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苓散方
【方剂组成】 猪苓9克 泽泻15克 白术9克 茯苓 9克 桂枝6克
【用法】以上五味为细末,白饮和服3克,多饮暖水。汗岀愈,以上量作煎剂也可,但水逆证仍以散服佳。
【方解】 集猪苓、泽泻、白术、茯苓诸利尿药,合以解外降冲气的桂枝,故治脉浮有热、气冲水逆、渴而小便不利者。
【仲景対本方证的论述】
《伤寒论》第71条: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 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注解:太阳病,侬法当发汗,但发汗以取微似有汗者佳。若发汗不得法而使大汗出,津液大量亡失,胃中水分被夺而干燥,故其人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则少少与饮之,令 胃气和即愈。
若发汗后而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此为里有停饮误施发汗,而表仍不得解的为证,则宜五苓散主之。
按:小便不利,废水不得排出,新水不能吸收,组织缺乏水的营养,故渴欲饮水,虽饮亦只留于胃肠,因致随饮随渴的消渴证。此时以本剂利其小便,水液代谢恢复正常,则消渴自已,而表亦自解。
《伤寒论》第72条: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注解:发汗后而脉浮数,为病仍在外,表热未解故烦,水停不化故渴,宜五苓散主之。
按:此亦应有小便不利证,未明言亦省文也,
《伤寒论》第73条: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注解:原条文“伤寒汗出”后,似脱漏“脉浮数,小便不利”七字,“不渴"后似脱漏“而呕”二字,不然则无法理解。
大意是说:伤寒证,里有停水,虽发汗汗出而表不解。若脉浮数,小便不利而渴者,宜五苓散主之,若上证不渴而呕者,宜茯苓甘草汤主之。
《伤寒论》第74条: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注解:中风发热,即指发热汗岀的中风证。六七日不解而烦,谓病已六七日,虽服桂枝汤而仍发热不解而烦。有表里证,谓既有发热而烦的表证,同时并有以下所述水逆的里证,水停不化,故渴欲饮水,水伴冲气以上逆,故水人则吐,此名为水逆,宜以五苓散主之。
《伤寒论》第141条: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灌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与五苓散。
注解:太阳病,本当汗以解之,而反以冷水洗其面,或灌其身则邪热被冷水所却而不得去,虽暂觉轻快,但不久更烦热。由于水热相击,肉上粟起。里有热故意欲饮,但胃有停水,故反不渴。与服文蛤汤先以解表,若服后烦热不瘥者,为水停不行的关系,故与五苓散治之。
《伤寒论》第156条: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 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注解:太阳病,每以误下,使邪热内陷而心下痞,此与泻心汤而治,但亦有误下后,水伴冲气逆迫于心下,而心下痞者,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即水停不行之证,此与泻心汤证显异,故与泻心汤则痞不解,宜以五苓散主之。
《伤寒论》第244条: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小便数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渴欲饮水,少少与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
注解:太阳病,脉浮缓弱为中风脉。发热、汗出、复恶寒,为中风证未传少阳,故不呕。其所以心下痞者,当由于医者误下所致,言外宜先以桂枝汤以解外,外解已,再与泻心汤以攻痞,此为第一段。
