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底气从“核”来|核五铁军敢打硬仗、勇担重任

企业   2025-01-15 21:27   上海  

1955年1月15日,毛主席指出“这件事总是要抓的。现在到时候了,该抓了。我们只要有人,又有资源,什么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于是中国核工业踏上了波澜壮阔的征程。从一穷二白、艰苦创业,到自力更生、突破 “两弹一艇”;从改革开放、核电起步,到自主创新、实现核电“走出去”,七十年来,中国核工业始终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为国防安全、能源供应、科技创新等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中国核工业的七十年风雨中,中核五公司始终勇立潮头,肩负起建设安全、高质量核电工程的国家重任,铸就了自己辉煌的业绩,还锻造了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特别能打硬仗的钢铁之师。


敢为人先

他们用生命见证中国核工业从无到有

1964年,他们响应国家号召,从四面八方奔赴荒无人烟的戈壁荒漠,在艰苦的环境中展开了一场气壮山河的创业之旅——参与我国第一套核装置404厂的建设,为我国成功研制原子弹、氢弹作出了重要贡献。1969年转战四川的崇山峻岭参加821厂建设,拉开了抢建西南“三线”的帷幕。中核五公司自“第一次创业”,就踏上了投身国家核工业建设事业的壮阔征程。

中核五公司600多名职工远离家乡和亲人,背负着祖国的期待,奔赴甘肃戈壁滩,为了保密,直至他们亲临施工现场,目睹了那片即将被赋予新生命的土地,才深切地意识到自己即将开始的工作对于当时的祖国来说具有何等重大的意义。戈壁滩干旱缺水,吃饭的碗里、喝水的缸里都有沙子,晚上吹大风的时候,沙子可以把帐篷压塌,但没有一个核五人屈服于恶劣的环境,他们都默默地克服着种种困难,不分昼夜、人挑肩扛,艰难地推动着工程进度。

在工程质量上,核五人更是以最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一旦发现工程中有不合格的地方,坚决推倒重来。每一个核五人都明白,虽然工程推倒重来会给工期带来重大困难,但自己所建设的是国家重点工程,关乎了祖国是否能挺起脊梁,必须要将质量、安全放在首位。最终,他们迎难而上、拼尽全力抢回工期,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回忆往昔,当时的建设者都为能给原子弹建设出力、能亲身参与核工业建设而感到光荣和自豪。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这一声巨响成为了中国立于世界之林的安全基石,也是中国扬眉吐气挺起脊梁的关键。中核五公司这支队伍亲身参与了共和国核工业从无到有的艰辛历程,见证了这一伟大历史进程,经此一役,他们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锻炼与磨砺,逐渐形成了坚不可摧的团队精神、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以及勇于担当、敢于胜利的战斗意志。

1969年起,中核五公司转战四川,执行党中央建设大三线决策部署,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架桥铺路,安营扎寨,建设我国第二套核装置821厂。深山沟里没有公路,荒草丛生、沟坎断道,夏天酷热难耐无法入睡,建设们蒙着毛巾到水龙头下冲凉,到天快亮时才可相对安稳地睡两三个小时,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次年9月,迁入821工地的核五人已达2200多人,他们在挑战中凝聚力量,在困难中锤炼意志,不仅提升了专业技能和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更在心灵深处种下了团结协作、共克时艰的种子,一直能打硬仗的钢铁之师初具雏形。



创新求变

他们是开启保军转民新征程的急先锋

不破不立。1974年,中核五公司紧跟时代、着眼长远,决定转战上海金山,承担上海石化总厂一期工程涤纶厂、维纶厂安装任务,开启保军转民的新征程,踏上“第二次创业”的艰辛道路。经过60年的发展,中核五公司已成为国家核电建设的主力军,并在LNG低温储罐、石油化工、新能源及民用建筑等非核工程领域持续腾飞。

创新求变,求的是绝处逢生的机会。凭借日积月累的化工工程建造优势,中核五公司于1997年敲开了浙江陈山码头 2座 5万立方米低温储罐建设项目的“大门”,自此拉开了低温储罐建设项目的序幕。如今,在这一领域,中核五公司自主研发的智能化拱顶气压顶升技术、智能清洗机器人、智能焊接管理系统等成果陆续投入应用,打造了一套LNG低温储罐成套建造方面的“独门秘籍”,逐渐形成了成熟的LNG工程项目管理体系、锻炼出一支经验丰富的人才队伍,建造纪录多次问鼎“世界之最”,发展成为国内LNG建设领域龙头品牌。

陈山码头

创新求变,求的是核工业建设的跨越。随着国家发展逐步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能源的需求与日俱增,20世纪90年代,中核五公司这支在核工业基建领域的深厚积淀和丰富经验、能打硬仗的钢铁之师也迎来了重回核工业建设行业最好时机。30多年来,从“海外第一”到“全球首堆”、从三代核电到四代核电,中核五公司实现了从30万千瓦级到60万千瓦级再到100万千瓦级核电机组核岛及常规岛安装的跨越,从单堆作业到群堆作业的跨越,从安装到建安施工总承包的跨越,中核五公司的钢铁之师披荆斩棘,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的篇章。截至去年底,中核五公司已承担了国内及出口的20台核岛、22台常规岛建设任务,发展成为国内唯一一家具有海内外核电站核岛、常规岛全厂安装一体化业绩与核电站施工建安总承包能力的企业,成为我国核电站建设当之无愧的主力军。

