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温烫伤可能致癌!便携取暖设备如何使用才安全?

职场   2025-01-27 14:28   北京  
今年首场寒潮来啦!

近日,中国气象局发布寒潮预警,1月23日至27日我国将有大范围大风降温和雨雪天气,全国大部地区气温下降8至12℃。

当春运与寒潮相遇,不少人已经准备好各种取暖用品,暖宝宝、暖水袋、电热毯……一个也不能少!然而,这些取暖用品,你真的会用吗?如何避免使用时,出现低温烫伤?一旦出现了烫伤,又该如何处理呢?

▲图片来自互联网

低温也会导致皮肤烫伤

“‘低温烫伤’并非医学诊断意义上的概念。老百姓俗称的‘低温烫伤’主要指的是皮肤暴露在热源数十分钟或者数小时以上发生的缓慢烫伤”。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皮肤科副主任医师舒畅介绍说。

这种烫伤通常发生在局部,紧急处理方式与普通急性烫伤大致相同。首先要脱离热源,而后对红肿或疼痛的皮肤进行局部冷敷。如果已经发生水疱和破溃,关键是保持患处清洁卫生,并涂抹外用的抗生素软膏以便预防继发的感染。

皮肤反复暴露于相对低温的热源或红外线,也可能导致慢性热损伤,表现为色素沉着背景上出现的暗红色网状条纹,与“蟒蛇纹”有些相像,医学上称之为火激红斑(EAI)。

▲图为“火激红斑”(图片来自https://dermnetnz.org/)

有些人一直贴身使用热水袋给手脚取暖,久而久之皮肤上就出现了网状花纹。大多数人并没有意识到这种“火激红斑”是身体在发出热损伤的警告。

值得注意的是,这类慢性热损伤不只是出现斑纹这么简单,严重的可能会继发皮肤鳞癌。因为这种热损伤,往往伴有表皮真皮的萎缩变薄和异常血管扩张,由此带来的皮肤改变通常短期内难以逆转。某些火激红斑的长期反复发作,还有可能在数十年后继发皮肤鳞癌。因此,在发生这类热损伤后,要尽量保护好皮肤,待身体自然缓慢修复,并避免患处部位再次发生烫伤,同时长期注意局部润肤保护,避免皮肤刺激。

▲图片来自互联网

伤皮肤的温度可能并不烫!

古代文献曾记录,家中生火做饭的主妇小腿长期面对炉灶而造成网状红斑和皮肤鳞癌,也有因使用怀炉取暖而导致该类皮肤热损伤的情况。近年来,暖宝宝等便携的保暖设备使用逐渐增加,但使用过程中难免发生烫伤情况。

▲图片来自互联网

除了使用暖宝宝、热水袋、取暖贴、电热毯、烧炕等取暖设备要注意避免低温烫伤外,更要注意避免长时间将笔记本电脑放于膝盖上使用,后者也会导致局部的低温烫伤。

其实,人体皮肤对于热的耐受阈值是相对较低的,具体来说,温度超过44℃以上就有可能发生皮肤的组织变性、损伤和炎症。

▲图片来自互联网

与皮肤热损伤密切关联的两个关键因素:一是接触热源的持续时间,二是热源温度的高低。例如,皮肤组织在70℃以下暴露1秒钟即可发生烫伤;而在47℃以下持续暴露45分钟才可能发生烫伤。此外,当温度持续升高之后,皮肤对痛觉感受的敏感度会逐渐有所下降,有可能导致皮肤组织热暴露时间意外延长而发生烫伤。

▲图片来自互联网

怎样避免被低温烫伤?

为了避免上述慢性热损伤的发生,舒畅医师提示,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量保证合适的室温,减少取暖设备的使用需求。如将屋内温度尽量维持在20℃以上。

如不具备上述室温条件,且必要使用取暖设备,则需注意设备使用的温度。任何取暖设备都不应当在接触时感到烫手。也就是说,物体表面温度要尽量低于50℃,因为50℃以上人们就会有烫手的感觉。

▲图片来自互联网

此外,取暖设备尽量隔着衣物或布料使用,单次使用时间建议不超过1小时。尤其是老年人、糖尿病患者,以及罹患外周神经病变、脑血管、截瘫和脊髓病等神经系统疾病的人群,由于对高温的感知相对迟钝,一定要尽量避免在长时间久坐和睡觉时使用取暖设备。

采访专家:舒畅(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皮肤科副主任医师
撰文:记者 李晶
编辑:田云丰



扫描或点击下方二维码

参与“2024京津冀公民科学素质大赛

科学“答”人就是你!



三步点亮“星标” 精彩内容不错过!

北京科技报
爱科学,懂科技,有未来。北京科技报出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