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和中央人才工作会议提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纵观世界科学发展历史,科学中心作为人才与科技资源的高度集聚地,与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在特征上具备高度相似性,具有宝贵的历史研究价值。打开世界科学中心这座历史宝库的大门,厘清历史上世界科学中心发展与形成的主要脉络,对探寻隐藏在发展与迁移背后的历史规律,对我国努力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世界科学中心转移的历史变迁
何为世界科学中心?步入近代社会以来,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重因素复杂作用下,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科技成果往往会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呈“井喷式”增长。日本学者汤浅光朝认为,当一个国家的科技成果占同期世界总数25%以上时,便可以称其为“世界科学中心”。
16世纪以来,世界科学发展的历史进程起伏不断,公认的重要科学中心自意大利开始,依序向英国、法国、德国、美国等四个国家发生了4次转移,各科学中心的繁荣周期平均持续80年左右,这些科学中心的形成与变迁对世界科学发展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意大利
意大利是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起源地。文艺复兴盛行于公元14至17世纪,是欧洲历史上一次反映新兴资产阶级利益要求的思想解放运动,一定程度上使人们摆脱了长久以来宗教、神学等观念施加的思想束缚,指导人们借助客观现实来探究事物的本来面目。
意大利位处地中海沿岸,坐拥天然地理优势,商品贸易的繁荣使其成为地中海乃至当时整个欧洲的经济中心,经济社会的繁荣稳定发展为科学技术蓬勃兴起厚植了沃土。
天文学家哥白尼打破“地心说”垄断、思想家布鲁诺提出“宇宙无限论”、物理学家伽利略发明天文望远镜,这些自然科学家和一系列开启新纪元的科技成果均诞生于这一时期,推动了欧洲乃至世界在力学、天文学、数学等多个领域实现历史性跨越。然而,随着意大利政权的动荡,外族侵扰带来的影响日益显著。与此同时,部分科学家受到教会的迫害,尤其是布鲁诺因捍卫真理、反对封建神学而被教会送上火刑柱,伽利略在长期受迫害下因病离世,意大利世界科学中心的地位开始逐步走向衰退。
——英国
17世纪的英国,人才荟萃,涌现出牛顿、吉尔伯特、波义耳等各科学领域的杰出科学家。英国率先建立形成现代科学体制,促成了手工业、煤炭、航海等各行业的蓬勃发展。在1660年至1730年间,英国重大科技成果占全世界的近四成左右,一跃成为世界科学中心。
英国何以接替意大利成为第二个世界科学中心?自英国新兴资产阶级走上舞台,通过殖民扩张等手段获得了丰富的资源与国内外市场,全社会的生产需求十分旺盛,为了提高工场手工业生产效率,实现以机器代替手工的生产模式,人们亟需借助科学实验的手段进行发明创造,英国由此成为世界上率先开始工业化进程的国家。英国王室敏锐地捕捉到这个趋势,在弗朗西斯·培根科学思想的影响下,英国社会开始普遍重视知识的价值,倡导科学实验和发明创造,并确立英国皇家学会为国家的最高科学学术机构,极大促进和支持了近代科学发展。
此外,16至17世纪的英国还掀起了赴欧洲留学的热潮,英国的贵族、科学家、商人纷纷通过学习与交流欧洲他国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拓宽国际视野,这些都为后来的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和贸易中心,最终确立世界殖民霸权地位打下坚实基础。
——法国
17–18世纪的欧洲,一场资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拉开帷幕,这便是著名的思想启蒙运动,法国则成为该运动的中心。以狄德罗为代表的一批“百科全书派”启蒙运动哲学家高举科学和民主旗帜,通过削弱宗教势力、反对封建迷信为自由思想和科学活动争取了生存空间,并最终促成了法国大革命的爆发。
以拿破仑·波拿巴为代表的法国政治家在革命期间任命一批科学家与经济学家担任革命政府的高级官员,使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才能充分施展。拿破仑还号令重新组建了皇家科学院,新建一批专业化的职业学校,推动加斯帕尔·蒙日、拉格朗日等一众顶尖科学家走上讲台。大革命彰显了科学家在革命中的关键作用,使科学成为一种专门的职业,加速了法国演变成为世界科学中心的进程。
大革命前后,法国政府还颠覆了以神学为主的传统教育制度,将教育从教会中独立出来,逐步建立起覆盖小学、中学及各类高等学校的教育体系,并确立了国民教育义务、免费、世俗性3条原则,为法国国民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打造了培育未来顶尖科学家的摇篮。
——德国
19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初,德国成为继法国之后的又一世界科学中心。德国在科技上的起步虽晚于英、法、意等欧洲国家,但其后发势头强劲。19世纪中叶,依托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机遇,德国乘上科技飞速发展的列车。1834年由普鲁士主导的“德意志关税同盟”成立,打破了各邦国间的贸易壁垒,极大地推动了德意志经济一体化进程。1871年普法战争后,在“铁血宰相”俾斯麦的强势治理下,德意志诸国实现了统一,国家经济开始迅猛发展,为科技的进步提供了坚实物质保障。
德国科学的兴起还得益于19世纪初对大学科研体制进行的变革。一是将教学与科研紧密融合,催生了研究生教育和研究型大学的出现,如第一所现代大学柏林洪堡大学,成为世界上首个创立“导师制”的国家;二是德国的大学教育注重培养严谨的科学作风和研究态度,营造了依托实验数据、重视定量分析的科研风气。凭借严谨求实的学术作风,直至今天,德国都令大批全球优秀科研人才心向往之。
德国学者还秉持了“走出去,引进来”相结合的对外学术交往策略。近代著名的德国数学家狄利克雷、克莱因,物理学家布劳恩,化学家李比希等都曾赴法留学,这一时期德国人才与科学思想跨国交流异常活跃,使德国在19世纪踏上飞速发展之路。
