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二十四孝

文摘   2024-11-28 12:00   四川  
翻开中华民族文化史册,“孝”如同一根纵贯线,绵延数千年。甚至早在甲骨文中就有孝的会意字,由儿子牵着老人手行走。意思是人老了,行动困难,应由子女扶持。历经数千年智慧凝结,孝道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它曾在修身养性、调适人际关系、维护社会安定等方面发挥过重要作用。现在,我精心收集整理了近年来出现在普通老百姓身边的新孝道故事,编成《现代二十四孝故事》向大家推荐,是希望吸取传统孝道文化中的精华,弘扬与现代文化社会相适应的新孝道文化,宣扬知孝,促进行孝,使更多家庭和睦,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

1、大爱无言奉崇权,四川省蓬安县兴旺敬老院院长。21年来,他凭着一颗敬老爱老的赤子之心,对敬老院的老人生养死葬,再苦再累,从没有半句怨言;他默默耕耘着敬老院的30多亩土地,把一个杂草丛生、乱石遍地的荒坡,改造成瓜果飘香、丰衣足食的“老人乐园”;他坚守责任、甘于清贫,把无私的爱献给了老人,自己却痛失两个爱子。

2、背母求学张尚昀,河南省许昌市襄城县湛北乡姜庄村的大学生。2000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长春税务学院。当年10月,他的母亲遭遇车祸造成脑震荡,引发中枢性硬瘫、癫痫等病症,彻底失去劳动能力。面对生活的不幸,5年来,他一直坚持一边打工求学,一边给身患重病的母亲治病,演绎了一个现今社会的“当代孝子”的传奇。

3、休学侍母程威,湖北襄阳大学生。他把患绝症的母亲背到学校,边打工、边服侍母亲、边学习。在母亲最后的日子里,他说:“我要陪母亲走完最后一程。”担心母亲随时会离他而去,几天后,他向学校提出休学。在陪伴母亲的日子里,母亲提出什么要求,程威都会尽量满足。

4、割肝救父2011年7月26日,南方医院上演了温情一幕,23岁的潘健和47岁的父亲潘明被推进手术室,这个大四学生为患有肝癌的父亲捐献了57%的肝脏,挽救了父亲的生命。之前,了解到自己的肝脏符合移植标准后,潘健没有丝毫犹豫,坚决要割肝救父。“手心手背都是肉啊。”潘健的妈妈声泪俱下,躺在病床上的潘明也为有个懂事的儿子感动得落泪。

5、千里十年戴永胜,山东济南市牡丹区李村镇刘楼行政村和堂自然村人。2001年底,其母亲被确诊为卵巢癌,腹腔内已经大量积水。为了挽救在死亡线上挣扎的母亲,他“宁可不找对象也要给母亲治病”,从医院出来后,连续奔走十年、行程数千里,走过12省市。孝心感天动地。如今,母亲体内的癌细胞已经萎缩了60%,创造了医学史上的一个奇迹。

6、单身行孝邓莉芸,毕业于常州工学院计算机应用与维护专业,是金升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的一名网管。5年来,邓莉芸为了照顾植物人母亲,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单身,收起了无数的辛酸和泪水,始终用微笑面对人生。她总是在微笑,心里只有一个信念:和父亲一起好好维持这个家,只要母亲活着,一家人就能开开心心。

7、还乡奉母王其高,开封大学退休副校长。11年前退休后,他毅然拒绝返聘,从工作了几十年的城市回到农村洗衣煮饭,侍奉老母亲至今。他说:“在母亲怀胎六月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只留下了母亲和我这个遗腹子,既然母亲想回老家,我就得陪她回老家,不能让她孤独终老,我要陪她每一天。”

8、十指连心辽宁法库的老王被割草机削断手指,孝顺子女为让父转移注意力,每当父亲张口,三个子女就会轮流将手指伸入父亲口中。当子女的手指从父亲嘴里拿出来时,一个很深的牙印印在泛红的手指上,但是他们仍然对父亲说,“爸,你使劲咬,我没事……”他们做这件事的目的是为给不慎被割草机削断手指的父亲“止痛”。

9、床前孝媳闫景云,山东德州市庆云县常家镇胡店村村民。1973年结婚时,公公已因车祸造成左胯骨轴粉碎性骨折,生活不能自理,婆婆又体弱多病。她丈夫在离家四五十里地基层单位上班。她义不容辞地担起了家庭的重任,开始了既要下地干活、照顾孩子,又要照顾公公和婆婆的辛劳生活。而她,35年来无一句怨言。

10、一女八老刘青枝,湖北省孝感市孝昌县周巷镇云华村人。娘家6个老人再加上公公、婆婆,8个老人的起居生活压在刘青枝瘦弱的肩膀上。不得已,结婚时她与丈夫达成了“结婚不离娘家”的协议。她说:“老人年纪大了,孩子在读书,都不容易。我宁愿自己多受苦受累,也得让老人们晚年平安幸福,这是为人子女的责任。”

11、农妇佳话左纯,一个极其普通的农妇,职务是湖南省湘乡市中沙镇茅畲村的计生专干,几年前,将非亲非邻的72岁老人罗龙湘接到自己家里居住,把老人家当作自家人看待。老人万分感激:“没有左纯一家人的细心照顾,我恐怕早就去了,能遇见他们真是前世的造化啊!”此外,左纯还曾经照顾了自己瘫痪的婆婆长达11年之久,被乡亲们传为佳话。

