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亮点
针对不同发展阶段、不同体量、不同类型的科技服务业企业进行分类施策,进一步明晰对科技服务业市场主体的精准服务、支持企业提升创新能力和发展动能,形成发展增量。
更加明确聚焦支持科技服务业细分领域新模式新业态,形成更多科技服务优质供给,培育科技服务业发展新增长点,并实现与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互促发展。
聚焦做好资源匹配、强化持续服务跟踪,构建高效、创新的科技服务业发展生态和服务体系,保持发展增量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1月21日上午,《北京市支持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专场新闻发布会召开。《若干措施》旨在“拓增、育新、优生态”,围绕三大方面推出14条政策措施。
据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为顺应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进一步做大做强北京市科技服务业,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联合市经济信息化局、市财政局、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市市场监管局、市知识产权局等多个部门共同制定《若干措施》,已于近日正式印发。
《若干措施》围绕壮大科技服务业市场主体、培育科技服务业新增长点、优化科技服务业发展生态体系三大方面共推出14条政策措施,旨在催生科技服务新业态新模式、构建现代化服务产业体系,为推动首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强大动力。
为壮大科技服务业市场主体,《若干措施》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科技服务业企业,精准施策,将采取“加快科技服务业企业能级跃升”“吸引全球科技服务机构聚集发展”“支持科技服务业企业做优做强”“推动科技服务业企业持续提升创新能力”4条举措,实现主体强身,引育并举,壮大科技服务业企业集群的目标。通过支持全球科技服务机构落地发展,在京布局研发创新中心、开放创新平台等国际资源,扩大开放合作;引导重点龙头企业对标国际科技服务业巨头,打造面向全球、领先全国的科技服务品牌,积极拓展海外市场;支持以央国企为代表的科技服务业企事业单位布局新业务新版块,形成更多科技服务业发展增量;鼓励高成长科技服务业企业实施技术含量高、示范带动作用强的重大科技创新项目等。
为培育科技服务业新增长点,《若干措施》提出“促进研究和试验服务规模化发展”“引导工程技术服务与设计服务数智化发展”“鼓励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与新兴产业融合发展”“巩固技术转移转化、创业孵化、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优势”“持续提升科技金融、科技咨询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积极培育科技服务新业态新模式”等6条举措。通过面向本市重点产业与未来产业布局和发展需求,紧跟技术前沿,支持企业围绕创新链和产业链,布局研发服务链,支持探索人工智能大模型助力科研新模式(AI for Science),扩大高质量科技供给;支持工程技术与设计服务企业面向智能建造、新能源、新基建等领域,通过数智化提升发展质效;鼓励检验检测企业发展在线检测、物联网智能检测等新模式,拓展一站式综合服务业务;鼓励科技服务业企业纵向延伸服务链条、横向探索业态跨界,实现业务模式转型,培育集成化、网络化、平台化服务能力,探索研发设计服务一体化发展新模式等方式,聚焦新兴产业需求和数智化变革导向,加快拓展科技服务业发展新增长点。
为优化科技服务业发展生态体系,《若干措施》提出,将从“打造科技服务业特色集聚区”“促进科技服务业人才集聚”“完善科技服务业金融支持”“强化科技服务业服务保障”4个方面发力。通过推动人才、资金、服务包等各类惠企政策“直达快享”,营造科技服务业发展生态。如,支持各区因地制宜打造科技服务业特色集聚区;支持产业园区引进专业化市场化服务机构,提升科技服务能力;支持北京科技服务机构在津冀布局发展,提供跨区域智能化全栈式科技服务。同时,对科技服务业企业高度关注的人才引进、金融服务、营商服务等方面,也提出了针对性的支持举措。
科技服务业是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推动科学技术进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支撑北京从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到全球创新网络关键枢纽飞跃的新兴业态。
“2024年,北京科技服务业规上单位3900多家,预计全年实现收入近万亿元。近年来,科技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保持在8%以上,是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贡献力量之一。”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目前,北京科技服务业已形成“123”发展格局,以占全国1成的企业数量,创造了2成的收入,贡献了超3成的利润。北京科技服务业门类齐全,涵盖了研发、设计、转化、知识产权等创新链各环节。
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北京将紧抓《若干措施》发布契机,力争通过3到5年时间,实现北京科技服务业万亿级产业集群的全面提质升级,以及服务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大幅跃升,使其成为首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重要支撑。
编辑:罗中云
扫描或点击下方二维码
参与“2024京津冀公民科学素质大赛”
科学“答”人就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