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高等教育最本质的要求。学校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不断探索科技教育人才三位一体,推动本科教学内涵建设,着力提升适配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人才培养质量。
一、夯实基础,落实双万计划
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学校以一流专业建设为契机,以一流专业建设标准为依据,不断加大专业建设投入,大力推进专业认证,积极构建高水平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能力和质量。学校现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9个,市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7个。
学校印发《天津中医药大学“十四五”专业建设规划》等子规划文件
一流课程建设。强化课程建设统筹规划。以“分类建设、扶优扶特、高阶创新”为原则,制定国家、市、校三级五类一流课程建设规划,实现中医药类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全覆盖。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3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67门。
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现代中药制药过程虚拟仿真实验项目》
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基于“阳虚寒积证"的辨治及含附子方剂的安全使用和中毒诊治》
课程思政建设。获批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2门、名师2名及团队2支。市级课程思政示范课16门,名师9名及团队9支。市级课程思政优秀教材4部,优秀教学案例2个。市级“故事思政”微课大赛一等奖1个,二等奖2个。市级“红色影视资源”融入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2个。
“方剂学”入选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中医名家学术思想传承与实践”入选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二、启智固本,强化基地建设
学校获批全国首个中药学拔尖学生培养2.0基地,坚持“五育并举”;坚持大师引领;坚持高标准选才育才、强化动态进出;建立拔尖学生科研训练体系;加强统筹管理和保障支持,采用面向全国招生和校内选拔相结合,“4+4”本博贯通培养。
三、凝练创新,建设精品教材
学校形成“101计划教材,战略性新兴领域教材、国际教材、行业规划教材、创新教材、校本特色等材六级教材编写体系。学校牵头中药学“101计划”教材建设;获批战略性新兴领域“十四五”高等教育教材体系建设团队,组织未来产业(生物医药)领域10种专业核心教材建设。首批推出特色教材共15册。张伯礼院士主编的《中医内科学(新世纪第四版)》获首届全国教材建设优秀教材(高等教育类)特等奖。
首届全国教材建设优秀教材(高等教育类)特等奖
四、深化改革,培育高质成果
全面加强教学成果奖建设。近三届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近五年,省部级以上教学改革项目86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15项。
2023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2023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奖章
全面推进基层教学组织标准化建设。获批国家级虚拟教研室5个,市级虚拟教研室1个,获评市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1个。中药制药现代产业学院入选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首批国家现代产业学院;老年康养现代产业学院、智慧中医产业学院入选天津市级现代产业学院。
中药制药现代产业学院入选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首批国家现代产业学院
我校与现代中医药海河实验室、与天津医药集团举行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
参加首届现代中药产业链新质生产力大会
五、引育并举,建设金师队伍
五年来,获得包括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三等奖。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三等奖在内的省部级以上教学类竞赛59项,成效凸显。
今后,学校将继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团结带领广大教职工潜心教书育人,在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中医药大学新征程上凝心聚力、担当作为、笃力奋进。
天津中医药大学新闻中心
来源 | 教务处
编辑 | 曹梦瑾
校对 | 曹 亭
审核 | 李 瑞
投稿邮箱 | tjutcmxuanchua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