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子:今天,和大家分享我们人大附中资深语文老师的一手访谈,讨论话题是阅读和语文成绩的关系。邀请到的嘉宾,是原人大附中初中语文组组长,北京市中考语文阅卷组组长—— 胡晓丹老师,访谈有两个多小时,干货非常多,橘子分了两篇讲述。
第一篇,话题聚焦在“人大附的阅读课,长啥样?”,作为国内的一流“牛校”,他们是怎样带孩子阅读,同时还卓有成效的。点击这里👉复习。
人大附中,被称为 高中里的“清华北大”,它的潇洒身影,经常性地出现在国内国外各种中国中学排行榜上,而且长期占据第一名 的位置。
今天是第二篇,侧重于回答大家最关心的问题:阅读量和语文成绩的关系。
阅读很重要,大家都知道。但是阅读量大,语文成绩真的会好么?大家常常也困惑,这个话题在小花生社区内讨论也很热烈。
访谈中,我们请胡老师详细解答了,花友们最关心的一些问题:
为什么阅读量大,语文成绩却不见提高?
怎样读,能提高孩子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带孩子阅读,有什么方法么?
胡老师对大家遇到的困惑非常理解,也十分详细、耐心地回答了大家最有共性、最关注的十几个阅读问题。
文章有点长,不过访谈中每条回答下,大家都忍不住留言评论:讲得真好,很有启发。
来,一起听听这位在人大附中教了十多年语文老师的娓娓道来——(想要看完整直播访谈的小伙伴,拉到文末就可以了。)
胡晓丹老师在给学生上课
孩子阅读量不算少,
但在语文提升上表现不明显,该怎么办?
胡晓丹:大家肯定知道,阅读也好,语文也好,是厚积薄发,输出会落后输入,甚至会落后很多很多。这种时候,一要耐心等待,二要给指导,给方法,教孩子到底该怎么输出。有的时候,孩子是真的很想输出,但输出不出来,不知道该说什么;或者想法在脑海里打转,但找不到一个非常合适的语句去表达,这都是在阅读的过程当中会出现的常见现象。我们可以给孩子一些方法,先从最简单的输出开始,比如说复述,把读到的东西用自己的语言重述出来;然后是简单读后感,描述内容再加上一两句话,三五句话的感受。图片来自花友@月影婆娑
在这个基础上,孩子做得比较好了,再让他去写复杂一些的读后感,复述的内容少一些,主要表达他的阅读理解、阅读感受。然后再高一点的层次就是读书报告,类似于一个小论文,要更成体系地对一本书进行分析。这种输出的形式,也是循序渐进的。
图片来自花友@月影婆娑
如果说孩子现在的输出比较薄弱,那就可以先从复述开始,慢慢去提升他的输出的能力。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很注重用输出来激发孩子的阅读、表达和写作的兴趣。比如说,我们当时尝试过一种方式,让孩子做读书推荐视频。孩子在做图书主播时,就不能只是说这本书讲了啥,还要说推荐理由:为什么要推荐这本书,它好在哪,带给我哪些收获;读它的时候,我有什么样的思考和认识,它怎样让我豁然开朗了...如果想要通过阅读来提升写作的话,那读的时候可以关注描写,可以让孩子去做一些摘抄仿写的训练;也可以关注作者的布局谋篇,怎么开头才能够吸引到读者?这本书为什么一开头就吸引你了?那本书为什么吸引不了你?写作文的时候,怎么开头才能吸引读者阅读?怎么开头可能让读者不想读下去...
图片来自花友@月影婆娑,孩子的摘抄
所以,在阅读开始的阶段,不同的目标,对阅读内容关注的点就要发生一些变化,然后再让孩子做相应的思考,帮助他们去提升写作的能力。
孩子喜欢读书,但是一提精读就头疼,
该怎样引导?
