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基斯坦广阔的大地上,一座座拔地而起的核电站,宛如璀璨的明珠,闪耀着中巴两国能源合作的光辉,也见证着两国人民之间深厚的情谊。而在这些核电设施的建设与运维背后,有这么一位中核人,他默默奉献,从秦山一期筹备工程、大亚湾1号机组和2号机组、巴基斯坦恰希玛1号至4号机组到巴基斯坦卡拉奇2号和3号机组,用自己的青春与匠心,书写着一篇又一篇的动人篇章,他就是中国核工业第五建设有限公司的姜玉臣。
姜玉臣与巴籍员工合照(中间为姜玉臣)
初识巴基斯坦,梦想扬帆起航
1979年,年轻的姜玉臣满怀着对核电事业的无限憧憬,毅然投身到这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领域。他从最基础的阀门安装、检修、维护等专业知识学起,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他每天在现场重复最多的话就是:“师傅,这个要怎么做?”“师傅,这个做来干什么?”不懂就刨根问底的他,被师傅们称为“小翰林学士”。
姜玉臣在巴基斯坦的故事始于1997年,那时“南南合作”的典范工程——恰希玛核电工程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巴基斯坦恰希玛核电站作为当时中国最大的高科技成套出口项目,也是中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出口商用核电站,其建设进程面临着技术条件艰苦、项目管理复杂、联络通讯困难、环境严酷恶劣等各种艰难险阻。但姜玉臣能勇做先锋,日夜坚守在施工现场,以精湛高超的技术和敢为人先的创新能力,带领团队克服了阀门泄漏、卡涩、操作不灵活和密封不严等各式各样的“疑难杂症”。他凭借着自身的勤奋与天赋,逐渐成长为“阀门行家里手”。他常说:“只要我们坚持不懈,不断学习,办法总比困难多。”
匠心实干圆梦,青春无怨无悔
成功完成了恰希玛核电1号至4号机组的建设任务之后,姜玉臣又转身投入到了卡拉奇核电2号和3号机组的建设与运维中去。
卡拉奇核电站3号机组的首次换料大修期间,在除氧器水位调节阀阀门解体检查及维修的关键环节,阀门检修组成员们凭借精湛技术和默契配合,顺利完成除氧器水位调节阀的解体工作,并更换了新的阀杆填料。就在大家以为阀门回装即将圆满结束时,身为阀门检修组组长的姜玉臣凭借多年积累经验和敏锐洞察力,发现调节阀阀笼上阀座平台水线痕迹存在细微异常。他没有丝毫犹豫,当即决定暂停回装工作,对组员说到“核电无小事,任何细节的疏忽都可能引发不可挽回的后果。”这一决定并非易事,不仅意味着要推翻之前的部分工作,还得在紧迫的检修窗口内完成剩余工作,需要极大的勇气与担当。
接到反馈后,现场中巴双方工程师迅速重新吊开阀盖、拆开阀笼进行核实,果然,在阀笼上支撑平台下部发现了隐藏的密封垫片。但是这枚垫片由于长时间使用,已紧紧粘连在阀笼上平台下底面上,如同一块难以撼动的顽石。正当一筹莫展之际,姜玉臣自告奋勇,迎难而上,创新性地构思出一套周全且精妙的敲磨方案,他沉着冷静,组织成员小心翼翼地敲击、撬动,经过半个多小时的艰苦努力,终于成功取下了这枚“顽固”的垫片。他的这一果敢举措,不仅避免了可能的返修事件,为项目节省了大量时间和成本,更赢得了中巴双方工程师的由衷赞叹。
从早年的刻苦学习到职业生涯中的持续深耕、不断创新,姜玉臣始终坚守在阀门维修的第一线。也正因为姜玉臣长时间和阀门的“零距离接触”,大家都亲切的称呼他“姜阀门”。也许有人不了解姜玉臣是谁,但肯定都听说过“姜阀门”,因为每当现场解决某项阀门问题时,常能听到这样一声感叹:“还得是‘姜阀门’!药到病除啊!”
每当被问及“在海外工作,会想念家人吗?是否后悔过?”时,他总会面带微笑,温和而坚定地回应:“当听到孩子问‘爸爸,你什么时候回家吖’,我心里满是内疚。但我从未后悔,因为我明白,为了更多人的幸福,有时候不得不暂时放下自己的小家 。”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在卡拉奇核电运维项目中,他身为阀门检修组组长,既是技术上的中流砥柱,又是团队的精神领袖。他常说“我最骄傲的是帮助他人站起来了,成为他们自己和家人的英雄”。姜玉臣的团队里有一半以上是巴基斯坦本地工人,他通过“手指口述”“中巴结合语”,一遍遍地给当地工人操作、讲解,耐心地教他们阀门安装、检修技巧。在他的带领下,团队出色完成了海外“华龙一号”主蒸汽隔离阀、大气排放阀、安全阀、调节阀等检修工作,培养了一批批能独立自主开展阀门检修相关作业的巴籍员工。
姜玉臣将“中国经验、中国技术”传播推广到海外,与巴籍员工结下了深厚师徒情谊。他的一位徒弟阿里用中文说:“姜老师教会了我技术、改变了我的家庭,我非常感谢他。”
如今他已经退休,但他说“退休不褪色,余热亦生辉。”依然积极参与各种培训和讲座,将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传授给年轻的同事,继续为核电事业“排忧解难”。
姜玉臣撤场欢送会 (中间为姜玉臣)
中核集团召开2025年度工作会议:夺取“十四五”收官新胜利 以卓越绩效模式加快建设世界一流核工业集团
2025-01-19
中核五公司召开领导班子调整宣布大会
2025-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