12、花布抱母一位台湾中年男子用花布抱着母亲到医院就医,这名孝子就是几年前从台南市调查站退休的调查员丁祖伋。当年,丁祖伋为了照顾年迈的母亲,申请提前退休。昔日同仁说,61岁的丁祖伋是独子,担任彰化县调查站副主任四年期间,每天台南、彰化两地坐火车通勤,就是为了看顾年老的父母。自愿“降格”调台南市调查站当专员,也是为了照顾双亲。

13、背老爬山镇江船艇学院一大队七队学员王增贵为偿82岁的外公田秀臣心愿,背着老人,冒着37℃的高温徒步登上泰山顶。事后,学院党委收到山东省沂南县蒲汪镇小王庄村12名老人联名写来的信,信中对王增贵一直以来尊老、爱老、孝老的行为给予高度赞扬。他说:“我只是对长辈尽了一点孝心,这是每个年轻人都应该做的。”

14、媳代婆眼16年前,苏州媳妇蒋文珍因病昏迷在床一年多,婆婆汤林珍情愿倾家荡产也不放弃对她的治疗;两年后,媳妇开始能正常行动了,而婆婆却因长时期伤心几乎哭瞎了眼睛。双目失明后,媳妇再三劝慰:“妈,您别担心,我就是你的眼睛,你到哪我都扶着您。”16年来,蒋文珍挑起了照顾婆婆的重担。

15、火中救老谢才彬,成都市蒲江县大兴镇街上人,2012年8月28日凌晨2点多,家里突然起火,谢才彬没顾自己逃命,因为82岁的爷爷的谢兴正还困在四楼。他不顾一切冲上去,慌乱中抓起被褥裹在爷爷身上,背起爷爷冲过火团下到三楼,将爷爷从窗口送到小叔家。爷爷安然无恙,而他从头到脚被烧得惨不忍睹。

16、身残心孝宫明珠,江苏省盐城市黄海农场职工,残疾人,下岗职工。他,竭尽全力服侍着身患中风后遗症、严重冠心病的85岁老父亲,生病几十年一直不能干活、今年80岁的老母亲,30年来,他25次受到农场嘉奖为“五好家庭”、“文明户”、“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当议论他“孝子”一事时,知情的男女老少都树起大拇指。

17、拼盘之家李建珍,南宁铁路局柳州机车车辆厂的一名普通职工。面对一个复杂的“拼盘”之家:丈夫、婆婆、外婆,还有新的公公和他的两个女儿,她说:“这辈子能成为一家人是缘分,要好好珍惜!”她长期担负起孝敬、服侍老人的义务。2008年6月,李建珍入选“中国好人榜”,她的孝心大爱不仅感动了壮乡,更传向了全国。

18、爱夫及母李传梅,重庆市万州区太龙镇新立村人。结婚时还是一个22岁的姑娘。16年间,她任劳任怨地侍奉年迈的太婆婆、身患癌症的公公和双目失明又聋哑瘫痪的婆婆。尽管生活贫困,但她对老人不离不弃,就连到深圳打工,她也将婆婆背在身上。李传梅有一句很朴实的名言:“如果你真心爱自己的丈夫,那你就要真心爱他的家人。”

19、少女报恩16年前,广东梅县的兴宁罗岗镇的一对老夫妻抱养了一个出生仅30天彭彩金。养母是个严重驼背的残疾人。小彩金9岁时,养父突然跌倒,瘫痪在床。从此,小彩金承担起一家三口的全部重负。养父母心痛她,决定把她还给亲生父母。但小彩金说:“我不能离开你们,是你们把我从30天养大的,现在你们病了,我不能离开你们,因为你们比我的亲生父母更需要我!”她一直服侍到两位老人安然地离开这个世界。

20、久孝成师大连孝子王希海以自己默默无闻的行动,24年如一日照顾着自己生活不能自理的父亲,为了父亲47岁的他至今没有结婚。他不仅感动了成千上万的大连人,还被国家有关部门授予“中华孝亲敬老之星”的称号。一位老教授说:“我从医40年了,从来没见过像你这样伺候老父的。你父亲有福啊,一个父亲该享受到的,他都有了。你该去医科大学给学生们讲讲护理课,比起你来,他们做的太微不足道了。”

21、矮人大孝在吉林省公主岭市双城堡镇解放村盖家店5队,有一位远近闻名的“矮人孝子”段海涛,今年42岁,因患有侏儒症,身高只有1.2米。从19岁开始,23年间,先后照料瘫痪在炕的父母至今,靠着八九岁孩子般的身躯,种地、养鹅,撑起了一个困苦却温情的家庭。他把自己的孝行看成必然,这个看起来矮小的人,有着一颗常人仰望的孝心,这颗孝心比黄金珍贵,比美貌动人。

22、发帖救母广西贺州市八步区南乡镇的莫丽群四岁时父亲因病去逝,从小家庭贫困。2009年母亲被诊断出患有急性双表性白血病,需要进行骨髓移植手术,费用在30万元左右。为了筹款,小莫向银行贷款,却苦于没有担保人。2010年元旦,她托朋友在网上发布了《出售下半人生,挽救白血病妈妈》的帖子,体现了这名柔弱“90后”女孩的一份救母孝心。

