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道·儒·禅|诸子百家|传统文化
书籍简介
总32/31篇|“哀公”篇
鲁哀公问孔子说:“我想选择我们国家的人才和他们一起治理国家,冒昧地问一下应该怎么选取这样的人才呢?”孔子回答说:“生在当今的世上,牢记着古代的原则;处在现在的习俗中,穿着古代式样的服装;做到这样而为非作歹的人,不是非常少吗?”哀公说:“这样的话,那么那些戴着商代式样的礼帽、穿着缚有鞋带的鞋子、束着宽大的腰带并在腰带上插着朝板的人,他们都贤能吗?”孔子回答说:“不一定贤能。那些穿着祭祀礼服、黑色礼袍、戴着礼帽而乘坐祭天大车的人,他们的心思不在于吃荤;披麻带孝、穿着茅草编成的鞋、撑着孝棍而吃薄粥的人,他们的心思不在于喝酒吃肉。生在当今的世上,牢记着古代的原则;处在当今的习俗中,穿着古代式样的服装;做到这样而为非作歹的人,即使有,不也很少吗?”哀公说:“好!我懂了!”
鲁哀公向孔子打听舜所戴的礼帽,孔子不回答。哀公问了三次,孔子仍不回答。哀公说:“我向您打听舜所戴的礼帽,您为什么不说话呢?”孔子回答说:“古代的帝王中有戴便帽并穿圆领便服的,但他们的政治却是致力于使人生存而厌恶杀人。因此凤凰栖息在成行的树上,麒麟活动在国都的郊外,乌鸦、喜鹊的窝可以低头观察到。您不问这个,却问舜戴的礼帽,所以我不回答啊。”
鲁哀公问孔子说:“我出生在深邃的后宫之中,在妇人的哺育下长大,我从来不知道什么是悲哀,从来不知道什么是忧愁,从来不知道什么是劳苦,从来不知道什么是恐惧,从来不知道什么是危险。”
鲁哀公问孔子说:“束宽大的腰带、戴周代式样的黑色丝绸礼帽和商代式样的成人礼帽,有益于仁吗?”孔子惊恐不安地说:“您怎么这样问呢?穿着丧服、撑着孝棍的人不听音乐,并不是耳朵不能听见,而是身穿丧服使他们这样的。穿着祭祀礼服的人不吃荤菜,并不是嘴巴不能品味,而是身穿祭服使他们这样的。而且我听说过这样的话,善于经商的人不使所守资财折耗,德高望重的长者不去市场做生意谋利。束腰带、戴礼帽是有益于仁还是无益于仁,您大概知道了吧。”
鲁哀公问孔子说:“请问怎样选取人才?”孔子回答说:“不要选取要强好胜的人,不要选取钳制别人的人,不要选取能说会道的人。要强好胜的人,往往贪得无厌;钳制别人的人,往往会犯上作乱;能说会道的人,往往会弄虚作假。所以弓首先要调好,然后才求其强劲;马首先要驯服,然后才求其成为良马;人才首先要忠诚老实,然后才求其聪明能干。一个人如果不忠诚老实却又非常聪明能干,打个比方,他就是豺狼啊,是不可以使自己靠近他的呀。俗话说:‘齐桓公任用逆贼,晋文公任用强盗。’所以英明的君主根据利害得失来选用人而不凭感情用事,昏庸的君主凭感情来选用人而不根据利害得失。对利害得失的计较超过了感情用事就会强盛,感情用事超过了对利害得失的计较就会灭亡。”
鲁定公问颜渊说:“东野先生车驾得好吗?”颜渊回答说:“好倒是好。虽然这样,他的马将要奔逃了。”定公很不高兴,进去对近臣说:“君子原来是诽谤人的吗?”三天以后,养马的官员来拜见,说:“东野毕的马逃跑了。两匹旁边的马挣断缰绳分别跑了,两匹中间的马回到了马棚中。”定公离开坐席站起来说:“赶快套车去召见颜渊!”颜渊来了。定公说:“前天我问您,您说:‘东野毕驾车,好倒是好。虽然这样,他的马将要奔逃了。’不知道您凭什么了解到这一点?”颜渊回答说:“我是根据政治上的原则来了解到这一点的。从前舜善于役使民众,造父善于驱使马。舜不使他的民众走投无路,造父不使他的马走投无路,因此舜没有逃跑的民众,造父没有逃跑的马。现在东野毕驾车,登上车子手握缰绳,马嚼子和马身都端正了;慢走快跑驱赶奔驰,朝廷所规定的礼仪全部达到了;经历各种险阻而到达了远方,马的气力也就用光了。然而他还是要求马不停步,因此我知道他的马会逃跑。”定公说:“好!您可以稍微再进一步说说吗?”颜渊回答说:“我听说过这样的话:‘鸟走投无路了就会乱啄,兽走投无路了就会乱抓,人走投无路了就会欺诈。’从古到今,还没有使臣民走投无路而能没有危险的君主啊。”
“道德之祖”——荀子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轲,字卿子,晋国人(今山西省运城市),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和孔子、孟子、墨子、老子、庄子并称“六家之一”。
荀子是古代中国最重要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他的思想内容丰富,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教育和政治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荀子被称为“严师”、“道德之祖”,其独特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古代的政治哲学和道德伦理,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01、生平简介