若上证未经误下,并其人已不复恶寒而渴者,此表证已罢而转属阳明病了。若小便数者,大便必硬,故心下痞,但此属津液竭于里的脾约证,即不大便十日亦无所苦,如其人渴欲饮水,则可以少少与之法救之。此为第二段。
若上证未经误下,并亦未转阳明,病人不恶寒而渴者,此心下痞正是水逆心下的五苓散证,则宜五苓散治之,此为第三段。
《伤寒论》第386条:霍乱,头痛、发热、身痺痛、热多 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注解:霍乱初作,亦常见头痛、发热、身疼痛的表证。若其人渴欲饮水,为有热,宜以五苓散两解表里。若其人口中和而不用水,为里多寒,宜先救里而后表,宜理中丸主之。
按:霍乱上吐下利,耗人精气至烈,虽有表证,亦不可发汗,只有五苓散两解表里的一法。《伤寒论》谓“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故不用五苓散者。是因里多寒,须理中汤先救其里。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第31条:假令瘦人脐下有悸, 吐涎味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注解:脐下悸为水动自下;吐涎沫为水泛于上,故脐下悸吐涎沫而癫痫眩冒者,皆水饮为患,故以五苓散主之。
按:注家多把癲眩改为巅眩或颠眩,以为头眩之意,但屡侬本条所述用本方治愈癫痫证,足证癲眩二字无误。
曾治一小儿患癫痫吐涎沫,每脐下一跳动则犯病,服五苓散(汤剂)六剂而愈。
【辨证要点】表虚证兼见心下停饮、小便不利者。
【常用加减】
1.黄疸,加茵陈;(茵陈五苓散)
2.无表邪,或热盛者,减桂枝;(四苓汤)
3.虚人晨起面、目胞肿,加人参;(春泽汤)
4.发热,泄泻,口渴,热多寒少,加小柴胡汤;(柴苓汤)
5.湿邪化热,加寒水石、石膏、滑石;(桂苓甘露饮)
6.阳虚寒湿之腰足冷痛,加附子、苍术;(苍附五苓散)
【运用与发挥】
1.呕吐半月,胃胀时呕,吐水则胀减,水食难入,小便不利,身热,脉浮数。
2.反胃。心下雷鸣不舒,食辄胀满,吐而后快,吐后则思水,饮水却不吐,脉浮迟,舌白润无苔。(《治验回忆录》)
3.悬饮。(《经方发挥》)
4.治眼患,以发热、消渴、目多屎泪、小便不利为目的。(《皇汉医学·类聚方广义》)
5.治诸湿腹满,水饮水肿,呕逆泄泻,水寒射肺,或喘或咳,中暑烦热,身热头痛,膀胱积热,便秘而渴,霍乱吐泻,痰饮湿疟,身痛身重。(《医方集解》)
6.大便泻水,小便全无;头晕咳嗽,呕吐腹胀,小便短者;霍乱吐泻,思饮冷水者,湿伤脾阳,腹膨胀者;寒湿内盛之霍乱;瘦人脐下悸,吐涎沫,兼巅眩之水证;水蓄之疝;湿聚之 肿;小儿吐泻、发搐,有痰者;湿泻久泻。(《伤寒论类方汇编》)
7.胃弛缓、胃扩张、胃下垂等胃中有振水音者,流行感冒性浮肿、肾脏病,或心脏瓣膜病伴起之浮肿,霍乱、急性胃肠 炎瘻后之口渴、尿量减少、水样性下利。(《古方临床之运用》)
8.治脱发,如无太阳经病,单纯脱发服之有效。若脱发处光亮,微凹者,效果不佳。(《辽宁中医杂志》1982;10)
9.肾病,尿路感染,产后尿潴留,水肿,反胃吐蛔,暴盲(视神经乳头炎。)(《伤寒论方运用法》)
10.小儿遗尿,老人前列腺肥大、夜尿多。(《中医杂志》 1994;5)
11.尿崩症。症见多饮多尿,舌淡白滑苔。四剂即愈。(《伤寒解惑论》)
12.失音四月。伴口渴欲,眩晕,小便不利,舌淡嫩,水滑 苔,脉沉。五剂而愈。(《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9;3:20)
13.耳鸣。伴小便不利,舌淡红,苔白,脉浮。(《新中医》 1989;5:47)
14.误下胀满。伴呕逆,小便不利,口不渴,脉弦滑。(《谢映庐医案》)
15.胞阻。妊娠四月,小洩点滴不通,少腹胀痛,脉细而涩。(《余听鸿医案》)
16.湿痹。手足疼痛,四肢重滞,脉沉缓而弱。(《醉花窗医案》)
【方歌】
五苓散治太阳腑,白术泽泻猪茯苓,
桂枝化气兼解表,小便通利水饮除。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