23、四子寻母周月英是湖南耒阳市人,患有轻度老年痴呆症。2012年7月初,为方便照顾,儿子文辉把她从湖南接到桂林来。8月1日下午,母亲就走失了。持续两个多月,文辉、文石平、文石亮、文石明兄弟4人为寻找走失的母亲,80多个日日夜夜走街串巷,发《寻人启事》,访居民游客,奔波在寻母的路上。他们寻母的举动引发广泛关注,并引发桂林“全城总动员”,普通市民、新闻媒体工作者、公安民警一起走在寻母的路途。

24、少年大爱马鹏飞,辽宁省沈阳市147中学初一学生。从5岁起,每天早上5点半钟起床,先烧两壶开水,晾成温水,灌到暖壶里,留着给奶奶白天喝;然后照顾奶奶穿衣服,给奶奶洗脸,打针、吃药,接着做饭,收拾好碗筷后,去上学。下午放学后,一溜小跑回家,伺候奶奶吃饭、洗脚;然后开始做一天的作业,一直到晚上10点多。他用柔弱稚嫩的肩膀,艰难地挑起生活的担子,9年如一日照顾体弱多病的奶奶,书写了一个大孝至爱的感人传奇。

孝心是一种珍惜,一种感激,一种理解,一种怀念,一个对自己父母都不爱的人又怎么能爱其他人,又怎么可能有一个完整的生命!

2011年度“现代二十四孝贤”候选人事迹简介

(按姓氏笔划排列)

1、于荣花同志事迹简介

于荣花,女,48岁,沙河镇大幸台村村民。于荣花几十年如一日,先后照料公公、婆婆、婶婶三位老人。公公患病卧床不起,于荣花买来护理书籍,经过反复揣摩实践,她将公公的生活照料的井井有条。于荣花的婶婶患高血压卧床不起,因其儿子在外地工作,就和于荣花的公婆住在一起,于荣花主动承担起照顾婶婶的重担。每天给两位老人擦身翻身、喂水喂饭、端屎端尿。婶婶的儿子看到于荣花细心照料母亲,感动地流下热泪。在于荣花悉心照料下,公公和婶婶安然去世。于荣花又把心思全放在照料婆婆上,陪老人聊天、散步,让老人享受天伦之乐。

2、尹庆香同志事迹简介

尹庆香,女,69岁,虎头崖镇尹家村村民。丈夫很小的时候父亲去世,婆婆艰辛地将丈夫拉扯成人。尹庆香想到婆婆的不易,结婚后就不让婆婆下地干活,家里的事一切都听婆婆的。自己常常在庄稼地里忙到晚上8、9点钟,回家后还要给全家人做晚饭。每次赶集,看到新鲜的东西总要给婆婆买来尝尝;每次做饭,总要先问问婆婆想吃什么;婆婆生病了,她尽心伺候;家里的每项开支,也都是由婆婆决定。婆婆对她发脾气,她一笑了之,有时儿子、儿媳看不过,忍不住说上两句,她总是劝慰儿子、儿媳:“你奶奶这辈子不容易,就指望着咱,咱也没有大本事,只能尽自己的心,让你奶奶过得高兴一点、舒心一点。”儿子、儿媳妇在尹庆香的影响下,对奶奶也是百般孝顺。在尹庆香悉心照料下,今年101岁的婆婆身体硬朗,精神矍铄。

3、王兰芳同志事迹简介

王兰芳,女,55岁,平里店镇新光村村民。十几年来,她无微不至地照顾着瘫痪在床的公公、婆婆、母亲以及患糖尿病的父亲。每天凌晨四时一刻,王兰芳准时起床。每一顿饭,王兰芳都要做三遍,先给公婆做好,送到他们床前,再赶紧跑到娘家给父母做,最后做自己家的饭。她把老人的房间布置的整洁清爽,床上的被褥、老人的衣物洗得干干净净,没有一点异味。四位老人常年有病,儿子又到娶亲的年龄,生活贫困的王兰芳仍坚持每天早上为老人准备一袋牛奶、鸡蛋、砸一个核桃,平日尽可能的调剂老人生活。公婆、父母行动不便,晚上她和丈夫分开,各守护自己的父母,给老人按摩,照顾老人起夜。

4、王景芳同志事迹简介

王景芳,男,67岁,市水务局退休职工。1995年,王景芳的妻子因小脑萎缩导致身体瘫痪,生活不能自理。16年来,他悉心照料病妻,夜里定时帮妻子翻身,早上给妻子穿衣、漱洗,三餐做饭耐心地喂食,夏天每天为妻子洗澡、擦身。妻子大小便、晒太阳,他都要从床上、沙发、轮椅来回抱着。为防止妻子便秘,他一年四季购买新鲜蔬菜、水果,进行营养搭配。为医治妻子,他坚持每天给妻子按摩,定期将妻子从楼上背下去医院诊治。16年来,王景芳没睡一个囫囵觉,没过一天休闲的日子,在他细心照料下,妻子的病情得到控制。