胡晓丹:我觉得要尽可能减少孩子的反感,或者说兴趣降低。我们可以变换精读的形式。精读的一种形式是写,写多了孩子可能烦,那还有其他形式。比如我刚才说的,你可以让他复述,但这可能就需要家长付出更多一点,我们家长也得精读,精读完了,如果是小学阶段的孩子,让他用讲故事,用复述,用你问问题他口头来回答,这些方式去促进他精读,未必要落到笔头。如果是初中阶段的孩子,逻辑思维发展得更好之后,用辩论的形式,或者说小区里面有同年级的孩子的话,可以一起做阅读会。小孩子是喜欢跟小孩子一起做事情的,大家可以一块来读一本书,轮着在各自家里开这个读书分享会,那么小朋友会为了在读书分享会上跟别的小朋友展示,而更愿意去深入地读这本书。总之就是想办法换一些不同的形式,像我以前在班级里面的时候就很喜欢带孩子们去做阅读分享会和报告会。因为我发现如果只让他写读后感的话,很多孩子确实挺烦这个,但要是让他做阅读报告会或者分享会,他就很愿意去写读书报告,就是他要自己分享用的那个演讲稿之类的;或者他即便没有写成文的稿子,但他很愿意起来跟大家说他读这本书的想法,有的说得多,有的说得少,但是通过这个过程,他对这本书肯定会有更深刻的一些理解。
阅读后,要不要孩子做摘抄?
胡晓丹:我更倾向于让孩子去做一些有价值的摘抄,我最开始在教学的时候,让孩子做摘抄也没有什么太多的要求,选一段你喜欢的,或者你觉得写的好的,然后摘抄下来。后来我发现这没什么用,有的孩子摘抄的这段话可能是经过他的思考,经过提炼选择的;有的孩子可能就是随便正好翻到这一页,然后就抄一段,然后就交上来了,这种摘抄它就是无价值的。所以我觉得如果是做摘抄的话,一定是让这个摘抄有价值,有思考。比如我后来再给孩子们布置摘抄作业的时候,有一类在摘抄作业,是为了写作服务的,我就会要求:首先你要选一段描写性的、画面感强的文字做摘抄,不要给我交上来一段一一句描写都没有的,那不行,你一定是选一段描写,而且画面感很强的描写,我可能还会有字数要求,100字200字。摘抄完了之后,你要写一段对这段文字的赏析或者分析,你觉得这段文字描写得好,画面感强,那你分析一下他是怎么把这个画面感写出来的,作者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方法,或者他用了哪一些词,他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让你觉得他写得好,需要有分析。因为我布置这个作业是要指导写作,所以我还会给他一个任务,请分析之后,仿照这段文字写一段文字,用上刚才分析出来的手段里的任何一种修辞手法,或者好词好句,自己再重新写一段这样的摘抄。
图源知乎,湖北理科状元分享的学霸笔记
我觉得这样才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摘抄,孩子在选段的时候,真的得去思考,得去分析这段文字是不是写得好。而且选好以后,还得自己用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到底哪里好,并且还得写一段这样的摘抄,我觉得这对他的阅读和写作都是会有提升的。或者,也可以是另外一个任务形式,比如我的教学的目的是让孩子通过摘抄去对书的主题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那我可能就会在布置的时候要求摘抄的这段话必须能够与文章要反映的主题有关。它可以是抒情议论这样直接的反映,也可以是描写,描写也是会反映主题或者暗示主题的,甚至可以是叙述的部分,从中也能够感受到文章的主题是什么。还是一样,从这段文字里去分析文章的主题到底是什么,从哪看出来这段文字表达出这样的主题的。这样进行摘抄之后,孩子对于文章的阅读理解力,主题的分析的水平才会有所提升。所以我觉得摘抄作业很好,而且是阅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作业形式,不过在做摘抄作业的时候,一定要是带着思考去做,带着任务去做,这才能够真正对阅读写作,有帮助有提升。
精读中,该怎样引导孩子做圈点批注?
