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会现场展示的概念AR眼镜
人类技术的历史,或许可以看成是一个不断寻找“外挂”的过程。
对人类至关重要的火,像是一个外挂的消化系统,让我们可以将更多能量供应给大脑;诞生于19世纪末的无线电,像是外挂的声带,让我们可以把声音以光速传遍地球。
而AR(Augmented Reality,增强现实),无疑是人类眼睛的外挂,它连接了虚拟与现实,改变了人类观看世界的方式。
只是,从本世纪初露面至今,它的发展有点跟不上人们的期待,有人决心给这个“外挂”加一点助力。
9月24日上午,由西湖大学未来产业研究中心孵化的慕德微纳(杭州)科技有限公司,宣布实现AR眼镜关键技术突破。
他们用碳化硅代替传统的玻璃或树脂镜片,打造出极致轻薄的碳化硅AR镜片——单片重2.7克,厚度仅0.55毫米——比你平时戴的太阳镜还要薄。并且,它还实现了大视场角的单片全彩显示,以及消除了传统AR眼镜“彩虹纹”干扰问题。
这将颠覆AR眼镜的设计形态,让它加速“飞入寻常百姓家”!
AR眼镜镜片的这一次技术突破,首先源自于碳化硅。碳化硅是什么?为什么会选择它做镜片?
故事要从很久以前说起。
1893年,法国科学家亨利·莫桑从美国亚利桑那州陨石坑样品中找到一种晶体,并明确了它由碳和硅构成。为了纪念亨利·莫桑,碳化硅也被称为莫桑石。
没错,碳化硅就是年轻人喜欢的那个莫桑石。它比钻石拥有更高的折射率和光泽,纯净又透明,象征了人们对爱情的期许,很多时候被当作钻石平替。
上世纪中叶,随着理论和技术研究的突破,碳化硅开始作为重要的半导体材料登上舞台,并逐渐成为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的代表,在新能源汽车、通讯设施、太阳能电池等领域闪闪发光。
相比目前硅器件的温度极限是300摄氏度,碳化硅器件可以做到600摄氏度;碳化硅器件具有较高的能量转化效率,能经受的电频频率是硅器件的十倍,且能量损耗更低;碳化硅还具备高热导率的特性,有助于器件快速降温。
但如此优秀的它,在自然界却存量稀少,多见于陨石。4.9万年前亚利桑那州那次撞击,几十万吨的镍铁陨星以6.4万公里的时速撞击地球,才有了碳化硅,可想而知这位“天外来客”生成条件的苛刻。
所以,人类生产碳化硅的成本自然不会低。在2300摄氏度的高温炉中,大约7天时间只能生长出2厘米厚的碳化硅晶锭,堪比太上老君的炼丹炉。
而炼成之后,因为近似钻石的硬度,碳化硅的切割加工也十分困难。
事实上,慕德微纳的技术源头——西湖大学仇旻实验室——最初关注到碳化硅,正是因为受托解决碳化硅切割的难题。他们利用激光加工技术,“以光击石”,就能一层层剥离碳化硅晶锭,极大地提升了加工效率和材料利用率,从而降低碳化硅成本。
在这个过程中,研究人员关注到碳化硅另外一个“本领”——高达2.65的折射率。原本,用于半导体器件的碳化硅,为了导电,需要掺杂其他物质,材料会呈现黄绿色,而高纯碳化硅其实是无色透明的。
仇旻和团队在实验室
仇旻实验室的另一个称呼是“纳米光子学与仪器技术实验室”,对这群出身光学的人而言,透明的、高折射率的东西,在他们眼里都是一种优秀的光学材料。如果将碳化硅应用于光学领域,将会发生什么?
他们着手做了一系列测试,比如做一个简单的光路,结果发现超出预期。
因为高折射率,单层碳化硅波导理论上能够支持大于80°的全彩成像,相比之下,传统高折射率玻璃由于材料限制,单片能够提供的最大全彩色视场角不超过40度。更大的视场角意味着更好的沉浸感和体验。无论是游戏中的奇幻场景还是工作中的数据可视化,都将带来前所未有的视觉盛宴。
这无疑是“天外飞石”带来的技术“诱惑”,而团队负责人仇旻决心让碳化硅释放出另一种光彩。
不同形态的光栅设计
全彩显示的碳化硅AR(左)与普通高折玻璃AR(右)对比示意图。碳化硅AR具有轻薄、无彩虹纹、单片全彩和优异的散热性能
文章来源:西湖大学WestlakeUniversity
策划丨 俞熙娜
编辑 丨沈 是
校对 丨 冯 怡
__________
西湖大学工学院面向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大需求,着力建设交叉学科与新兴学科为特色的工程技术学科群,努力建成国家重大科学技术研究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工学院以国际高端人才为学科带头人构建科研团队,分阶段、分领域打造一流人才队伍。
扫描二维码 | 关注我们
西湖大学工学院
School of Engineering
Westlake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