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首次获奖!祝贺来自北京天坛医院的专家→

职场   2025-02-06 18:11   北京  

2025年国际卒中大会5日在洛杉矶开幕,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院长王拥军在会上被授予“威廉·费恩贝格卒中卓越贡献奖”。这是该奖项设立34年来亚洲科学家首次获奖。该奖项被认为是国际卒中临床医学领域的权威奖项。

2025年国际卒中大会主席、美国卒中学会主席劳伦·桑辛为北京天坛医院王拥军教授颁奖

创新“中国方案”改写世界指南

“人和动物的区别在于脑的功能。人的本性就是脑的功能,当一个人脑部得了疾病,失去了脑的功能,他就失去了人的本性。”作为一名从医40年的脑血管病专家,王拥军认为“拯救大脑,就是拯救人性”,他自豪于自己的事业,始终致力于拯救千千万万卒中患者,希望通过不断探究脑海深处,为卒中患者找到更多、更好地活下去的路径。

王拥军在专注分析患者的脑血管影像

2000年,38岁的王拥军接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主任时,筹建了中国第一个“卒中单元”,短短半年,有2000多名卒中患者接受了卒中单元的治疗,相比同一时期采取传统治疗方式的患者,卒中单元的患者平均病死率下降20%,致残率下降30%,平均住院时间和医疗费用下降15%。

他不墨守成规,大胆突破,用整整八个月,设计出了“CHANCE”研究方案, 1460天夜以继日全力以赴,经过反复验证,“CHANCE”研究打破了困扰卒中临床和研究领域几十年的“双抗”禁区,这个“中国方案”可以让高危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90天复发风险相对下降32%且不增加出血不良反应,让数以百万计的患者拥有了“好好活下去”的机会。

CHANCE新方法改写了中、美、加等多国脑血管病临床诊疗指南,成为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的国际最高标准,被写入美国执业医师考试指定教材和脑血管病经典专著。


推动缺血性卒中治疗进入“双抗时代”

高复发是脑卒中这类缺血性脑血管病防治的世界难题,在过去,国际上降低复发的主要手段是以抗血小板治疗为主。但是单一药物抗血小板治疗虽然能降低缺血性脑血管病复发和死亡风险,但三个月的复发率仍超10%。   

“复发三次以上,患者的存活率就基本为零。而生存患者中,致残率高达50%,瘫痪、失语、失明等症状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患者本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和心理负担。”王拥军说。

单一药物抗血小板治疗效果不理想,怎么办?科学家们就再加了一条药物阻断通路——提出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双靶点联合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双抗治疗)方式,以双抗治疗产生的协同效应来增强血小板疗效,从而降低卒中复发风险。为验证这套治疗理论,德国等国做了长达二十年的三个国际大型临床试验,但都遗憾宣告失败,双抗治疗甚至成为了卒中研究领域的“禁区”。

“一增加新药就会加重患者出血风险,医生到底应该怎么用药?”2009年,王拥军带领团队启动了“CHANCE(机会)方案”,勇敢迈入了这个“禁区”:“氯吡格雷用于急性非致残性脑血管病事件高危人群的疗效研究”的英文缩写恰是“CHANCE”,也是中文词汇“机会”的意思,我们希望能通过这个研究给患者带来更好的生存机会。

2013年2月,经过扎实的研究和科学验证,在夏威夷举办的国际卒中大会上,王拥军代表中国114家研究中心面向全球首次公布了“机会方案”的临床研究结果:在发病的24小时内,采用阿司匹林叠加氯吡格雷联用21天,可使高危非致残性脑血管病患者90天复发风险相对下降32%,且未增加出血副作用。

“‘机会方案’将脑血管病患者的复发率从11%下降至8.2%,这意味着仅在我国每年就能减少74万名卒中患者复发,节省患者医疗花费超过百亿元。”王拥军回忆,“报告结束正好是中国除夕夜晚,我一个人特别激动跑到海滩上,心底只有一个声音:这一步我们迈出去了!”

2021年“机会方案2”的研究成果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再次轰动了国际医学界:可将复发风险从8.2%进一步降低至6%,这标志着我国在脑血管病精准医学研究领域已然迈进了世界前列。


静脉溶栓进入“新再灌注治疗时代”

对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来说,静脉溶栓是治疗的第一选择,传统静脉溶栓药物阿替普酶由于生产工艺复杂、产能有限,导致药物缺乏成为世界性难题。王拥军与团队对新型溶栓药物替奈普酶、瑞替普酶、尿激酶原进行临床研发,证实这三种药物在卒中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目前,这3种使用更便捷、价格更低的药物已经陆续通过中国和欧美国家药物监管部门批准,逐步应用于临床。这一突破彻底解决了脑血管病溶栓治疗药物短缺问题,解决了溶栓药物的“卡脖子”难题,还可支撑中国贡献全球溶栓药物50%以上产能,打破卒中领域溶栓药物的国际垄断。

对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来说,“时间就是大脑”。多年以来,传统静脉溶栓时间窗始终被“锁定”在4.5小时。王拥军和团队综合应用影像学和人工智能技术,在国际上第一次设计并证实了扩大静脉溶栓时间窗至24小时的溶栓治疗新方案。这就意味着,90%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有机会得到溶栓治疗,在不增加颅内出血风险的同时,患者致残率能够降低8.8%。这也被权威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认为“对全球临床实践具有深远影响”。

传统急性卒中诊疗模式中,患者进入医院到接受溶栓治疗平均时间大约60分钟,王拥军和团队整合国产自主产权低场强核磁、人工智能系统和新一代溶栓药物等技术,将传统模式的各环节高度组织化,创新设计“急诊卒中单元”,将这一时间缩短到20分钟以内,为更多患者争取到治疗机会。

这一系列研究,也被认为是推动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进入“新再灌注治疗时代”。

作为中国这一领域的领军人物,王拥军首创了脑血管病药物研发逆向转化新范式,通过建立高质量的中国人群脑卒中多组学多模态数据库集STROMICS,筛选出多个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相关的靶点,获得相关发明专利13项,实现从传统新药研发模式“知识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变,将新药靶点从发现到药物上市的时间从传统模式的近20年缩短到3-7年。

通过一系列体系建设,王拥军团队实现了有效打通基础研究向临床转化的最堵环节,形成了可复制的临床研究“天坛模式”。

“然而,故事仍在继续,我们的使命尚未完全完成。”王拥军说,“我们期待着更多试验的结果。”

来源:新华社、央广网、北京科技报、科技日报、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编辑:田云丰



扫描或点击下方二维码

参与“2024京津冀公民科学素质大赛

科学“答”人就是你!



三步点亮“星标” 精彩内容不错过!

北京科技报
爱科学,懂科技,有未来。北京科技报出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