胡晓丹:简单来说,圈批也是要目的,阅读目的不同,所要圈的点肯定也是不一样的。如果目的是去梳理情节,了解故事,那可能主要就圈一些重要的故事的节点、转折点;如果阅读的目的是希望更深入的了解理解这本书的主题,那我圈的时候可能就更要着重于一些直接的抒情议论的表达,一方面是这段话话中有话,得在旁边写下我的批注:这段话,它表达出了作者实际上心里想说的什么意思。第二呢,就是圈批一定要注意要简约,不能弄得一整本书都是。因为我之前带着学生们做圈批,有一些孩子的书交上来,我真的非常感动,他那一整篇的批注,比原文的内容还多,这其实是非常好的,我也经常去给他以表扬和鼓励,因为他非常认真。但是我们要注意不要太过火了,因为我也看到一些同学,这本书打开以后,把这一篇翻开,这篇原文也没几个字,他把每一句话都给画上了。那这就不叫圈批了,对吧?如果每一句话你都给批上了,那不是跟没批一样吗?所以说圈批的时候,得想清楚,到底这一页哪一句话,或者哪一些话是最重要的。像我之前也给学生们做过一个训练,读这篇文章,读这一段以后,我只允许你从这一段里圈一句话,不许多圈,那你会选哪一句?告诉我你的原因,为什么圈这一句?其实这没有标准答案,可能圈出来的这一句话都是不一样的,但是他只要有他的理由就ok。当然如果我有要求,比如说我要求你圈的这一句是最能体现这一段的主要内容的,那就会有标准答案,你必须圈的是这一句,圈别的句子,说明你对这段文字内容掌握得不准确。所以呢,这也是我们做圈批的时候,可以用一个方法,当你发现或者说孩子自己发现他不知道该圈哪句的时候,那就强迫自己每一段最多圈一句,并且要有理由,为什么圈这一句,甚至于可以每一页最多允许你圈五句话,那告诉我为什么这一页文字你圈的是这五句。他只要能说出理由,这个理由又能够确实言之成理,那就说明他对于这一页文字或者这一段话理解了,这样的圈批才是有效的圈批。图片来自花友@一点一点一点
很多英文原版名著,孩子都读过,
那国内的中文译本还需要读吗?
原版书对意思的传达是更加精准的,毕竟翻译的过程当中一定会损失掉一些含义。但是在读原版书的时候,对这本书的理解也会受到对这个语言的掌握程度影响。比如说我英语非常棒,或者说我是母语者,那我读原版书,我对它的意思和理解肯定是最准确的。但我如果不是母语者,我是一个学习者,那水平再高,可能也达不到母语的水平;或者说我现在水平还不高,虽然我看了原版书,但以我的英语理解能力来说还不足以理解它文字背后的一些潜台词。在这种时候,我觉得读译本其实是很好的补充。因为做翻译的专家译者们,他们的翻译的水平,他们对原文的理解和把握水平,还是会高于大部分英语学习者的。当然前提是我们选正规的、大的出版社、靠谱的译者,他们的译作对于我们二语学习者来说,会帮助我们更好、更准确地去把握原文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一些意思。此外,如果说我的英语水平已经差不多接近母语者的水平,汉语更不用说,我本身就是个母语使用者,那在读原版和译版的时候,我觉得可以有另外一个乐趣,就是去看一本书在翻译的过程中有哪些意思的偏差或者是损失,甚至可以去看不同翻译的翻译家翻译出来的作品在表意上,他会选择不同的语句来表达,到底哪一个译本更好,更接近于这个原作的作者所想要表达的意思。我记得,在读《海鸥乔纳森》这本书的时候,其实这本书里面好多句子的翻译,不同的译者的翻译就是不一样的。我们就有老师做过这样的尝试,把英文的原版拿过来,然后给出几个不同译本的这个中文,然后让孩子去选你觉得哪一本最好,为什么?其实这并不是在考孩子的英语水平,而是孩子在陈述他认为哪个译本更好的时候,他就是在对原文做进一步的解读。所以如果说孩子是看过英文原版的,那不妨让他去做这样的比较,你觉得这个翻译过来的译本怎么样,如果让你翻译,你会怎么翻,为什么?这也是用另外一种方法去促进他对于原文的这种理解,我觉得这也是蛮好的途径,所以读过原文并不影响他再来读中译本。
孩子就是不喜欢读学校的推荐书目,
尤其是一些国外名著,该怎么引导?