创新求变,求的是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焊接在核工业领域是非常重要的工艺。此前,主管道焊接设备及技术曾长期依赖国外进口,为解决核心设备依赖进口的“卡脖子”问题,核五人结合在核电工程厚壁管自动焊实践中的经验和数据,潜心研发,攻破了焊接位置自动判定、长距离远程焊接操作等20余项技术难点,最终形成窄间隙TIG焊接机器人等核电建造关键技术与设备,不仅大大提高了焊接效率,且焊接口宽度只有手工焊接的三分之一。2022年底,该项目经中国核能行业协会组织鉴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中核五公司承接的核设施主管道安装工程中。党的十八大以来,中核五公司强化关键技术攻关,形成了一批以AP1000核岛主设备安装技术,以“华龙一号”核电主设备预引入、环梁环轨整体吊装等为代表的核心技术;以低温储罐气压顶升技术为代表的储罐建造成套技术;以窄间隙TIG自动焊技术等为代表的一系列先进焊接技术。截至目前,中核五公司已累计取得知识产权317项,获国家级工法2项、省部级工法37项,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科技奖114项,获得中国专利奖4项,编制行业标准43项。

恰希玛核电

创新求变,求的是企业长足发展。近年来,在技术创新方面,中核五公司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核电自主建设能力的提升,加大对提高核设备的国产化率;在项目管理上,以精细化管理为突破口,以信息化管理为载体,实现了项目施工管理快速复制和经验反馈;在党建引领方面,不断建强公司基层党组织,确保工程项目建设到哪里,党的建设就跟进到哪里、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就体现在哪里,确保为公司改革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证……在保军转民的艰难转型过程中,这支钢铁之师凭借顽强的创新精神,争当急先锋,迎难而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久久为功

他们以高质量发展引领第三次创业之路

三十多年来,我国核电产业走过了从无到有、由弱到强、从学习引进消化吸收到自主研发的非凡历程,实现了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赶超,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核电事业的跨越式发展,充分证明,党的坚强领导是核电事业发展和壮大的根本保证。

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里,中核五公司紧跟国家核电发展战略的步伐,从最初参与国外核电技术的引进项目,到逐步掌握核心技术,实现国产化替代,这支钢铁之师的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在重大工程建设中勇挑重担,在科技创新中攻坚克难,助力中核五公司在核电工程建设、技术研发等多个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为进一步传承弘扬公司优良传统,赓续精神血脉,中核五公司在传承“两弹一星”精神、“四个一切”核工业精神、新时代核工业精神的基础上,提炼形成了“化工开拓、首堆建设、华龙铁军、海外南泥湾、建筑开局等优良传统”,以公司六十年奋斗历程中的优秀文化沉淀,引导广大干部职工进一步振奋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奋力攻坚。

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中核五公司首席技师罗开峰手持焊枪28年,以出神入化的焊接技术,参与数个国家重点核电站的建造,被誉为“先锋焊匠”。他不仅主动请缨参加攻克AP1000首堆主管道安装技术的国内JWT攻坚小组,还在三门核电主管道焊接项目中,首次尝试全新的窄间隙TIG自动焊技术,成功率达到100%;中核五公司行走的“施工宝典”张发奇在钻研核岛主设备安装的33年间,写下了近百本施工笔记;中核集团五四奖章获得者宋昀峰投身核电15年、10年青春献巴铁……中核五公司一批批先进党员,数十年如一日深扎一线,敢冲敢干、攻坚克难、以点带面,为核电事业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一个支部就是一个品牌。近日,由中核五公司承建的全球首个陆上商用模块化多用途小型堆——“玲龙一号”堆内构件安装阶段最后一次入堆作业圆满成功。为顺利完成本次任务,项目党委高度重视,组建了一支由党员骨干领衔的攻坚队伍。面对吊装水平度精度要求严苛、就位空间间隙狭窄、安装难度系数高且无现成经验可供借鉴等多重挑战,攻坚队凭借过硬的技术实力和顽强的拼搏精神,严格遵循国家核电建设标准,结合项目实际制定周密的技术方案,确保每个施工环节顺利进行。回首往昔,“华龙一号”海外首堆建设者们刚踏上巴基斯坦卡拉奇的土地,刚刚成立的项目部党总支就带着大家开荒种地,他们传承先辈开荒拓业、绿色发展的“海外南泥湾”优良传统,在这片原本荒无人烟的盐碱地实现了蔬菜、水果自给自足。

海外南泥湾

以党的二十大为标志,在“双碳” 背景下,我国能源结构进一步调整,中核五公司迎来了核能发展新的春天和“走出去”的重大战略机遇期,开启了“第三次创业”新征程。新征程是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没有捷径,唯有实干,而新时代背景下,也向这支能当硬仗的钢铁之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智慧化发展、绿色低碳、国际化发展将成为他们在核工业未来“黄金十年”的关键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

在公司党委的领导下,中核五公司第三次创业,将奋力实现生产方式由传统建造、传统预制向智能建造、智能制造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施工服务为主的经营模式向设计、施工、运营三位一体的综合服务模式转变。公司全体成员将高举高质量发展大旗,通过接续不断的奋斗,向成为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工程公司的企业目标迈进。

海南昌江核电项目部



七十载栉风沐雨,中国核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变强,创造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这七十年,是一部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创业史,是一部勇于创新、不断超越的科技进步史,更是一部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无私奉献的奋斗史。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中核五公司将继续肩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与担当,以“第三次创业”为契机,坚定不移推动公司做强做优做大、做精做专,展现铁军担当,奋力开创公司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作者丨满怀激情与梦想的核五人
一审丨乔涵
二审丨廖   晗
三审丨王立轻

致全体核工业人的一封信

2025-01-14

拼·途丨核五的2024 审计与法律合规篇

2025-01-14



中核五公司
分享资讯,展示形象,传播声音。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