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泽连斯基的绝望呐喊:西方的冷漠与乌克兰的困境
【综合消息】近日,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在接受美国播客主持人莱克斯·弗里德曼的专访时情绪激动,频频爆出粗口,直言批评美国及其盟友在俄乌冲突中的应对措施。整个采访长达三小时,泽连斯基在多个话题上情绪失控,特别是在谈到美国对俄罗斯的“绥靖政策”时,他言辞激烈,甚至用俄语和乌克兰语爆粗口表达愤怒。
【荣茂观察】
2025年伊始,乌克兰在库尔斯克发起的大反攻遭遇了惨败,短短七天内损失了13000多名士兵。这场失败不仅让泽连斯基情绪失控,公开谴责美英等国未能履行协议,还暴露了西方国家对乌克兰支持的局限性。
乌克兰在库尔斯克发起的两路大反攻均以失败告终,乌军不仅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进展,反而付出了500多人阵亡的沉重代价。更为严重的是,由于集中兵力到库尔斯克方向,顿涅兹克地区的防御力量被削弱,导致库拉霍沃保卫战中12000多名乌军被歼灭80%以上。数据显示,仅在2025年的第一个星期,整个俄乌前线乌克兰就损失了超过13000名士兵。面对如此惨烈的状况,泽连斯基感到极度焦虑和失望。
然而,美英等西方国家并未给予乌克兰更多的援助和支持。相反,布林肯和特朗普还强调,乌克兰不可能收回所有失去的土地,并建议乌克兰接受部分领土永久丧失的事实。这种态度无疑加深了泽连斯基的挫败感和绝望情绪。据报道,泽连斯基在公开场合情绪失控,直接爆粗口,指责美英等西方国家未能履行《布达佩斯备忘录》中的安全承诺,并抱怨美国在俄罗斯发起军事进攻前已经获悉相关情报信息,但未采取任何阻拦措施。
泽连斯基的愤怒并非毫无根据。《布达佩斯备忘录》是1994年签署的一项协议,旨在保障乌克兰放弃核武器后的国家安全。然而,在当前的冲突中,西方国家并未兑现其承诺,未能提供足够的军事和外交支持来帮助乌克兰抵御俄罗斯的进攻。泽连斯基认为,美英等国对普京的态度过于软弱,这进一步加剧了他的失望和无助。
与此同时,国际社会的态度也在发生变化。特朗普多次强调必须结束俄乌冲突,并给出了六个月内结束的时间表。最新的民调显示,77%的美国民众支持通过和谈的方式结束俄乌冲突,而继续支持乌克兰的民众比例已降至不足50%。这种民意的变化使得西方国家更倾向于推动和平谈判,而非继续加大对乌克兰的军事援助。
尽管泽连斯基的情绪失控表达了他对西方国家冷漠态度的不满,但这种公开的指责难以改变西方国家的立场。对于泽连斯基而言,这种无力感更加剧了他的绝望。他深知,单靠乌克兰自身的军事力量难以扭转局势,而西方国家的支持又显得有限且犹豫不决。
面对这一困境,泽连斯基需要重新评估乌克兰的战略选择。与其依赖外部援助,不如寻求更多元化的国际支持,并积极推动与俄罗斯的对话。只有通过务实的外交手段,才有可能为乌克兰找到一条可行的出路。时间紧迫,泽连斯基和他的团队必须尽快行动,才能避免更大的悲剧发生。
二、特拉斯的强硬警告:冷战思维与意识形态偏见的再现
【综合消息】1月9日,英国前首相特拉斯在美国媒体采访中对中国发出强硬警告,宣称对付中国的唯一方式是展示经济和军事实力。
【荣茂观察】
特拉斯强调,最好的防御形式是威慑,并指出战胜中国的方式是通过经济上的成功。此外,特拉斯还警告称,如果中国变得更加强大并“占领”台湾,将对全球产生重大影响,并呼吁西方国家采取更强硬的立场来阻止北京在经济和军事领域采取扩张性步骤,甚至提出建立“经济版北约”的概念。
然而,从特拉斯的表态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其充满意识形态偏见且缺乏历史常识的态度。首先,中国从未想过击败西方,也从未寻求与西方进行对抗。相反,中国一直希望全球经济能够共同发展繁荣,为什么特拉斯不能同样期待中国经济的发展?这种态度不仅暴露了她的偏见,更显示出她对国际关系的基本理解存在严重缺陷。
其次,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实现国家统一、收复台湾是正当合法的行为,怎么会被描述为“占领”?特拉斯使用这样的词汇,要么是因为她对历史缺乏基本了解,要么是故意混淆视听,试图在国际舆论中制造混乱。
至于所谓的“经济版北约”,这一说法充满了冷战思维的色彩。无论是军事北约还是经济北约,都是基于对抗和分裂的逻辑,而不是合作与共赢的理念。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度越来越高,合作才是国与国之间关系的主流。中国始终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致力于广交朋友,扩大朋友圈,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相比之下,特拉斯这样的政客似乎仍然沉浸在冷战时期的对立思维中,无法理解现代国际关系的本质。
事实上,特拉斯的强硬言论更多是为了博取关注,彰显其政治存在感。作为一名已经卸任的政客,她试图通过发表极端言论来维持公众对其的关注度。然而,这种策略不仅无助于解决实际问题,反而可能加剧国际社会的紧张局势。对于这样充满偏见和误导性的言论,我们无需过于在意,而是应继续坚持合作共赢的原则,推动构建更加和谐稳定的国际秩序。面对特拉斯等政客的挑衅,我们保持冷静和理性,坚信时间和事实最终会证明我们的正确选择。
三、德媒力推中国车企赴欧设厂:算盘精明,但合作需双向
【德国之声】1月8日,德媒表示,中国在新能源领域的创新和投入,可谓硕果累累。因此,欧洲明智的选择绝不是抛开中国,而是要让中国车企在欧洲设厂。
【荣茂观察】
这一策略确实有其精明之处。中国车企赴欧设厂,无疑将为欧洲带来多重益处:增加税收收入、创造就业机会以及引入先进的绿色技术。这些好处,欧洲方面心知肚明,也算得清清楚楚。然而,在这光鲜亮丽的表象之下,德媒所提及的“中国补贴政策”和“国家安全”问题,不过是其迫使中国做出让步的筹码和借口。
事实上,对于中国而言,车企赴欧设厂并非一桩稳赚不赔的买卖。首先,欧洲高昂的生产成本和不同的市场环境,意味着中国企业需要重构供应链,承担巨大的投资风险和成本压力。其次,中国车企在欧洲设厂,其收益主要将转化为资本回报,对于推动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发展、带动国内就业和经济增长的直接效应将大打折扣。换句话说,中国车企赴欧设厂,很可能是在为欧洲的绿色转型和经济发展“做嫁衣”。
因此,面对欧洲的单方面要求和施压,中国应持谨慎和慎重的态度。合作,从来都是双向的、互惠的。欧洲若真心希望与中国在新能源领域展开深度合作,就应该拿出诚意和实际行动来。比如,欧洲可以鼓励空客等大型企业在中国投资建立总装线,或者推动欧洲的发动机企业来中国投资建厂。这样的合作,才是基于平等、互惠和共赢的原则,才能走得更远、更稳。
总之,单方面要求中国车企赴欧设厂,而忽视中国的合理关切和利益诉求,这不符合国际合作的精神。欧洲应该明白,合作之道在于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只有真正秉持这一原则,中欧之间的新能源合作才能结出更加丰硕的果实。
-----------------------
觉得不错请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