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
每一个有商业梦想的人都会关注我们~
—— 编者按——
浙商发展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浙江大学金融研究院副院长 杨柳勇
改革开放以来,浙商创造性地利用金融和资本的力量,利用好每一次经济成长机遇,创造出了浙江经济发展样板,并且在外省和外国再造一个浙江,也成就了浙江金融业的快速发展。浙商不仅是商业成功的代名词,也是利用金融和资本的能手。
金融是经济血液,而经济则是金融发展的基础。浙江经济与金融相互促进相互成就,是与浙商因地制宜创新性地利用金融和资本力量是分不开的。
自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浙商在驾驭金融和资本的能力方面,是一步步递进的,早期是利用民间金融的力量,起步期主要利用银行资金,发展后期逐步介入资本市场及利用多样化的融资方式。在金融实践中对金融风险的认识也是逐步加深的。
上世纪80年代,在浙商早期资本的原始积累阶段,浙商就创造性地利用民间金融的力量,使浙江在原本薄弱的经济基础下获得了超常发展的机会。
当时由于国家资金短缺,正规金融机构的贷款门槛较高,以社队企业、家庭工厂和个体经营者为主的早期浙商难以从正规渠道获得资金,而民间金融则通过非正规渠道向这些小企业和个体户提供贷款,缓解了融资难题,促进了民营经济的发展。
在发展初期,民间金融的重要性是无容置疑的,可以说民间金融是经济发展初期的第一推动力,也因此成为改革开放初期浙江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
到了在上个世纪90年代,在度过了原始商业资本积累后,浙商在产业资本规模扩张上的要求与日俱增,正好在银行业的支持下,通过负债经营,浙商以敢为人先和敢于负债的勇气,负重前行,壮大了经济规模。
在这个起步期,浙商在乡镇企业体制改革中获得了发展机会。90年代正好遇上乡镇企业改制,浙商企业家群体开始走上前台,承接因经营不善而面临困境的乡镇企业,第一代浙商家族企业也大部分出自这个群体。
由于当时的企业增量融资主要来自银行,因此有戏称一些“夫妻老婆店”的家族企业是“妻子跑银行,丈夫跑供销”,足见银行资金对这些初生代浙商的重要性。
在90年代后期到本世纪初,一些民营企业开始通过兼并收购来扩大企业规模,包括通过借壳上市进入资本市场。当时一些地方国企因体制及社会负担等原因陷入经营困难,正好赶上民企扩大规模的需求。
浙商也是这场并购大潮的弄潮儿,并因此初步积累了进入资本市场的经验。自此产业资本开始活跃于中国资本市场,特别是随着深交所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以及上交所科创板的推出,浙商民企上市渐成主流。同时国企也需要改进公司治理和充实资本,也纷纷进入资本市场。
至今,浙江省的上市公司数量据全国第二位,如果把省外的浙商上市公司计算在内,截至2024年3月29日浙商实控上市公司841家(据2024浙商资本控制力榜),浙商在资本市场的地位就更高了。
最近几年,随着我国受内外环境影响,经济增速开始放缓,浙商有意识地去杠杆,改善资产负债表状况,这是浙商对金融和资本作用的一次重新认识。
一方面过高的负债经营面临资金成本和偿还的压力,另一方面资本市场也开始实施严格的淘汰机制。这个阶段,浙商更加重视资金的使用效益,也更加重视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也通过期货市场和外汇衍生市场的套保利用,来对冲风险。
认识到企业高质量发展和持续发展是主旋律,产业和产品的升级离不开科技创新,浙商利用科技金融产品,为企业创新保驾护航。
如今,受产能过剩大环境的影响,也有浙商由于经营绩效下降,库存增加,经营现金流受损,使得高负债率企业的债务偿还压力陡增。这些企业仍然需要通过降杠杆,提高资产质量,度过周期。科技创新是浙商未来高质量发展的生命线,如何利用好创新资本、耐心资本是浙商面临的长期挑战。
另外,浙商在利用金融服务工具方面已不同往日,但仍然有浙商企业对金融风险的重视程度不够,比如不重视套保,存在投机心理,也因此带来财务损失。民企浙商在企业传承、治理构架方面,国企浙商在激励和治理方面均有改进余地。
在新的时期,浙商需要进一步探索如何利用好金融杠杆和资本工具,为浙商穿越周期和迎接新一轮发展做好准备。同时金融机构在如何满足企业资金及风险管理需要方面,也仍然需要靠持续的金融创新来实现。政府则在金融环境改善和创投生态改善等方面也要有为有绩。
关注“浙商杂志”视频号
文丨杨柳勇
编辑丨施晓艳 张恒
审核|姚恩育
监制|冯永明 黄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