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事业人才”栏目征稿启事
为更好地服务广大企事业单位读者,《中国人才》杂志特开辟“企事业人才”栏目,侧重报道企事业单位实施人才战略,人才强企、人才强校、人才强院的生动实践、典型经验,欢迎广大企事业单位来稿!稿件内容以本单位有特色、值得推广借鉴的人才工作经验为主,篇幅3200字左右,配图1张。投稿邮箱:zgrc18@163.com,邮件请标注投“企事业人才”栏目。
交通银行:绿色金融方向
博士后培养见实效
沈明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讲话中指出“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
交通银行作为国有大行,交通银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作为全国优秀博士后工作站,近年来积极践行人才强国战略,将做好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的“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作为博士后人才培养的重点方向,尤其在博士后绿色金融(包括转型金融)团队制培养上已见实效。
交通银行大厦
多措并举,强化绿色金融方向博士后培养
在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后,2024年3月,五篇大文章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其中绿色金融是指对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领域的项目投融资、项目运营、风险管理提供的金融服务。作为五篇大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金融在推动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是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基于绿色金融的重要性,交通银行在博士后培养中,将绿色金融博士后的培养作为重要方向。
——探索绿色金融团队制培养模式
交通银行博士后工作办公室(以下简称“博管办”)为进站的博士后配备导师,组成“学术(实践)导师+博士后+高级经理+专员”的博士后绿色金融研究团队,形成研究合力。
强化理论学习。将博士后编入课题部门的青年理论学习小组,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为指导,加强《G20绿色金融报告》《G20转型金融框架》等国际绿色金融领域的前沿文件以及《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指导意见》等国内监管要求的学习,夯实理论基础,指导工作实践。
夯实业务基础。博管办牵头课题部门制定博士后跟班学习计划,引导博士后加强业务学习,积极参与《交通银行上海主场航运产业链绿色低碳转型金融服务方案》《交通银行绿色金融行动方案(2024—2025)》等行内重点工作,提升博士后的认知,为课题研究做好知识储备、累积实践经验。
深耕专业领域。聘请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原中国人民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马骏博士等绿色金融领域的权威专家作为博士后合作导师,看齐最新国际研究水平。博士后日常工作聚焦课题相关研究,避免陷入与课题无关的事务性工作。研究团队月度交流讨论与季度考核评审,不但提升博士后个人专业水平,而且大大提高了博士后研究团队总体战斗力。
——聚焦绿色金融领域的重点难点设置课题
近年来,绿色金融在交通银行博士后课题设置、招聘和资助申报等方面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博管办加强这方面工作,采取多项措施,有效推动绿色金融方向博士后的培养。
坚持问题导向,根据国家战略和交行业务发展实际需要设计课题。由交通银行总行的前、中、后台部门以及经营单位共同探讨和设置课题研究方向,避免研究题目过于宽泛、研究路径不清晰、研究结论浮于表面等问题。近两年,绿色金融博士后课题涉及绿色供应链、转型金融产品设计等重点研究领域。
提升对绿色金融博士后课题的重视程度。自国家“双碳”目标提出后,将绿色金融作为博士后招聘的重点课题方向,不断提升绿色金融领域博士后课题的重视程度。2022—2024年期间共计8个课题与绿色金融相关,占招聘课题总数的20%;2022级和2023级进站博士后中有半数课题与绿色金融相关。
推动博士后就自身绿色金融领域相关课题申报多渠道的博士后基金项目。精心组织往届获得资助的博士后传经送宝,申报前邀请相关专家提出修改意见,提交前对申报材料进行严格审核。目前,2022-2023级博士后中有3位所申请的绿色金融课题获得了上海市超级博士后的日常资助,人数占比超过37%。
