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新《新唐书·地理志·通海道里》摘录及考注

体娱   2024-11-05 13:17   北京  



【何新按】

《新唐书》之地理志,详细叙述唐帝国当时的国际环境与地理交通,极为重要而珍贵。近代学界多数典忘祖,慕洋滥文人不读书、读不懂书或者误读书。例如流行俗见认为中国自古乃闭关锁国之封闭国度,是单纯农业国家,缺乏海洋蓝色文明之熏陶云云。

诸如此类极端愚昧无知之妄论甚嚣尘上也。

唐代《唐书地理志》所记之“广州通海夷道”,详细记述自广州通向阿拉伯帝国首都巴格达的商业交通路线,准确无误,长达万公里以上,乃郑和远航之前中国人远洋航海的最早详实正史记录,堪称世界第一海道实录,殊为惊人。

这条远海航线《新唐书地理志》称为“广州通海夷道”,据考订全长1.4万公里。航线从广州起航,向南至香港屯门,然后折向西南方,过海南岛东北角附近的七洲洋,经越南东南部海面及马来半岛湄公河口,再过新加坡海峡到苏门答腊岛,向东南驶往爪哇,西出马六甲海峡,经过巴基斯坦地区印度河入海口,横越印度洋、阿拉伯海,而抵达波斯湾。

然后循阿拉伯河换舟,沿底格里斯河上行,终点到达阿拉伯帝国首都巴格达。全部旅程约需三个月左右。

据清人研究,《新唐书地理志》所据史料,乃根据中唐宰相贾耽编著之地理著作《边州入四夷道星记》,此书亦名《皇华四达记》。书中详细记载由唐边州入四夷要道,计海道二、陆路五。

以下为我的有关摘录。

【新唐书·地理志之七】

“天宝中,玄宗问诸蕃国远近,鸿胪卿王忠嗣以《西域图》对,才十数国。

其后,贞元宰相贾耽考方域道里之数最详,从边州入四夷,通译于鸿胪者,莫不毕纪。

其入四夷之路与关戍走集最要者七:一曰营州入安东道,二曰登州海行入高丽渤海道,三曰夏州塞外通大同云中道,四曰中受降城入回鹘道,五曰安西入西域道,六曰安南通天竺道,七曰广州通海夷道。

其山川聚落,封略远近,皆概举其目。州县有名而前所不录者,或夷狄所自名云。”

广州通海夷道

【广州通海夷道】

“广州东南海行,二百里至屯门山。

[何按:屯门山,在香港,即今香港新界屯门青山。汉学家伯希和根据《广东通志》卷一二四地图上载有屯门之名,认为其地在大屿山及香港二岛之北,海岸及琵琶洲之间。

周去非《岭外代答》卷三:“三佛齐之来也,正北行,舟历上下竺与交洋,乃至中国之境。其欲至广者,入自屯门;欲至泉州者,入自甲子门。”

唐韩愈《赠别元十八协律》诗:“屯门虽云高,亦映波浪没”,即写此地。]

乃帆风西行,二日至九州石。

[何按:九州石,又称七星山、七洲洋山,即今海南省文昌市东北七洲列岛。七洲列岛是海南省最东部的海岛。西文称为Taya列岛。]

又南二日至象石。

[何按:象石,又称大洲头,即今海南省万宁市东南大洲岛。西文称为Tinhosa岛。由此以东以北海域内航线,古代阿拉伯航海者称之为“中国之门”。]

又西南三日行,至占不劳山,山在环王国东二百里海中。

[何按:占不劳山CulaoCham,古海岛名,在今越南广南——岘港省海岸外的占婆岛(Champa),为古代中西海上交通必经之地。]

又南二日行至陵山。

又一日行,至门毒国。

又一日行,至古笪国。

[何按:以上地名皆在越南东南沿海,是古代中西交通沿海航线必经要地。

或曰门毒即今越南归仁,古笪国今名芽庄。但我疑不确,当指西贡东南海滨地。]

又半日行,至奔陀浪洲。

[何按:又名奔陀浪山Pandorang。一作宾童龙,为占城碑铭中梵文名称Panduranga的译音,指今越南东海岸的潘朗(PhanRong)。]