5、王登云同志事迹简介

王登云,男,62岁,三山岛街道吴二村村民,莱州市“好丈夫”。妻子1999年患脊髓炎,胸部以下完全失去了知觉。从北京求医返回时,由于公共汽车上不方便照顾,大小便失禁的妻子得了褥疮。王登云多方打听偏方,经过精心护理,妻子的褥疮很快痊愈。细心的王登云在卧室装上空调,把床四角焊上铁管,顺向拉起两根粗绳,便于妻子伸手拉住翻身,进行适量运动。王登云申请内退,在家做起了全职丈夫,学习做面食、炒菜、洗衣,为妻子夏天洗澡、冬天擦身、勤换被褥,无微不至照顾妻子的吃喝拉撒睡。11年来,妻子再没得过褥疮,期间也从未放弃治疗。由于长期卧床,妻子情绪很不稳定,时常暴躁发怒,对王登云发脾气摔东西。每当这时,王登云总是克制自己的情绪,和颜悦色,更加细心的照顾妻子。王登云还特意制作了一个可用摩托车牵引的地排车,在村里散步时用轮椅推着妻子,回娘家走远门时就把轮椅固定在地排车上,带妻子散心。

6、任召臣同志事迹简介

任召臣,男,40岁,市卫生局农合办科员。父亲因突发脑溢血成了植物人。老人不能咀嚼吞咽,只能靠鼻饲,任召臣就一日三餐变着花样换口味,将食物打成流汁,每天仅喂饭就要花2个多小时。为防止老人褥疮发生,增强胃肠蠕动,每天3次定时扶起坐1个多小时,晚上起来帮助父亲翻身按摩。六年来老人没得过一次褥疮。常年卧床不起的病人,大小便失禁很难处理。任召臣利用液体瓶,自己制作了简易尿壶,避免了长期插导尿管对老人身体的损伤。老人形成了习惯性便秘,任召臣忍着难闻的臭味,每周用手为父亲抠大便二三次。

7、刘卫英同志事迹简介

刘卫英,女,52岁,文昌路街道文峰小区居民。与婆婆一起生活30多年。公公去世后,一家搬到城里,生活很是艰辛。平时她连七分钱的饮料也不舍得喝,却每天都给老人买喜欢吃的雪糕消暑。婆婆逢人就讲,俺媳妇给我的雪糕得用大提篮盛。前年婆婆回老家的娘家,晚上十点多,亲戚打来电话,说老人身体不适,她连夜把老人接回。2009年婆婆下楼不慎摔倒扭伤了腰,每次去医院都是她从五楼家中背下来,跑前跑后床前床后的细心照料,使老人很快康复。如今老人已经100岁了,身体健康,思维敏捷,今日莱州、莱州电视台、烟台电视台都多次报道了老人的状况。

8、刘月英同志事迹简介

刘月英,女,55岁,文峰路街道田家村村民。刘月英的小叔子从小瘫痪在床,刘月英总是帮着婆婆细心照顾着小叔子。2006年刘月英的公公患病去世,婆婆因脑血栓恶化成了植物人。从此,照顾婆婆和小叔子的的责任就落到了她一个人的肩上。每天为婆婆换洗尿布,换着花样把肉、菜、水果等食物打成浆水,过滤以后,用针管给婆婆往嘴里打饭。每次喂完饭,还要将器具进行消毒,防止细菌感染。做饭、打成浆水、过滤、喂饭、洗刷餐具、消毒,一天四五次的重复循环,天天如此。刘月英平均两小时给婆婆翻一次身,经常给婆婆擦拭身体,还经常用酒精消炎,这些年来婆婆没有长过一个褥疮。刘月英说:“我想好好照顾我婆婆,让她醒过来……”

9、刘淑爱同志事迹简介

刘淑爱,女,62岁,沙河镇河刘村村民。22岁嫁给刘开清,孝敬公婆,和睦妯娌,深得全家人的喜爱。她的父亲今年87岁、母亲83岁,多年前有病卧床不起至今,她还有一个至今单身的兄弟。公婆去世后,刘淑爱悉心照顾父母,做菜、做饭,端屎端尿,为父母擦身子、洗衣服洗头……有好吃的总是先让父母和兄弟吃,有好穿的总是先给父母和兄弟买,几十年如一日。今年60多岁的刘淑爱在父母面前依然是个勤快能干的孝顺女儿。

10、安巧梅同志事迹简介

安巧梅,女,47岁,三山岛街道过西敬老院院长。始终坚守“让每一位老人安度晚年”的信念,用心关爱老人、管理好敬老院。她与老人们促膝谈心,问寒问暖。有几个老人因身体残疾或中风瘫痪而洗澡不便,她就给老人们擦身洗澡、洗头洗脸、换洗衣裤。曾经有一个叫潘秀芝的老人得了癌症,安巧梅守候在她身边,只要潘大娘提出要吃点什么,她骑着自行车跑出几十里路也要给她买到,以慰藉老人的心。老人们过生日,她亲自下厨,给老人过一个热闹的集体生日。征求老人们的口味,每天合理安排餐饮,让老人们吃饱吃好。每季为老人拆洗一次被褥。亲自带领有劳动能力的五保对象开展生产创收,发展庭院经济,实现了蔬菜基本自给。过西敬老院被省民政厅授予“省级先进敬老院”。

