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俄大使“双重遏制”论调背后分析
【网易】12月27日,俄罗斯驻华大使伊戈尔·莫尔古洛夫表示,在国际舞台上,针对西方试图对俄罗斯和中国实施“双重遏制”,因此我们两国将不得不继续采取“双重对抗”的方式应对。很显然,在俄大使看来,西方正在遏制中俄,因此中俄将不得不以“对抗”进行反制。
【荣茂观察】
俄方大使近期提出的“双重遏制”论调,在国际舞台上掀起了不小的波澜。其核心观点直指西方对中俄在军事和经贸领域的全面遏制,并暗示中俄需携手回应这一挑战。然而,深入剖析这一论调,我们会发现其背后的复杂性和多面性,尤其是从中方的视角来看。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西方”并非一个单一、同质的实体。美国与欧洲国家,尽管在诸多国际事务上保持一致,但在对华政策上却存在显著差异。中美之间的博弈确实激烈且持续,这已是不争的事实。然而,中欧关系却远未达到“遏制”的境地。欧洲多国在经贸、科技、文化等领域与中国保持着密切的合作与交流,这种合作不仅符合双方的利益,也是全球稳定与繁荣的重要基石。
俄大使所提的“双重遏制”论调,或许从俄罗斯的角度看来,是面对西方压力的一种自然反应。但对于中国而言,我们并不认同这种将中美博弈简单等同于冷战式阵营对抗的提法。我们始终坚信,合作才是中美关系的主旋律,尽管反制措施必不可少,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与美国陷入全面的对抗。
更值得一提的是,我们与欧洲的关系更是建立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之上。我们不会因俄大使的论调而改变对中欧关系的看法,也不会因美国的遏制而放弃与欧洲的合作。相反,我们将继续秉持开放、包容、合作的态度,与欧洲各国共同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完善和发展。
当然,我们也不应忽视俄大使论调背后的深层含义。它反映了当前国际格局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以及中俄在面对西方压力时的共同立场和利益诉求。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盲目跟随俄方的论调,而是要在坚持自身立场和利益的基础上,寻求与各方的合作与共赢。
综上所述,俄大使的“双重遏制”论调虽然引人关注,但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独立的判断。在面对西方的挑战和压力时,我们将继续坚持自己的道路和选择,通过反制让美国明白遏制中国根本行不通,同时积极寻求与欧洲等各国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二、泽连斯基的困境
【环球时报】12月26日,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举行一年一度面向外国记者和俄罗斯记者的新闻发布会,主题是俄罗斯外交政策、国际关系和国际议程的热点问题。拉夫罗夫就俄乌冲突,特朗普上台后的俄美关系以及国际热点等问题明确表态。对于国际社会近来纷纷猜测俄乌冲突是否可能明年结束,拉夫罗夫表示:“停火是死路一条,俄方需要达成最终的法律协议,以确保俄罗斯联邦的安全和所有邻国的合法安全利益,同时应当以国际法的方式加以规定,以保证这些协议不被违反。”
【荣茂观察】
俄乌冲突持续至今,局势愈发错综复杂,各方都深陷其中。俄罗斯明确表示不会停火,这一决定彻底击碎了乌克兰的最后幻想。
想当初,德国前总理默克尔指出签订明斯克协议实则是为乌克兰争取了提升军事能力的时间。普京也坦言,当初未能痛下决心,致使战局朝着不利方向发展。这就好比下棋,一步错步步错,俄罗斯在这盘地缘政治的棋局上,前期因诸多小心思,没有下出那关键的“必杀”之棋,从而陷入了如今的苦战。
俄罗斯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西方国家把乌克兰打造成“战争代理人”,让俄罗斯深陷战争泥潭,如今好不容易占据上风,怎能轻易松口答应停火?
泽连斯基本想借停火之机,让疲惫不堪的乌军得以休养,重新调整兵力布局,然而,普京这次可不会再上当了。乌克兰如今的处境可谓是“屋漏偏逢连夜雨”,乌军前线溃败之势难以阻挡,逃兵与投降现象频现。为了掩盖这一必败的局面,乌克兰甚至都不被允许报道真实的战场情况。而美西方的援助,在庞大的战场消耗面前,不过是杯水车薪,根本无法支撑乌军继续与俄军抗衡。
泽连斯基在绝望的深渊中,试图通过极端袭击的方式来给俄罗斯造成震慑,引发恐慌,进而逼迫俄罗斯妥协。当地时间12月26日,俄罗斯国防部发布消息称挫败了系列由乌克兰情报部门策划的针对俄军高层军官的暗杀企图,还逮捕了4名嫌疑人。这无疑宣告了乌克兰情报部门的刺杀行动又一次以失败告终。乌克兰就像一个输红了眼的赌徒,在牌桌上已经没有什么像样的牌可打,只能一次次铤而走险,采取这些极端手段,可结果却总是事与愿违。
再看美国这边,特朗普一旦停止对乌克兰的军事援助,乌克兰收到的援助将锐减70%。这对乌克兰来说,无疑是釜底抽薪。特朗普的这一潜在举动,就像是悬在乌克兰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让泽连斯基整日提心吊胆。乌克兰如今在美西方的援助问题上,可谓是仰人鼻息,援助一旦大幅减少,就如同失去了救命稻草,只能在战争的泥沼中越陷越深。