又两日行,到军突弄山。

[何按:地在印度支那半岛南端。古岛屿名,即今越南南部湄公河口外的昆仑岛。唐代译作军突弄山或军徒弄山,并见《新唐书·南蛮列传》,为中古时代海舶往来东西洋必经要地。南宋时始称南昆仑,见吴自牧《梦梁录》。]

又五日行至海硖,蕃人谓之(人)。

[何按:硖,通峡,指马六甲海峡也。质,马来地区部族名。]

南北百里,北岸则罗越国,南岸则佛逝国。

[何按:罗越国,窃以为即砂拉越(NegeriSarawak),旧称沙捞越。或曰”罗越”殆为Lant的音译,其地为新加坡北岸的柔佛。

佛逝国,全名室利(舍利)佛逝国。宋代后史籍称三佛齐国。地在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地区之古国。]

佛逝国东水行四五日,至诃陵国,南中洲之最大者。

[何按:即今印尼爪哇岛。南北朝时曾经与中国通使,称呵罗单国。《宋书》夷蛮传:“呵罗单国,治阇婆洲。元嘉七年,遣使献金刚指钚、赤鹦鹉鸟、天竺国白垒古贝、叶波国古贝等物。”]

又西出硖,三日至葛葛僧祗国。

[何按:地在今印尼苏门答腊岛东北伯劳威斯群岛中。

《新唐书》卷43引贾耽云,葛葛僧祗国“在佛誓西北隅之别岛,国人多侏儒”。谢弗认为,这些侏儒便是所谓小人国,属于俾格米小黑人。]

在佛逝西北隅之别岛,国人多钞暴,乘舶者畏惮之。

[何按:古代南亚海岛地区多有猎头食人风俗,古旅行者畏惧,而视为畏途。]

其北岸则个罗国。

[箇罗国kulavala,属于爪哇群岛]

个罗西则哥谷罗国。

又从葛葛僧只四五日行,至胜邓洲。

又西五日行,至婆露国。又六日行,至婆国伽蓝洲。

[何按:婆露国又译名婆鲁师洲,地在今苏门答腊岛西岸之巴鲁斯。

婆露国,义净《南海寄归内法传》做婆鲁师、《新唐书·室利佛逝传》做郎婆露斯,指的是苏门答腊岛西岸以出产樟脑著名的巴罗斯(Baros)。故中国人旧称樟脑为婆律膏,将其产地称为婆律。]

又北四日行,至师子国。

[何按:狮子国,即《大唐西域记》之僧伽罗国,旧称锡兰,今名斯里兰卡。]

其北海岸距南天竺大岸百里。

又西四日行,经没来国,南天竺之最南境。

又西北经十余小国,至婆罗门西境。

[何按:婆罗门地指印度半岛,亦即印度地区之本名。]

又西北二日行,至拔狖国。

又十日行,经天竺西境小国五,至提狖国。

其国有弥兰太河,一曰新头河。

[何按:弥兰大河,阿拉伯人所称印度河,上游有支流为五河汇入。五河及印度河划分为五河平原。

阿拉伯人通称此诸河即印度河为NahrMihran河。

新头河,即Sindhu河,印度河。

印度河流域在今巴基斯坦,发源于青藏高原,流经克什米尔,在提(第乌)城之北入于海。提城,即提狖国。]

自北渤昆国来,西流至提狖国北,入于海。

[何按:提狖国地在今巴基斯坦之信德地区。自此,印度河流入阿拉伯海]。

又自提狖国西二十日行,经小国二十余,至提罗卢和国,一曰罗和异国。

国人于海中立华表,夜则置炬其上,使舶人夜行不迷。

[何按:日本汉学家桑原骘藏说,阿拉伯作家马素地在《黄金草原》一书中记载,在巴士拉(Basra)与乌巴剌(Oballah)所处的波斯湾头,或距乌巴剌不远处有一海滩,为著名的Djerrarah地方。在航道的入口处,建立三个高木架,夜间点火于其上,从Djerrarah海滩上则可看到。此即所记“海中立华表,夜则置炬其上。”

波斯湾即霍尔木兹Hormuz海峡,亦译荷姆兹。波斯语作Jazireh-yeHormoz,亦称作Ormuz,即阿曼湾。]