11、曲秀芹同志事迹简介

曲秀芹,女,61岁,金仓街道仓西村妇女主任。1971年嫁到婆家,婆家除了公婆还有一位改嫁过来的老婆婆。四十几年来,曲秀芹平日里精打细算,在衣食住行上处处为老人和孩子们着想。每逢春节,她都给老人和孩子买新衣服,在家里变着花样地给老人、孩子做可口的饭菜,而她自己却几年未添一件新衣服。2007年,婆婆患脑血栓落下了老年痴呆的毛病,生活基本不能自理。曲秀芹体贴老人,细致照料。在她的带动下,妯娌4个轮流为老人接大、小便,每周为老人洗澡两次,经常为老人擦身子、晾被褥。2000年公公去世后,曲秀芹主动把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老婆婆接到家中,承担起照顾老人的责任,赢得了大家的认可。

12、宋秀美同志事迹简介

宋秀美,女,55岁,平里店镇新光村村民。宋秀美的婆婆九十多岁,13年前患老年痴呆症,严重时疯疯癫癫,生活不能自理。宋秀美操持老人的吃喝拉撒,不管受多大委屈,宋秀美从未向婆婆发过脾气。每天为老人洗衣做饭,端饭倒水,擦身洗澡,洗脸梳头,端屎倒尿,忙个不停,把老人照料的舒舒服服。婆婆牙齿脱落,为了让婆婆吃点水果,宋秀美总是把它们洗干净,自己咬碎了喂给婆婆。宋秀美有时还会逗婆婆开心:“妈,好吃吗?好吃就亲我一下。”婆婆就果真亲她一下。现在90多岁的婆婆穿戴整齐洁净,根本看不出患病。

13、张书元同志事迹简介

张书元,男,68岁,土山镇栾家村村民。母亲患脑血栓,长年卧床,为了照顾母亲,他学会了打针拔针头等一些护理技术,常年陪在母亲床前。母亲每次去医院都是他背着楼上楼下跑,怕老人躺在床上觉着闷,张书元就经常跟她讲外面发生的事,帮她按摩,让老人心情愉快些。妻子六年前因为一场车祸,几乎失去了自理能力,站立也成问题,他就跟医生请教,学习一些按摩技术,让孙子帮他上网查找一些对治疗有帮助的方法。在张书元的精心护理下,妻子现在已经可以自己走路了。

14、张太虹同志事迹简介

张太虹,女,56岁,金城镇埠西村妇女主任。十二年前18岁的女儿不幸身患骨巨细胞瘤,无法治愈导致瘫痪在床,张太虹每天为女儿煎药喂药,帮助女儿换洗尿布、按摩活动关节,预防肌肉萎缩,在精神上不断鼓励女儿,帮助女儿学电脑、学网络营销,重新树立起生活的信心。由于沉重的家庭负担,丈夫一度得了抑郁症,整日躺在炕上唉声叹气,张太虹不辞辛苦,坚持定期带丈夫去医院治疗,耐心的开导安慰丈夫,用无私的亲情温暖慰藉着亲人。婆婆91岁高龄,曾两度患老年痴呆症,早上起来满街走,胡言乱语,动不动就发火大声呵斥,张太虹耐心的劝慰老人,凡事顺着老人,尽管家里经济困难,也尽量给婆婆调剂好生活,在她的关爱下,婆婆的痴呆症奇迹般好转。

15、张国荣同志事迹简介

张国荣,女,61岁,柞村镇黄山后村村民。张国荣妯娌们5个,作为大儿媳,她带头孝敬老人,一家人和睦相处。7年前,张国荣的丈夫患脑血栓突然去世,但她并未由此疏远公公、小叔子和妯娌们,有事第一个出手帮忙,有矛盾主动化解调和,有生病的带头照料。4年前公公患老年痴呆,小叔子们为公公雇了保姆,但张国荣还是每天一早就来到公公家,一待便是一天。为公公穿衣服、修剪指甲、擦身子、搓洗手脚,保证老人吃上健康合理的三餐。老人大小便失禁,张国荣每天都要多次给老公公换洗衣服、尿布、端屎端尿。老人卧床大便干燥,她就用手抠。公公经常翻箱倒柜把衣物扔得到处都是,张国荣就一遍一遍收拾。抽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与老人聊天、谈心,在老人屋里种满了花儿,还买来了轮椅,推老人到街上晒晒太阳,看看热闹。老人虽然不很清醒,但十分依赖张国荣,并时常叨念儿媳孝顺。

16、张锡莲同志事迹简介

张锡莲,女,43岁,城港路街道朱家村村民。丈夫由于高烧,留下了严重的大脑炎后遗症。张锡莲不弃不离,忍受丈夫无休止的打闹,侍候丈夫,伺弄果园,操持家务,累得喘不过气。公婆觉得愧欠她,从不向她要伺养,可她都按时给老人送去。公公又患老年痴呆症,跟前没有人就往大街上跑。婆婆得了严重的心脏病和脑血栓,住进了医院,张锡莲和大伯哥轮流侍候。张锡莲就医院、家里连轴转。公公病情发展严重,她又将公公送进医院治疗。经过张锡莲的精心照顾,公公的病情好转。出院后,张锡莲更是细心照顾,为老人洗衣做饭,变着法为老人做吃的,没说过一句怨言。