——优化考核方式鼓励博士后参与创新研究
博管办在博士后的季度考核上予以倾斜,激励博士后主动申请和参与行内外重点工作与科研项目。对不同级别的研究成果采取差异化的计分方式;对于交通银行领导正面批示的研究成果给予额外加分;对获得多个奖励的项目按照最高层级奖项计分或补足差额;对于获得中央或省部级监管部门正面批示和嘉奖的酌情额外加分。
在此激励下,博士后积极参与交通银行绿色智能识别、ESG评级体系建设等行内重点创新工作,以及参与全国金融标准委员会课题《航运业转型金融服务标准研究》、上海市人民政府 23 项重大行政决策事项目录之一《上海市转型金融目录(试行)》、中国银行业协会的绿色金融教材编写等行外重点创新课题。
——在实践中锻炼,博士后绿色研究见实效
作为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的五篇大文章之一,上海市正将绿色发展融入城市发展全过程,加速打造国际绿色金融枢纽建设和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走在全国前列。《上海市转型金融目录(试行)》是2023年度上海市人民政府32项重大行政决策事项目录之一。博管办利用这个契机,将博士后绿色金融方向的培养融入到实践中,让博士后在实际案例中发挥作用,在实践中有效培养了博士后能力。
2023年4月,上海市地方金融监管局组织召开《上海市转型金融目录(试行)》编制工作启动会。交通银行积极参与目录制定工作,由总行授信管理部组建跨部门青年研究团队,交通银行博士后积极报名参与,牵头研究制定水上货物运输业转型金融目录。博士后通过查阅国内外学术研究文献,了解当前航运业碳排放现状、降碳政策和路径,保持研究结论的科学性。主动翻译和研究国际权威组织的技术标准,研究远洋货物运输的降碳目标。博士后与其他团队成员共同赴上海市相关委办局、专业机构、代表性企业开展实地调研座谈。
经过近8个月的持续努力,2023年底,上海市地方金融监管局会同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国家金融监管总局上海监管局、市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共同印发了《上海市转型金融目录(试行)》。接着,博士后保持精神不减、责任不退的态度,继续研究交通银行服务航运产业链绿色低碳转型方案。2024年3月,交通银行依据《上海市转型金融目录(试行)》,由上海市分行成功落地了全国首笔水上运输业转型金融贷款,积极推动水上运输业低碳转型。
蓄势赋能,博士后培养路在脚下
下一步,交通银行将不断总结经验,“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采取多项措施,发挥博士后在助力金融五篇大文章中的主力军作用。
——强化服务,营造重视人才的致研环境
提升重视程度,将博士后科研工作领导小组纳入党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将博士后培养纳入交通银行集团层面的人才战略行动。夯实物质保障基础,确保博士后基本待遇在行业处于中上水平,在入职培训、健康体检、工会福利等方面参照正式员工执行,进一步提升博士后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完善容错纠错机制,重视博士后诉求、倾听人才建议、充分发挥年轻人优势,对博士后创新项目给予适当容忍度,让博士后有更多创新创造空间。发挥博士后联谊会作用,定期邀请已出站博士后回娘家提供职业生涯规划建议,树立正向情绪价值,提升新入站博士后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激发活力,持续优化博士后培养机制
深入探索理论与实践结合机制。博士后2年在站期间,既要在博管办/发展研究部加强理论研究,又要到课题部门去跟班实践,时间分配灵活安排;既为博士后聘请行外学术导师,又为博士后安排行内实践导师,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不断完善数据获取与信息安全机制。博士后通过签署保密承诺书,获得集团业务数据的使用权限,为课题研究创造更加便利的数据使用环境。
优化博士后考核机制。坚持以博士后课题研究为主,加大博士后科研成果与日常工作的考核力度;考核频率从季度优化至半年度,便于博士后潜心研究;考核结果与奖金挂钩,突出业绩导向。
——互补提升,对外加强博士后交流合作
积极“走出去”,适应外部环境变化,构建更加多元和全面的博士后培养体系。一是在博士后研究成果应用转化、高端领域课题引才、便利化数据使用等方面的培养上加强同业调研,吸取优秀经验和做法。二是重视国际交流机会,引导博士后主动了解到不同国家的最新研究方法、研究动态,从而拓宽视野,提升自身的科研能力。三是鼓励并支持博士后积极参与创新项目和社会实践锻炼,开展复合领域研究,拓宽博士后的视野,增强博士后的综合素质,提升研究成果的广度。
[ 作者为交通银行发展研究部副总经理(部门正职级),交通银行博士后科研工作管理办公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