又西一日行,至乌剌国,乃大食国之弗利剌河,南入于海。

[何按:乌刺国即今伊拉克古城名城之巴士拉。

大食之弗利剌河即阿拉伯河。此河上游即西亚两河——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

巴士拉始建于7世纪,位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交汇的阿拉伯河西岸,南距波斯湾55公里,是伊拉克第一大港及第二大城。

巴士拉是连接波斯湾和内河水系的唯一枢纽,被欧洲人称为“东方的威尼斯”。]

小舟溯流二日至末罗国,大食重镇也。

[何按:末罗国,地近勃萨罗国,在巴士拉之西,为古波斯湾沿岸重要港口。《太平寰宇记》卷184引唐杜环《经行记》:摩邻国“在勃萨罗国西南,渡大碛,行二千里至其国”。

因两河河水浅,故须换小舟,逆流而行。

据中世纪阿拉伯人记述,换船地点为波斯湾的塔昔里港(Bender-Tahiri),地名斯拉夫:

“斯拉夫是法尔斯海(即波斯湾)的最大港口,一直是往印度和远东贸易的大转运港。大部分中国船在此装货,据说是因为幼发拉底和底格里斯两河冲积泥沙所形成的浅滩造成了障碍,使庞大的中国船无法在波斯湾内通航无阻。为解决这一问题,便促使了斯拉夫的发展……海船到达斯拉夫后,货物用吃水浅的小船转运到巴士拉。”

“因阿拉伯河口及其附近的海面一带多浅滩,且风浪甚大,殊难航行。对于容积甚大的中国商船来说,当然更感困难。因此,中国商船就把东洋物产,诸如芦荟、龙涎香、竹材、檀木、樟脑、象牙、胡椒等,先载至斯拉夫港,然后用当地小船陆续把货物运到巴士拉和巴格达。至于波斯本地的物产,也是由小船先载运到斯拉夫港集中,然后再由中国商船运往东方。于是,斯拉夫港遂成为当时波斯湾头最重要的贸易港口。”]

又西北陆行千里,至茂门王所都缚达城。

[何按:缚达,即巴格达城也。此地当年是中国商品自海路而来前往地中海欧洲的一大主要集散地。

茂门王,乃阿拉伯语mumenin教主的音译。

巴格达,《岭外代答》、《诸蕃志》等异译作报达、白达,《元史》作八哈塔、八吉打,《元秘史》作八黑塔。

此地原为一个渔村。于762年为阿巴斯朝哈里发曼苏尔选中而建为帝国新都(7621258年),在五百年间为阿拉伯世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与君士坦丁堡、大马士革和西安并为古代最繁华四大都市之一。

巴格达地傍底格里斯河,为东西方水陆交通要冲,东西方货物集散之地。据说,曼苏尔决定在此建都原因便是要同“遥远之中国联系起来”。

城内有专卖中国货物的市场。自唐至明,由此经中亚达中国之陆路,或沿底格里斯河西下,经波斯湾、印度洋往中国之水路,始终畅通。]

自婆罗门南境,从没来国至乌剌国,皆缘海东岸行。

[何按:“缘海东岸行”,指印度半岛东线,孟加拉湾。]

其西岸之西,皆大食国。

[何按:“其西岸之西,皆大食国。”指印度半岛西面即阿拉伯海,海西诸国皆属于大食——阿拉伯帝国也。]

其西最南谓之三兰国。

[何按:三兰国,以地理求证,当即今之也门国也,乃北上进入红海之门户地。

但唐代当日埃及半岛之苏伊士运河未开,所以红海不能直接通连于地中海地区之拂菻(罗马,约相当于今日叙利亚及土耳其)也。]

自三兰国正北二十日行,经小国十余,至设国。

又十日行,经小国六七,至萨伊瞿和竭国,当海西岸。

又西六七日行,经小国六七,至没巽国。

又西北十日行,经小国十余,至拔离謌磨难国。

又一日行,至乌剌国,与东岸路合。”

