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四川日报》聚焦我市富顺县“乡村振兴人才引育留用”经验做法,详细如下:
10月10日,富顺县古佛镇凤仪村,田野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刘道金在田间驾驶农机收割。 “今年我种了3800亩水稻,前几天测产,再生稻亩产280余公斤。”刘道金感激地说,今年他听了四川农业大学教授马均的建议,尝试了全程机械化栽培和收割中稻蓄留再生稻。 引人才进村,激活乡村发展引擎。近年来,富顺县相继开展“科技下乡万里行”“一村一名博士计划”“激励城市人才服务乡村振兴”等行动,大力推进“完善乡村人才引育留用机制”试点工作,目前,已有来自四川轻化工大学、四川农业大学等高校的116名博士人才,以及113名“土专家”对接服务富顺县203个行政村。 200余名各类人才活跃在一线,为富顺乡村带来什么? 创新合作模式
马均提出的“中稻+再生稻”全程机械化收割技术,在尽可能不减少头季稻产量的同时,能最大限度提升再生稻产量。“以前人工收割每亩需要600元左右,而机械化收割每亩只需要100元,大大减少了人工成本。这样算下来,今年中稻+再生稻的收入预计有600余万元。”刘道金对这次新技术“体验”很满意。 人才进村,为产业发展带来新技术新理念的同时,也催生了新的合作模式。 四川轻化工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副教授魏丕伟带着团队来到富顺,在研究再生稻工厂化育秧和降低重金属吸附集成技术项目的同时,还尝试与当地村集体经济组织、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等成果出来,我们会和代寺镇、怀德镇相关村集体经济合作推广,并与企业在酿酒专用香米方面开展订单合作。”魏丕伟说,这个“博士项目+集体经济+企业转化”的新模式,能让科研成果及时转化到产业发展和促农增收上。 目前,富顺还在不断创新科研合作模式,如探索乡村项目“揭榜挂帅”制度,计划在重点村征集产业项目社会化服务等需求,鼓励下沉人才承接“揭榜”,开展定向项目合作,联合申报市级及以上课题(项目)。 拓展服务广度
日前,在代寺镇中心卫生院,综合科医师曾刚等人顺利完成了一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此前,富顺县人民医院感染管理科主任蹇孝洪来到卫生院进行帮扶,带领专家团队对该院医生进行指导,推动了全身麻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无创呼吸机的应用等技术项目在卫生院落地。 “现在集结的人才,覆盖农业、医疗、教育等,进一步拓展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富顺县委组织部副部长黄声剑说,目前已建立专业技术人才、“银龄计划”、城市人才3支队伍,在助力乡村发展的同时,为基层人员提供精准指导。 同时,富顺县还为“新农人”量身制定出台《富顺县乡村人才认定标准》《富顺县“新农人卡”管理办法》等政策,提供政务服务、医疗健康、子女就学等支持政策,吸引农业科技青年人才回乡就业发展。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的何家乐,现下派到狮市镇罗寺村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云南农业大学的王思睿、青岛农业大学的谢明芳在富顺县经济作物站工作。 富顺县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坦言,为了让镇村人才充分发挥作用,当地正优化选派方式,将从前每个村都有人才定点联系,转变为“重点村+分片区+主导产业”精准联系的方式,更聚焦重点村的重点产业;同时链接县人才发展集团优势资源,计划培养一批随时可调动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人才。 链接更多资源
“这800余亩在今年春节都换成了金秋砂糖橘和爱媛,明年每亩出产3000斤不成问题,客源也都联系好了。”10月9日,在狮市镇懋丰园农业柑橘示范园,曾任富顺县经济作物站站长的田大章忙着进行田间管理。 田大章是富顺“银龄计划”人才队伍的一员。2020年,他将懋丰园引入富顺,建立3个基地,种植面积近3000亩。“今年我为基地引进了北京、浙江、云南等地的客商,订单很火爆。”田大章说,去年,3个基地的总产值达500万元,带动村民人均增收1000余元。 就职于四川轻化工大学的博士梁俊勇也充分发挥高校资源优势。作为“一村一名博士”乡村规划组组长,他通过学校的定点帮扶,帮助链接高校工会资源,推介富顺果桑、李子等产品,拓宽销路。 今年7月,四川农业大学与富顺县委组织部签署开展乡村振兴“新农人”培育专项计划,由四川农业大学、重庆市农业科学院、成都大学等高校的老师根据需求对种植养殖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返乡创业青年等进行授课。 专家的资源优势还能在乡村旅游上发挥作用。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王小琪认为,富顺可以通过人才引人才的方式,实现传统与现代文教资源、高校资源的对接,深挖古县文化内涵,与高校博士团合作开发研学游、主题游,以引智带动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