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对美28家企业实施出口管控:反制措施彰显决心与实力
【36氪】1月2日,据商务部官网,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口管制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两用物项出口管制条例》等法律法规有关规定,为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履行防扩散等国际义务,决定将通用动力公司等28家美国实体列入出口管制管控名单(见附件),并采取以下措施:一、禁止向上述28家美国实体出口两用物项;正在开展的相关出口活动应当立即停止。二、特殊情况下确需出口的,出口经营者应当向商务部提出申请。本公告自公布之日起正式实施。
【荣茂观察】
这一举措被美媒视为中国在与美国政府持续进行的贸易战和科技战中的最新反击,特别是针对美国对台军售以及此前对数百家中国企业实施制裁措施所作出的“报复”行动。大量美媒报道此事,言辞激烈。
然而,将中国的合理反制措施简单视为“报复”,明显忽略了事件背后的深层逻辑。事实上,是美国首先挑起了事端,不断加大对中国的遏制力度,企图在科技、经济等多个领域打压中国的发展。美国的这种单边主义行径,不仅违反了国际贸易规则,也损害了中美两国的互信和合作基础。
中国的反制措施,是维护自身利益、捍卫国际规则的正当行动。通过限制对部分美国企业的出口,中国旨在给美国的军工供应链及半导体公司等关键领域制造更大的采购难度,提高其制造成本。这一举措不仅展示了中国在高科技制造领域的实力和影响力,也向美国传递了一个明确信号:任何损害中国利益的行为,都将遭到相应的反制。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似乎一直存在着一种错觉,即认为只有美国能制裁他国,而他国则无力反制。这种高傲自大的心态,导致美国在处理国际关系时常常无视他国利益,肆意践踏国际规则。然而,事实再次证明,面对美国的科技遏制和霸权行径,中国不仅敢于应战,更有能力进行有力的反制。
未来,美国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其对中国的遏制力度越大,中国的反制措施也将越加精准和有力。美国不要高估自己手中的筹码,也不要低估中国的决心和实力。中国无意与美国加剧对抗或挑起新的贸易冲突,但对于美国的恶劣行为,中国绝不会坐视不管。此外,那些甘愿充当美国打手、危害中国利益的美国相关企业,也终将会自食其果。
总之,中国的反制措施不仅是对美国不当行为的正当回应,也是维护国家利益和尊严的必要之举。在未来的中美博弈中,中国将继续坚定维护自身权益,同时秉持开放合作的态度,愿与世界各国共同维护国际秩序和公平正义。
二、乌克兰的“断气”策略:一场精心策划的地缘政治博弈
【台海网】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1月1日发表声明说,因过境协议到期,自莫斯科时间1月1日早8时起终止过境乌克兰向欧洲输送天然气。同日,乌克兰能源部表示,基辅时间1月1日早7时,乌克兰停止了俄罗斯天然气过境输送服务。
【荣茂观察】
乍一看,乌克兰切断俄罗斯天然气过境欧洲的做法,不仅损失了一大笔过境费,还会激怒欧盟,似乎得不偿失。然而,深入分析后可以发现,乌克兰的这一决定背后有着更深层次的战略考量:它并非为了直接打击俄罗斯,而是为了争取美国的支持,确保战争能够持续下去。
实际上就是为了巴结特朗普。对于乌克兰而言,最核心的目标只有一个:赢得美国的支持。如何做到这一点?答案是投其所好,尤其是迎合即将上台的特朗普政府。特朗普一直强调欧洲对美国的贸易逆差问题,并要求欧洲加大对美国能源的采购。此前,他曾明确表示,如果欧洲不增加对美国能源的进口,将对其加征关税。在这种背景下,乌克兰主动切断俄罗斯天然气供应,无疑是给欧洲来了一个“釜底抽薪”,迫使欧洲不得不转向美国购买更多的石油和天然气。
乌克兰的这一举动,是在为特朗普创造一个有利的局面。通过造成欧洲的能源短缺,乌克兰间接帮助美国实现了其能源出口的战略目标。欧洲无论是迫于关税压力,还是为了填补能源缺口,都不得不加大从美国的能源采购量。这样一来,特朗普不仅可以实现其能源出口的目标,还能借此机会加强与欧洲的关系,巩固其在全球能源市场中的地位。
特朗普更关注的是如何放松对美国石油产业的管制,加快页岩油的开采,以推动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能源出口国。因此,特朗普的目光不仅限于欧洲,还包括中国。他希望通过各种手段,促使中国也增加对美国能源的采购。而美国能否说服中国增加能源采购,则取决于特朗普手中还有什么其他筹码可以与中国进行交换。
总之,乌克兰的这一举动不只是简单的经济决策,更是其在地缘政治棋局中的一次精心布局。通过切断俄罗斯天然气过境,乌克兰试图找到一条有利于自己的出路。然而,乌克兰的这一策略也并非没有风险。虽然它成功吸引了美国的关注,但也激怒了欧盟,可能导致乌克兰在未来面临更大的外交压力。此外,俄罗斯也不会轻易放过乌克兰的这次挑衅,可能会采取更加严厉的反制措施。因此,乌克兰的“断气”策略最终结果如何,还有待观察。
三、房地产寒冬未退,2024年数据透露市场真相
【综合新闻】随着2024年房地产市场的各项数据陆续出炉,一幅复杂而严峻的市场画卷展现在我们面前。数据揭示了行业当前的困境,预示着未来的趋势和挑战。
【荣茂观察】
2024年,TOP100房企的销售总额达到了43547亿元,同比下降了30.6%。这一数据显示了市场整体需求的疲软。然而,在12月单月,TOP100房企的销售额环比增长了28.86%,这或许表明在年底政策推动和市场调整下,出现了一定的回暖迹象。
值得注意的是,销售总额超千亿的房企数量减少至11家,百亿房企减少了30家至86家。这一变化反映出市场集中度在提升,同时中小房企的生存空间被进一步压缩。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规模优势显得尤为重要。
在区域布局上,百亿企业持续重仓一二线城市,这些城市的业绩贡献占比高达86.5%。一线城市销售额比上年增加4.5%,占比33.1%,市场需求支撑强劲;二线城市销售额占比虽下降3.6%,但仍保持在53.4%。相比之下,三四线城市的业绩贡献率仅为13.5%。这进一步证明了房地产市场正加速向头部城市集中。
此外,百城二手住宅平均价格每平米14203元,同比下跌7.26%,环比下跌0.53%。50城住宅平均月租金也呈现下跌趋势,同比下跌3.25%,环比下跌0.55%。这些数据表明,无论是买卖市场还是租赁市场,都面临着不小的压力。
在土地市场方面,22城土拍溢价成交占比24%,比去年减少13%。深圳、杭州、上海等城市溢价成交宗数占比均超5成,显示出这些城市的土地市场相对活跃。然而,拿地企业中,国企占主导,城投其次,民企最后。这一格局反映出民企在资金压力和市场竞争中的困境。
根据已公布的百强销售额推测,2024年全国新房销售额约为80842亿,已跌回2015年水平。对比2021年最高点的18.1万亿,跌幅达到了56%。而2025年的房地产数据预计更加不容乐观,销售额可能降低至6万亿-7万亿,土拍和成交将继续向头部城市集中。
面对这些数据,我们必须正视房地产市场的严峻形势。未来,房企需要更加注重风险防控和战略调整,以应对市场的变化和挑战。同时,政策层面也应继续优化调控措施,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
-----------------------
觉得不错请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