17、李永花同志事迹简介

李永花,女,63岁,程郭镇高郭庄村村民。面对生活一次次沉重打击,她咬紧牙硬撑起一个家。17年前,公公患癌症去世,家里为给公公治病欠下6万元债务。5年后,54岁的丈夫又身患绝症,撒手而去。婆婆连受打击,精神不振,脾气变得暴躁,时常打骂李永花,她都默默承受。又过了5年,李永花唯一的儿子,遭遇车祸身亡,孙子才11岁,儿媳终日以泪洗面,对生活失去信心。婆婆年龄大了,长期卧床,多病缠身。李永花的两个已结婚的女儿心疼她,让她去自己家住,离开现在的家,也有街坊邻居偷偷地劝她改嫁,但她都拒绝了,毅然照顾婆婆、孙子,开导儿媳。婆婆大小便失禁,经常把被子、床单、裤子弄得一塌糊涂,为了防止老人生褥疮,她马上把脏的衣物换下来,为老人擦洗,换上干净衣服。一口口给老人喂饭,一顿饭有时候需要一个小时。为了省钱给婆婆治病,买营养品,十几年来李永花没有给自己添一件新衣裳。

18、李秀英同志事迹简介

李秀英,女,56岁,城港路街道粮建小区居民。30多年来尽心尽意地伺候公婆、无怨无悔。李秀英的公婆是后来重新结合组织的家庭。李秀英从结婚起,就和老人生活在一起。为了照顾年迈的公婆,1999年李秀英忍痛办理了内退,在家全心照料老人。公婆牙齿不好,她尽量把饭菜烧烂些,还特意做些烧豆腐、鸡蛋糕等老人爱吃的菜。2000年公公突患脑梗塞导致半身不遂,她每天扶着老人到院子里练习走路。公公病情加重瘫痪在床,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她为公爹喂水喂饭,帮老人翻身、活动关节,精心伺候。老人时常把屎尿拉到裤子里或床上,她立马清洗,从不厌烦。2003年公公去世。2004年婆母不幸腿骨折,留下了残疾,李秀英坚持半月给老人洗一次澡,一月理一次发,勤帮老人剪指甲。天好时她把老人背到楼下晒太阳,有时用轮椅推着老人到广场散心。

19、李美堂同志事迹简介

李美堂,女,66岁,驿道镇周官村村民。李美堂的婆婆今年104岁,靠的就是李美堂两口子的赡养照顾。李美堂腾出了家中最敞亮舒适的房间让老人住。从老人80岁开始,她就和老人在一个炕上睡。睡前,给老人洗澡或擦身;晚上,伺候老人解手;早起,帮助老人洗梳。婆婆97岁时,患过脑血栓,曾经昏迷了7天7夜。治疗期间,李美堂不分昼夜守护在婆婆身旁,洗脸擦身、端屎端尿,无微不至。李美堂还无私照顾 村里96岁的孤寡老人张兰庆,为她洗衣、洗澡、剪指甲,就像闺女伺候亲娘。遇有刮风下雨,她就到老人家里去看望;冬天下雪,她去给老人扫雪;平时家中做菜、包包子、蒸馒头,她经常趁着热乎送过去。老人要是有个头疼脑热,她便忙着去找医取药,生怕老人受委屈。

20、杨开文同志事迹简介

杨开文,女,42岁,虎头崖镇丁家村村民。1994年丈夫发生车祸,高位截瘫,生活不能自理,当时女儿刚刚出生三个月。十七年来,她每天为丈夫端屎端尿,擦洗身体,清洗被污的被褥,倾心照料丈夫的生活起居,帮助做康复训练。车祸发生后,丈夫一度失去生活信心,想轻生,打骂侮辱逼她离婚,杨开文耐心开导丈夫,用无私的亲情和爱慰藉着丈夫。为补贴家用,杨开文还要出去打零工。十七年不离不弃,照料丈夫、培养女儿,杨开文得到乡亲们的赞誉。

21、杨挺林同志事迹简介

杨挺林,男,65岁,郭家店镇朱家村村民。1998年妻子患帕金森症,手脚自己无法控制。妻子病倒后,他便一人支撑起整个家,辛苦劳作,从无怨言。由于家里困难不能为妻子购买轮椅,杨挺林就找来了家里的小推车,在车斗里铺了一层毛毯。出门时,就把妻子抱到小车里,推着妻子出门。10多年来,杨挺林与妻子形影不离,赶集,串门,下地……杨挺林总是用小推车推着妻子,在妻子需要帮助的时候及时伸出自己的双手。为了尽量减少妻子的疼痛,杨挺林无论是在田间地头劳作,还是在做饭洗衣,只要妻子说一声,杨挺林就马上放下手里的活儿,为妻子细心按摩。有时妻子痛的整夜不睡觉,杨挺林就彻夜为妻子按摩。无数次的按摩甚至磨破了妻子一件厚厚的棉袄。

22、邵春爱同志事迹简介

邵春爱,男,60岁,郭家店镇罗家庄子村村民。为了照顾母亲,邵春爱一直没有结婚。母亲五年前突发脑溢血导致双腿瘫痪,邵春爱用家里仅有的积蓄为老人购买了轮椅,每天早上他早早起床,收拾好家务做好饭后,才把母亲叫醒,照顾老人穿衣,为老人洗刷,梳头,喂饭。忙完后,他才坐下来草草吃几口,抓紧时间到地里干活。只要一有空,他就为母亲梳理头发、按摩手腿,促进血液循环。他怕母亲在家无聊,夏天傍晚他在家门口扫块空地,铺上凉席,把母亲抱到凉席上乘凉,夜晚了再抱回家。冬天,家里没钱买煤,他就拾柴火为老人烧暖炕,由于屋子冷,通常到半夜土炕就凉了,邵春爱就半夜起来,再为母亲烧炕。老人瘫痪五年在邵春爱的照顾下没生过褥疮。

