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日经新闻报道,2025年1月25日,野中郁次郎教授在东京离世,享年89岁。
这位以《失败的本质》震动学界、用《共感经营》重塑管理哲学的日本学者,终其一生都在追问一个根本问题:组织如何通过“人”的智慧而生生不息?
德鲁克为世界提供了管理的“骨骼”,而野中郁次郎则补充了“血肉与灵魂”。对于中国读者而言,二者并非对立——前者教会我们如何“科学地做事”,后者启发我们如何“智慧地做人”。
野中郁次郎的离世恰似一面照妖镜,折射出全球管理思想界的集体失语——当我们沉溺于数字化转型的狂欢时,竟无人意识到这场革命的理论基石早在三十年前就已由这位日本哲人奠定。
"
他毕生倡导的“实践智慧”Phronesis,正是指引我们穿越迷雾的星光——在算法与人性之间、标准化与创造力之间、全球化与在地性之间,找到那条“既是东方,也是世界”的道路。
对于中国读者而言,野中郁次郎的名字或许不如德鲁克那般如雷贯耳,但他的思想却与中国文化中的“知行合一”“道法自然”不谋而合。
从车间到知识创造的旷野。他从未将自己禁锢在西方管理学的框架中,而是从富士电机的车间、丰田的流水线、京瓷的匠人精神里,提炼出一套属于东方的管理哲学——知识不是冰冷的工具,而是从人与人的共鸣中生长出的生命力。
晚年的野中郁次郎愈发忧虑:当大数据和AI成为新的管理图腾,人类是否正在遗忘“共感”的力量?他在《共感经营》中写道:“KPI能衡量效率,但只有故事能唤醒灵魂。” 他主张企业应成为“意义的编织者”——通过共享的故事(物语)让员工与客户产生情感共振,而非沉迷于冰冷的数字游戏。
在清华大学的实验室里,教授们正尝试用SECI模型破解“隐形知识流失”难题,将老工程师的经验转化为可传承的工艺数据库;
字节跳动的“字节范儿”与“Context, not Control”理念,暗合野中对“自组织创新”的推崇;
比亚迪的“工程师文化”与《共感经营》中的“现场主义”异曲同工,王传福亲自下车间与工人讨论技术细节的场景,恰似野中笔下的理想管理者。
//湛庐文化//
与最聪明的人共同进化!
商务合作事宜,请联系:
BD@cheerspublishing.com,
13911298303
点击“阅读原文”,立即入手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