【《新唐书》所记大食——阿拉伯帝国:西亚与中亚地理交通】

“西域有陀拔思单国,在疏勒西南二万五千里,东距勃达国,西至满国,皆一月行,南至罗刹支国半月行,北至海两月行。

罗刹支国东至都槃国半月行,西至沙兰国,南至大食国皆二十日行。

都槃国东至大食国半月行,南至大食国二十五日行,北至勃达国一月行。

勃达国东至大食国两月行,西北至岐兰国二十日行,北至大食国一月行。

河没国东南至陀拔国半月行,西北至岐兰国二十日行,南至沙兰国一月行,北至海两月行。岐兰国西至大食国两月行,南至满国二十日行,北至海五日行。

满国西至大食国两月行,南至大食国一月行,北至岐兰国二十日行。

沙兰国南至大食国二十五日行,北至满国二十五日行。

石国东至拔汗那国百里,西南至东米国五百里。

罽宾国在疏勒西南四千里,东至俱兰城国七百里,西至大食国千里,南至婆罗门国五百里,北至吐火罗国二百里。

东米国在安国西北二千里,东至碎叶国五千里。西南至石国千五百里,南至拔汗那国千五百里。

史国在疏勒西二千里,东至俱蜜国千里,西至大食国二千里,南至吐火罗国二百里,西北至康国七百里。”

【贾耽其人】

贾耽(730-8051026日),字敦诗,沧州南皮(今河北省沧州南皮)人。

唐朝中期宰相,地理学家、政治家,历玄、肃、代、德、顺、宪宗六朝,为资深阁老。

天宝十年(751年)入仕。乾元元年(758年)出任贝州临清县县尉,转任绛州正平县县尉,升任度支判官。

贞元九年(793年),封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又加封金紫光禄大夫,转任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迁任检校司空,封魏国公。永贞元年(805年),贾耽病逝。追赠太傅,谥号“元靖”。

贾耽是伟大的地理学家。

据清人考订,从兴元元年(784年)到贞元十七年(801年),贾耽绘成《海内华夷图》,撰写《古今郡国县道四夷述》。著有10卷《皇华四达记》即《边州入四夷道星记》,为欧阳修编撰唐书地理志所采录。另有6卷《关中陇右山南九州别录》,4卷《吐蕃黄河录》等,可惜皆轶失也。

【《新唐书》贾耽传】

贾耽,字敦诗,沧州南皮人。天宝中举明经,补临清尉。河东节度使王思礼署为度支判官。累进汾州刺史,治凡七年,政有异绩。

召授鸿胪卿,兼左右威远营使。俄为山南西道节度使。梁崇义反东道,耽进屯谷城,取均州。

建中三年,徙东道。德宗在梁,耽使司马樊泽奏事。泽还,耽大置酒会诸将。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内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曰:“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大将张献甫曰:“天子播越,而行军以公命问行在,乃规旄钺,利公土地,可谓事人不忠矣。军中不平,请为公杀之。”耽曰:“是何谓邪?朝廷有命,即为帅矣。吾今趋觐,得以君俱。”乃行,军中遂安。

俄为东都留守。故事,居守不出城,以耽善射,优诏许猎近郊。迁义成节度使。

淄青李纳虽削伪号,而阴蓄奸谋,冀有以逞。其兵数千自行营还,道出滑,或谓馆于外,耽曰:“与我邻道,奈何疑之,使暴于野?”命馆城中,宴庑下,纳士皆心服。

耽每畋,从数百骑,往往入纳境,纳大喜,然畏其德,不敢谋。

贞元九年,以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俄封魏国公。常以方镇帅缺,当自天子命之,若谋之军中,则下有背向,人固不安。帝然之,不用也。

顺宗立,进检校司空、左仆射。时王叔文等干政,耽病之,屡移疾乞骸骨,不许。

卒,年七十六,赠太傅,谥曰元靖。

耽嗜观书,老益勤,尤悉地理。

四方之人与使夷狄者见之,必从询索风俗,故天下地土区产、山川夷山且,必究知之。

其器恢然,盖长者也,不喜臧否人物。

为相十三年,虽安危大事亡所发明,而检身厉行,自其所长。

每归第,对宾客无少倦,家人近习,不见其喜愠。世谓淳德有常者。

(节自《新唐书·列传第九十一》)



何新文史
全国政协委员、老魔头何新的时事新闻微信\x0d\x0a网易博客:http://hexinbbs.blog.163.com/\x0d\x0a新浪博客:ttp://blog.sina.com.cn/hexinbbs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