(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轲,字卿子,战国时期鲁国人,西汉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荀子早年求学于鲁国都城(今山东省曲阜市),后拜荀子为师。他主张“礼法并重”、“隆礼重法”、“王道不远人”,被后世称为“荀卿”。
02、主要著作
《荀子》,战国末期思想家、教育家荀子的著作,由后人整理编著而成。内容涉及政治、哲学、社会、文学、教育等领域,是儒家经典之一。现存二十篇,分五部分:《天论》《性恶》《王制》《礼论》和《乐论》。在各篇中,主要论述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和如何实现理想社会的问题,以及如何看待和处理现实社会中各种复杂的矛盾问题。其中的《天论》是对先秦儒家学说的总结,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必须通过人为的努力来改变它。《王制》提出了“明分使群”的思想。《礼论》中阐述了如何以礼治国,如何对待外邦和异族。《乐论》则主要是讨论音乐方面的问题。
03、主要思想
荀子思想是在先秦诸子学说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继承了儒家的“仁”、“义”、“礼”思想,又吸收了道家的“无为”、“自然”思想。荀子的政治主张是要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同时强调要保障国家的统一。他认为国家统一和人民团结,是国家长治久安、社会繁荣发展的前提。荀子主张建立法制,以严刑峻法作为维护统治秩序的手段。他还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人民的品德,以实现社会的和谐。荀子在教育上主张要通过“教化之道”,即通过教育、道德引导来培养人们端正的观念和优秀的品质,以达到国家统一、人民团结、社会和谐的目的。
04、主要成就
荀子一生著述甚丰,著有《荀子》一书,以《礼》为本,吸收道家和阴阳家思想,通过对人的本性、社会和政治的研究,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思想体系。荀子的著作也成为后世儒家思想的重要来源。荀子对儒家学说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对礼法思想的阐述
荀子继承了孔子的“礼”,同时又提出了“礼”与“法”的观念,强调了“礼”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地位。他认为“礼”是社会和谐、国家稳定的基础,他主张“法后王”,即国家必须以法度来规范和治理。
②.提出“性恶论”
荀子认为人性是恶的,必须通过教育来塑造人的品德和完善人的内心,以达到社会和谐和国家稳定。
05、历史影响
荀子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所提出的“性恶论”和“法治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他的“教化之道”对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他提出的“王霸之道”、“王道之治”等政治思想在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版权说明并致谢书:
版权免责声明: 本篇图文内容来自相关书籍或网络收集整理。意在分享中华圣贤智慧、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其中涉及到的版权或所有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侵权即删!
致谢书: 本号小编感谢并致敬所有为中华典籍和传统文化的整理与分享而贡献力量、付出努力的人们,功德无量!
阅习提示: 对待古籍经典,吸其精华营养、对其不合适部分亦可加以了解,从中得到启发或警示。愿于君有益!🙏
END
欢迎阅读、分享!谢谢关注、星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