目前看,泽连斯基不愿轻易屈服,可残酷的现实是,他手中已经没有多少谈判和博弈的筹码。而俄罗斯,在经历了前期的种种波折后,如今目标明确,不会再被任何缓兵之计所迷惑,势必会朝着自己既定的目标坚定前行,直至这场冲突迎来一个真正的结局,这一点,从近期不断向东看也看得出来。
综上所述,泽连斯基面临的困境愈发严峻,乌克兰在国际舞台上的筹码越来越少,而俄罗斯则目标明确,决心坚定。在这场冲突中,乌克兰的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
三、国防部:菲方卖惨博同情是不会得逞的
【网易】12月26日,国防部例行记者会,记者:据报道,菲防长近日称,中方如希望缓解地区紧张和不稳定局势,应撤出菲“专属经济区的非法存在”。菲海警发言人称,中方巨大的海警船攻击菲方弱小的海警船,这些恐吓行为和散布的错误信息旨在阻止菲渔民活动。请问对此有何评论?发言人张晓刚:中国对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中菲海上争议不是谁大谁小的问题,而是孰是孰非的问题。菲方一再组织海警船和渔船侵犯中方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危害南海和平稳定,妄图扮可怜相卖惨博同情,混淆国际视听,这是一定不会得逞的。中方奉劝菲方立即改弦更张,回到同中方通过谈判协商解决问题的正确轨道上来。
【荣茂观察】
菲律宾在南海的挑衅行为愈发频繁且大胆。从近几个月的多起事件中不难看出,菲律宾在海上争端中的角色并非偶然。其海警船频繁出现在中国岛礁周边,每当与中国的船只发生摩擦,菲律宾总会通过媒体大肆宣扬自己如何“受害”,甚至勾结美英等西方国家的记者,炮制“弱国受大国欺压”的话题。菲律宾的这些行径,已不仅仅是局部冲突的问题,更是在全球范围内刻意塑造一种“受害者”的舆论形象,企图将自己从最初的挑衅者转变为受害方,从而引发国际关注,谋求外部支持。
然而,菲律宾的行为与事实严重不符。实际上,菲律宾政府心里清楚,它自己才是挑起争端的罪魁祸首。自2016年以来,菲律宾在南海问题上的态度一直强硬,即便国际法院裁定支持中国的南海主权后,菲律宾仍对中国采取挑衅性行动。更值得注意的是,菲律宾还主动邀请美国在其境内部署中程导弹,这无疑加剧了本已紧张的局势。菲律宾防长坚称这一行为属于“内部事务”,试图排除中国和其他南海国家的干预。然而,这种做法不仅违背了地区和平的基本原则,更是埋下了新的冲突隐患。
中国对菲律宾一系列挑衅行为的回应,既严正又富有深意。外交部用“言而无信,背信弃义”这八个字,简短而犀利地揭示了菲律宾行为的虚伪性和背信弃义的本质。这一回应不仅是在指责菲律宾的挑衅行为,更是在表明:菲律宾的行为不符合国际秩序的基本规范,其一再背弃承诺、破坏协定的行为,已经损害了南海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中国在此类问题上绝不会妥协,而菲律宾如果继续如此行事,最终必将付出沉重代价。这既是对菲律宾行为的严厉警告,也是中国对南海主权立场的坚定捍卫。
菲律宾高估了自己挑衅行为的收益,同时低估了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的底线。尽管菲律宾在国际舆论中不断塑造自己“受害者”的形象,试图通过西方媒体的支持获取更多国际同情,但这种做法并未改变事实的本质。菲律宾非但没有从过去的历史教训中汲取教训,反而在推波助澜中愈发激进,而国际社会也逐渐看清了菲律宾这种“双重标准”的伎俩。事实上,菲律宾在利用国际舆论同情的同时,往往忽略了自己在地区局势中扮演的破坏者角色。
菲律宾的行为,归根结底反映了其双重标准与不负责任的外交作风。每当与中国发生摩擦时,菲律宾就急于转换角色,声称自己是“弱国受害者”,试图通过国际媒体的报道激起外界的同情。然而,这种“伪受害者”的策略并非全世界都会买账。中国在捍卫南海主权时的立场是明确的,对于任何外来挑衅都不会轻易妥协。无论菲律宾如何歪曲事实,南海的主权问题始终是中国的底线。
那么,菲律宾为何要不断挑衅呢?一方面,菲律宾与美国的关系日益紧密,美国通过军事合作不断加强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美国通过与菲律宾的军事协作,尤其是在部署中程导弹等军事设施方面,加大了对中国的战略施压。另一方面,菲律宾在经济与军事上面临的压力使其政府对美国的依赖逐渐加深。在这种背景下,菲律宾的挑衅行为实际上是希望借此赢得美国的支持与保护,从而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
南海争端的历史背景与本质,早已超越了菲律宾与中国之间的直接争议。南海不仅是一个重要的航运通道,也是全球最丰富的渔场之一,更蕴藏着大量的能源资源。因此,各方对于南海的控制欲望一直未减。对于中国而言,南海不仅是其领土的一部分,更关系到国家的战略安全。中国在该地区的行为并非单纯的军事行动,而是对领土主权的捍卫,旨在维护国家安全和地区稳定。
总的来说,菲律宾在南海问题中的挑衅行为已经超越了一个国家的行为范畴,而是涉及到整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尽管菲律宾一直试图将自己塑造成“受害者”,但事实远非如此。中国的回应简短有力,既反映了中国坚定捍卫南海主权的立场,也警告菲律宾不要继续挑战地区秩序。未来,如果菲律宾继续偏离正确的外交路线,必将付出更大代价。希望菲律宾能早日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理性对待与中国的争端,推动南海地区的和平与合作。
-----------------------
觉得不错请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