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余姚技师学院师生逐鹿于各大技能竞赛的赛场,收获累累硕果。日前,在2024年第三届浙江技能大赛上,学院的师生从全省2200余名参赛选手中脱颖而出,其中世赛数控车项目荣获1金,工业4.0项目荣获1铜;国赛精选数控车、无人机装调、工业机器人及农机修理项目荣获2银2铜,再一次刷新了学院技能竞赛奖牌榜。
余姚技师学院高度重视发挥职业技能竞赛在人才培养中的“指挥棒”作用,为此,学院以链式思维绘制竞赛成果转化图谱,以赛学一体为“核心链”,提升技能人才专业能力;以赛教融合为“延伸链”,强化技能人才职业能力;以赛建共进为“增长链”,培养技能人才通用能力。通过竞赛成果“链式转化”,激发人才培养质量产生“聚变”,实现竞赛价值最大化。
以技能竞赛为“试金石”,打造赛学一体“核心链”,是余姚技师学院提升技能人才专业能力的重要手段。据了解,职业技能大赛涵盖多个行业和工种,设置有诸多竞赛项目,最近的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共设置竞赛项目63个,第二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共设置竞赛项目109个。如何在如此多的竞赛项目中胜出,余姚技师学院选择了从强项发力。
学院致力于“培养具有本土文化背景的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立足智能制造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和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在竞赛项目的选择上以智能制造技术为核心,优先选择与余姚市重点产业发展相匹配的赛项,涵盖增材制造、工业4.0、机器人系统集成、机电一体化、数控车、数控铣等。通过参与大赛,师生更直观地了解行业动态和最新技术,发现在专业能力中的优势和不足,激发师生提升自我的热情和主动学习、钻研业务的动力。
通过科学选拔、系统培养和动态管理,培养和发展储备选手,建设一支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相互衔接的技能竞赛人才队伍,是余姚技师学院近些年在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基础。选拔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综合素质和团队协作能力;培养过程中,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训练计划、提供优质的训练资源和指导,不断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管理过程中,通过定期考核、评估和反馈,及时调整和优化人才梯队的结构和组成。学院副院长潘悦透露:“从高一起我们集训队就开始选苗子,这样基数比较大。因为技师学院的学生入学的时候专业就已经确定下来了,学生可以根据专业报名参加自己感兴趣的集训队。然后通过内部选拔一层层筛选、留人,这样各个年级都有相应的选手,确保随时有充足的、实力强劲的选手源源不断地补充上来。”面对高一学生知识点和技能点不足的情况,学院集训队实施“加餐制”,在课余时间为学生补充超前学习内容。
通过强项突破和梯队建设,学院师生在2024年的各级各类职业技能大赛上大放异彩。如在2024金砖国家职业技能大赛VR产品设计与开发和新能源汽车维修赛项上均荣获一等奖,工业机器人装调维修、增材制造赛项上均荣获二等奖;在2024年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第四届全国工业设计职业技能大赛玩具设计师赛项上,两位参赛师生分获职工组和学生组一等奖;在2024省技工院校技能大赛机电一体化赛项上荣获二等奖;在2024浙江省中职学校职业能力大赛无人机赛项上荣获二等奖。
余姚技师学院2024年在各级各类技能竞赛中获奖的部分教师
以技能竞赛为“助推器”,搭建赛教融合“延伸链”,是余姚技师学院强化技能人才职业能力的重要举措。技工教育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因此学院将大赛中涌现出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等及时转化为教学资源,开发具有针对性、实用性的课程。
以增材制造(又称3D打印)赛项为例,学院从筹建之初就成立了增材制造集训队,教师孙浙枫是该赛项的指导教师和主力选手,有多年参赛备赛经验。尽管学院目前尚未开设增材制造专业,但它与智能制造高水平专业群学生的人才培养目标高度契合。学院便将该赛项转化为智能制造专业高年级学生的一门设计类课程——三维CAD,由孙浙枫担任授课教师。他介绍说:“增材制造赛项一般分为三个模块,一个是前期的建模设计,它需要选手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产品外观和功能上的创新设计都要有所体现。然后把设计好的图纸加工为成品,就是3D打印。最后是后处理,主要对成品进行打磨和完善。其中建模设计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学院也开设了其他设计课程,三维CAD课程则是为了强化智能制造专业学生的设计能力,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
教师孙浙枫(右一)荣获2024年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第四届全国工业设计职业技能大赛玩具设计师赛项职工组一等奖
孙浙枫以大赛赛题为切入点,将大赛内容融入课程设计。对于没有接触过大赛的普通学生而言,大赛题目的内容较复杂,且难度较高,如何将大赛标准与要求调整到普通学生可接受的程度?孙浙枫深入研究各级各类大赛增材制造赛项的技术要点、操作规范及评价标准,同时与驻校企业合作,将增材制造领域最新发展方向的新内容融入其中,提炼出专业知识点并分解若干个微任务,从大到小、从整体到细微,形成模块化、项目化的课程体系,提高了课程内容的先进性和实用性,也更适合于日常教学需求。
三维CAD课程的开设作为学院赛教融合的一个示范,其最重要的作用是更为全面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技能竞赛的竞赛项目全部是基于真实企业工作实践中具有完整工作过程的典型任务,既代表了行业技能的最新发展趋势,也是产业标准的体现。在深刻把握技能竞赛核心要素的基础上,我们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优化。我们发现,高年级的学生有能力吸收这些新知识和新技能,未来走上社会的时候也更有就业竞争力。”副院长潘悦说。
以技能竞赛为“孵化池”,构筑赛建共进“增长链”,是余姚技师学院培养技能人才通用能力的重要途径。学院通过与驻校企业合作,让技师班学生带着3D打印技术深入走进本地小学课外社团,让小学生在观摩与体验中感悟技能的价值,让技师学院学生在授课与展示中培养自信心、责任感和表达力等。
学院在增材制造赛项上建立了成熟的企业需求对接机制,该机制可以概括为“引智开源”。其一,引入企业人员担任集训队指导教师,带着技术赋能学院师生。合作企业驻校前,学院以机械、电子类专业为主,集训队的日常训练和备赛没有增材制造专业教师的科学指导。引入企业教师后,对学院师生均起到较大的专业输出作用。其二,驻校企业从事3D打印技术培训业务,但师资欠缺。学校将企业需求转变为学生新的实践路径,即从技师班中挑选优秀学生培养成符合企业要求的讲师团队。前期他们通过孙老师三维CAD课程的学习,已经基本掌握了3D打印技术的知识与技能。选拔后再经过企业的系统培训,很快便能胜任讲师一职。目前这批特殊的讲师团队已经吸纳了9位学生,足迹踏过本地的东风小学、长安小学、实验一小等6所学校。
近两年的实践证明,“引智开源”模式对学院师生的共同成长起到相当大的作用,也提高了家长和社会对技师学院的认可度。引进来的企业教师不仅填补了学院专业和技术上的空白,还激发了其他教师积极提升自我,广泛参与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竞赛,实现赛教相长。走出去的学生身份角色转换,从知识的接受者转变为传播者,知行结合有助于提高自身素质,同时也为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有效链接注入了“青春力量”。
余姚技师学院通过探索竞赛成果“链式转化”,以赛学一体的“核心链”,赛教融合的“延伸链”,以及赛建共进的“增长链”,构建了以竞赛为基础的系统化人才培养路径,促使学生在专业能力、职业能力和通用能力等方面实现质的“聚变”,助力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为社会的进步做出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