充血,皮肤呈暗黑色外观(黑疫之名由此而来)。胸部皮下组织常见水肿,胸腔、腹腔和心包积液,暴露于空气中易凝固。真胃和小肠充血和出血。

肝脏充血肿胀,从表面可看到或摸到有一个到多个凝固性坏死灶,坏死灶的界限清晰,灰黄色,不整圆形,周围常为一鲜红色的充血带围绕,坏死灶直径可达2~3cm,切面成半圆形。羊黑疫肝脏的这种坏死变化是很特征的,具有很大的诊断意义。

(五)诊断在肝片吸虫流行的地区发现急死或昏睡状态下死亡的病羊,剖检见肝脏的特殊坏死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必要时可作细菌学检查和毒素检查。

羊黑疫、羊快疫、羊猝狙、羊肠毒血症等梭菌性疾病由于病程短促,病状相似,在临床上不易互相区别,同时,这一类疾病在临床上与羊炭疽也有相似之处,因此,应注意类症区别。

(六)防制

1.控制肝片吸虫的感染。

2.用“羊快疫—猝狙—肠毒血症—羔羊痢疾—黑疫五联苗”进行免疫接种。

3.发生本病时,应将羊群移牧于高燥地区。对病羊可用抗诺维氏梭菌血清(每毫升含7500IU)治疗。


动保圈儿
欢迎关注动保圈儿! 权威发布养殖行业最新资讯、政策解读、新技术、新产品、养殖指导等;养殖行业资讯新媒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