胡晓丹:这个跟喜欢网络阅读的问题类似,凡是这种需要家长去引导的,我觉得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点,就是要听听孩子的说法,了解他为什么不读,可能是因为他觉得名著枯燥没意思,或者是长度太长读不下去。也可能还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名著离他现在的生活比较远,他没有办法去真正的进入到这个名著的时代当中去,他感觉这些人跟自己好像不是一个世界,所以吸引不了他的注意力。为什么国外名著孩子尤其不愿意读,可能是因为国外名著离自己的生活更加遥远,名字又那么长,读了几章人物名字都记不住,那孩子就更不愿意去往下阅读。当然这是我们的一些揣测,还是得听一听孩子的想法是什么。如果他觉得名著很枯燥、很长,很缺少兴趣,我们可以转换一些方法,比如说是不是可以去寻找一些简写版的,先让他了解这个故事?因为名著之所以是名著,它的故事其实还是很吸引人的,只不过原版可能太长,使得孩子对它有了畏惧心理,那我们可以考虑先让孩子读一些简写版或者儿童版,甚至是插画版,让他先了解故事。对这个故事有了兴趣之后,我们再让他读一读原来的那本书,原著是怎么写的,或者陪着孩子一块儿去去读一读。还有,现在视频资源也很发达,很多的名著都有影视资源,我们也可以考虑让孩子先看一看这些影视作品,从影视作品中了解到这个时代背景,书中的人物有了具体形象之后,再去读这个文字,可能接受起来会更容易一些。电影《小妇人》,原著作者:露易莎·梅·奥尔科特
总之先想办法让他了解故事,降低一下阅读的门槛,这样对名著的抵触情绪可能会好一些。
初中孩子阅读量不算小,
但是做阅读理解题总是差点意思,该怎么办?
胡晓丹:这也是很多孩子,在阅读和阅读理解这两件事之间总是会卡住的情景。其实阅读题目的回答总是完整性有欠缺,说明在阅读理解上对文章内容把握的全面性不够。可以让孩子去试试,我刚才说的一段话里圈一句这样的一种练习,练他去提炼文字要点的能力;或者一篇文章你圈五句最重要的话出来,然后看一看是不是每一次这五句选的都能够非常精准。可能一开始这五句话有四句选的都不恰当,或许有其他更重要的句子他都没看见,但是给他一些相应的指导,经过练习,慢慢他就能更加精准的找到这篇文章最重要的那几个核心的要点在哪,然后他在回答相应的问题的时候,才能答得更全面,也更准确一些。当然也会有一些技巧,比如说开头结尾对吧,比如说中心句关键词啊,这就一些阅读技巧,也可以去给他做一些辅助。
孩子阅读时间不够用,
能不能用听读去替代阅读?
胡晓丹:我觉得听读是对阅读非常好的补充,我个人是非常推荐的。或者说我也希望大家能够在没办法满足阅读时候,用听读去做补充。像有家长说的,孩子在上学放学路上,尤其像北京、上海这些上学的距离比较长的城市,可能一天有两个小时都在途上奔波,那这两个小时可以用来休息,也可以用来给孩子一点阅读刺激。但一边在车上一边读书,对眼睛不好,就可以用听读,这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图片来自花友@shawn叨叨只不过,听读能不能代替这个阅读?我觉得不行,因为毕竟听觉的输入和视觉的输入还是不一样的。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我在听读一本书的时候,听到的内容是线性的,流水一样就流过去了,这样的过程不能够反复(当然我可以回退,但我不可能回退到特别刚好的那个地方),对于哪个地方没听清楚,错过了,就是错过了。如果对某个内容有点感兴趣,想停下来思考一会儿,虽然可以按暂停,但是暂完停之后我只能空想。这和抱着一本书,对着文字一边读一边想,在思考的时候,还可以反复的回看文字去促进思考,感觉还是很不一样的。阅读这种形式跟听读有个很大的区别,就是在阅读的时候可以更好地去做深入阅读和深入理解;而听读可能是一种更泛化的理解,在整体上先去了解一下这个故事是什么,书的内容是什么。在做深入思考或者深入阅读的时候,听读就不会有直接拿纸质书去阅读这么方便易行了。当然听读仍然是一个非常好的补充,在阅读难以实现的时候,或者说在不方便读书的时候去听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限于篇幅,只能摘取胡晓丹老师访谈中的部分内容。采访中的全部内容十分丰富,包含更多细节。识别下图二维码,可以看这场直播全程回放)不管是阅读也好,语文也好,比较大的特点就是不能急,得慢慢来,并且要相信,只要按照正确的方法去做,一步步走,走到想要到达的终点只不过是时间早晚的问题——恒勤致远,静水深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