——美国
自15世纪末航海家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欧洲殖民者们踏上美洲陆地,也带来了欧洲数百年来形成的科学体制和研究方法,从某种程度上讲,美国是欧洲科学文明的继承者。美国成立之初,文化与科技均落后于欧洲。自1820年至1920年,美国一共掀起三次移民浪潮,大量欧洲、亚洲、非洲等地的人们移民美国。具备多民族融合优势的美国,在最短时间里集聚了全球最高端的人才和创新资源。
同时,两次世界大战也为美国成为世界科学中心催生了新的机遇。法西斯政府的暴政让欧洲笼罩在战火与硝烟中,迫使爱因斯坦、冯·诺依曼等多位科学家选择前往美国避难,顶尖科学家的加入巩固了美国世界科技霸主的地位。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政府成为科研活动的重要组织者和经费提供者,逐步形成了由国家主导的科技创新体系,并注重科研活动相关政策、法规的研究、制定与实施,打造了科学、系统的科研管理体系,极大激发了人们的创新创造活力。
历史变迁背后的推动因素分析
政治与社会变革。政治与社会变革是世界科学中心形成与转移的根本动力,决定了一个国家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等多领域的发展方向和规模。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英国的工业革命、法国的启蒙运动以及德意志诸国的统一,宗教改革、资产阶级革命、国家统一、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等为近代科学发展变革提供了动力源泉。与此同时,当专制政权占据主导地位时,会筑起制约创新思想的藩篱,对自由的思想形态进行打压,如意大利科学家布鲁诺因捍卫哥白尼的日心说,最终被宗教裁判所认定为“异端”而被迫害致死。政治变革为科学发展带来无限希望和可能,但若迷失方向会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每一个成为世界科学中心的国家,都经历了社会经济高速增长的阶段。一方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构成了科技进步的内生动力。如英国步入工业化进程以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生深刻变革,人们的物质生产需要极大提升,当传统的机械、手工的劳作方式难以满足效率要求时,从某种程度上倒逼了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自动织布机、蒸汽机等一系列发明成果也应运而生。强大的经济基础能够为科技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英、德、美成为世界科学中心时都是当时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科技成果的产出需要依靠系统庞大的资本投入,当局政府对科学的重视程度以及资本投入的规模,直接决定了科技发展的前景。
思想文化的开放包容。开放包容的科学思想文化是世界科学中心形成的一个关键变量,对世界科学中心的形成具有很强的先导作用。一个国家若想成为世界科学中心,首先要成为思想解放的中心,只有营造形成自由、开放的科学氛围,才能够在科技领域有所建树。纵观欧洲历史,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等思想解放运动发生后,人们对于探索科学、自然和新技术的认知显著提升。科学的道路上只有善于求真求实,敢于质疑权威,坚持真理,才能不断推动科学理论与观点在未来世界中熠熠生辉。
国民教育体制的变革。教育是科技的摇篮。从世界科学中心的历史演变规律来看,国民教育水平的不断发展与国家科技地位的提升是如影随形的。如意大利自12世纪开始就相继创办了博洛尼亚大学、帕多瓦大学等多所世界知名学府,高等教育的繁盛使意大利成为首个世界科学中心;法国革命期间对教育体系进行了颠覆性变革;德国19世纪对科研体制进行创新性改革;美国政府力求让更多的人接受更好的教育,自1879年以来美国高等院校在校生人数,每20年就翻一番,很快便跃升至世界首位,这些都为国家科技的兴隆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国际科学交流机制的日渐形成。国内外科学交流机制的形成也是促成科技进步的关键因素。英国皇家学会最早是一个由12名科学家构成的小型团体,主要承载了当时国内科学交流的功能,最终演变为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科学学会之一。16至17世纪的英国和19世纪的德国都掀起了留学欧洲的热潮,美国则是不遗余力引进全球顶尖人才,并在短时间内成为世界科技强国。这些足以证明,唯有广泛吸纳融合国外先进科学技术与理念,客观审视自身优势和不足,才能够在科技领域实现从跟跑、并跑再到领跑的飞跃。
世界科学中心历史变迁对我国的启示
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历史上,科技和人才总是向发展势头好、文明程度高、创新最活跃的地方集聚”。
世界科学中心历史上的变迁与发展是政治变革、经济发展、思想开化、文化包容、教育改革、国际交流合作等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自意大利至英国、法国、德国,再到美国,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发展特点和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吸收借鉴,用以更加科学、严密、有效地推动我国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我们在汲取历史经验的同时,更要注重发掘我们国家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积极探索实行国家主导的科研支持模式,将政府、市场、社会等主体有机结合起来,科学统筹、集中力量、优化机制、协同攻关,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取得更多举世瞩目的伟大科技成就,在成为世界科技强国的伟大征程中阔步前进!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