23、战维臣同志事迹简介

战维臣,男,69岁,朱桥镇小战家村村民。1995年妻子突发脑出血,行动不便,2001年病情加重基本成了“植物人”。为让老伴得到很好的照料,战维臣买来胃管,从镇上请来护士,每天为老伴注射流食。后来他向护士求教,自己学会操作。每天早晨4点,战维臣就起床,给老伴拾掇大小便,擦洗身子,换洗衣服床单,做饭。定时给老伴注射流食,翻身按摩。为了让老伴吃得有营养,用豆面或是玉米面,加上牛奶、鸡蛋、白糖熬成糊糊,用榨汁机榨菜汁、果汁等,调好,弄匀,加热……,一点点慢慢地注射。“一针管20毫升,一天要20针管。”战维臣下地干活时,就打开收音机,把音量放大,让老伴不感到孤独。在他的悉心照料下,十多年来,老伴身上一处褥疮都没有。

24、赵守河同志事迹简介

赵守河,男,59岁,驿道镇东赵村村民。1995年秋,赵守河的妻子张永兰被确诊为小脑萎缩,全身瘫痪。17年来,赵守河除了全力给妻子治病外,独自承担起一切家务和地里的农活,为了还债,他打工挣钱。每天他早早起床,做饭、收拾家务,给妻子穿衣、喂饭、洗漱。由于脑萎缩导致妻子吃饭时嘴不听使唤,喂进嘴里的饭有一半掉了出来,赵守河就先给妻子喂饭,自己把掉的饭收集起来再吃,夫妻俩共用一副碗筷度过了17个年头。为了节约自来水费用,他都把沾有屎尿的被褥衣物换下来,用小车推到离家三四里外的北王河去洗,夏天烈日炎炎,冬天冰水刺骨,他从不言苦。

25、赵连芹同志事迹简介

赵连芹,女,58岁,夏邱镇埠口村村民。家中六口人,赵连芹、婆婆、母亲、儿子、儿媳和孙子四室同堂。日常生活中,她对婆婆百般呵护,有什么好吃的,总是第一个让婆婆先吃,为老人梳头、洗脚,搓背、揉肩成为赵连芹生活中的必修课。1994年赵连芹将母亲接到自己家中照顾。 1997年,80岁的婆婆患老年痴呆,经常大小便失禁,失去生活自理能力,她总是不厌其烦的为婆婆换洗,以至于长期用凉水双手患上了风湿性关节炎。2004年婆婆瘫痪在床,照顾婆婆吃、喝、拉、撒的重担全部压在赵连芹身上。赵连芹因长期照顾婆婆和年老母亲,积劳成疾,患上了眩晕症,几次晕倒在两位老人的床边,2007年婆婆去世,赵连芹更加悉心照料母亲。

26、原文廷同志事迹简介

原文廷,男,61岁,金城镇原家村党支部委员兼村委会委员。30多年来他将岳母接到自己家中,尽心尽力照顾,使99岁高龄的岳母安享晚年。2008年,妻子车祸全身瘫痪不能动弹,虽经多次手术但至今仍未康复。他洗衣做饭、喂水喂药、端屎端尿,细心照顾妻子的同时,还要照顾丈母娘的饮食起居,操持家务。今年正月十五,岳母拉肚子,屎尿弄了一身,炕上、地下都是,妻子在一旁干着急,原文亭晚上护林防火回家,顾不上吃饭,脱掉大衣赶忙给老人烧水擦洗,换上干净衣裤、床单被褥,安顿老人入睡。白天他忙村里的事,在绿化硬化工地上干活中途休息时,他跑回家给妻子喂水翻身换尿布,再看看岳母有没有因手脚不灵便而碰着磕着。晚上就清洗妻子拉尿的衣裤和尿布,给妻子捶腿按摩,夜里不时地帮妻子翻身,给岳母盖被。老人觉少,他还要时不时陪岳母说说话,很少能睡个囫囵觉。岳母逢人就说,俺这个女婿真是没处找。

27、陶志蕴同志事迹简介

陶志蕴,女,80岁,文昌路街道鼓楼街社区居民,2011年荣获烟台市“十佳好母亲”称号。四十年来独自伺候瘫痪在床、智力低下的女儿。当初婚后不到两年,大女儿刚满一岁,小女儿尚在腹中,丈夫弃她而去,她一人拉扯两孩子艰辛生活。在孩子十二三岁的时候,俩孩子相继得了大脑炎。她东挪西借,求亲告友,给孩子治病,好不容易大女儿康复,小女儿却落下了癫痫、智力低下、行动不便的后遗症,要靠陶志蕴伺候日常起居。从此,陶志蕴没睡过一个囫囵觉,没吃过一顿热乎饭,把所有的精力、所有的钱都用在了女儿身上,每天佝偻着身子起早贪黑,给女儿挖屎挖尿,喂饭喂药,陀螺似地围着女儿转。为了女儿她一生未再嫁,把自己的一切都给了病残的女儿。

28、谢秀丽同志事迹简介

谢秀丽,女,57岁,城港路街道杜家村村民。结婚31年来,谢秀丽一直和公婆生活在一起。因婚后七八年一直没有怀孕,她领养了一个女孩,后发现孩子智障严重,自理能力很差,养育一个智障孩子的辛苦无法言表。后来谢秀丽又生了一个聪明伶俐的男孩,但她却一直对女儿视同己出,倍加呵护。谢秀丽的婆婆今年85岁了,患了严重的老年痴呆症。两个弱智的人常把家里搞的乱七八糟,但谢秀丽从不发火,她给予了婆婆、女儿无微不至的照顾。

29、谢振亮同志事迹简介

谢振亮,男,54岁,市地税局文昌分局科员。父亲去世后,母亲跟随他生活,他每天为母亲梳头洗脚,晚上十一点左右还要为母亲再准备一份夜餐,几十年来基本没有在晚上十二点以前休息。每周为母亲洗一次澡、换一次衣服,每月为母亲换洗一次被褥,每年为母亲检查一次身体,每逢过节和母亲的生日陪同到酒店庆祝,每年的“十一”长假陪母亲旅游休闲。母亲盆骨骨折,谢振亮端屎端尿,喂饭喂药,洗手洗脚,整整三个月。前年冬天,母亲的风湿病犯了,治疗时又造成严重的药物性过敏紫癫,四肢肿胀,老人拒绝住院,他请中医进行调治,9个多月每天晚上为母亲熬中药。老人年迈体衰,免疫力低下,引发了严重的带状疱疹,由于药物性中毒,生命垂危。住院期间,谢振亮每天为母亲换药、换尿不湿、擦洗身子,无微不至。整整20多天他在病床边照顾,困了就合衣而眠,终于将老人从鬼门关上拉了回来。

30、韩素珍同志事迹简介

韩素珍,女,68岁,土山镇潘家村村民。婆婆今年101岁,卧床近20年。几十年来,为照顾生活不能自理的婆婆,韩素珍与婆婆同吃同睡,变着花样地为婆婆做营养可口饭菜,到了冬天,亲自给婆婆做柔软暖和的棉衣,每天烧火暖炕;到了夏天,她担心婆婆长时间卧床会得褥疮,坚持每天为婆婆擦洗,定时帮婆婆翻身,换洗干净衣服。婆婆经常会不自觉地大便到炕上,她就会马上清理干净,给婆婆擦洗干净。婆婆糊涂到不认识家里人,却认得她并经常喊她的名字。

31、翟斌同志事迹简介

翟斌,男,47岁,郭家店镇钓鱼台村村民。儿子由于化脓性脑膜炎治疗不彻底落下了婴儿痉挛的病根。为了给儿子治病,翟斌没白没黑的拼命干活,先后带儿子到青岛、天津等大医院进行治疗,欠了一身的债。2006年6月妻子遭遇车祸成了植物人。他卖掉了家里所有值钱的东西,又四处借钱为妻子治病,还是未能换来妻子的康复。他为妻子缝补浆洗、端屎端尿,下地干活也总是中间回趟家看看妻子,为她翻身或帮她大小便。为减轻妻子便秘,翟斌一日三餐变着花样的为妻子做成流食,用针管打食,便秘的时候就用手抠帮妻子排便。翟斌天天为妻子擦洗身体,还特意为妻子买了气垫子。五年来,妻子没得过一次褥疮。妻子抵抗力低,每年都会感冒一两次,翟斌整宿的不能睡觉,白天在地里干活,晚上回家让医生给妻子打吊瓶,妻子发烧,他每过一小时就为妻子擦洗一遍降温。他也从没放弃给儿子的治疗,不管多辛苦,翟斌在妻子和儿子面前从未表露出来。

32、戴敏同志事迹简介

戴敏,女,48岁,程郭镇西坊北村村民。1998年父亲被确诊胃癌,治疗期间戴敏陪护了8个多月。2000年母亲脑梗塞,从此吃喝拉撒都在床上。她每天起早贪黑为母亲喂水喂饭,端屎端尿,定期为母亲擦洗身体,理发,修剪指甲,天气好时,就将母亲抬到轮椅上,出去晒太阳。为防止母亲生褥疮,她特意买来气垫床,按时给母亲翻身叩背,不怕脏累。饮食上,她把饭菜做得烂熟,调最适合母亲的口味,一口一口喂母亲吃。有时母亲心情不好,成心将饭菜吐出,她从不厌倦,耐心地为母亲擦洗。在戴敏的悉心照顾下,母亲现在左胳膊可以动了。三年前丈夫患股骨头坏死,双腿瘫痪,穿裤子、解大小便都需要人帮助。一家的重担全压在戴敏一个人的肩上,做好了饭先喂母亲、丈夫吃,等忙活完自己吃的时候饭菜都凉了。丈夫每个月药物就要8000多元,到目前花费10多万元,丈夫多次要求放弃治疗,戴敏劝慰丈夫,不要放弃。经过药物治疗和戴敏的细心照料,丈夫已经能够拄着双拐走路了。

至戒靠德,唯德动天,保持警惕,做好实战

飞翔戒色宝典
戒为良药、戒色宝典、以戒为师,发愿帮助更多戒友,戒除邪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