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党代会 · 教育强国巡礼】着力打造中医药文化育人载体,提升文化育人实效⑤

文摘   2025-01-15 17:25   天津  



编者按


喜迎党代会,展望新征程。中国共产党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三次党员代表大会将于2025年1月20日召开。第二次党代会提出建设特色鲜明、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教学研究型中医药大学以来,校党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二十大和历次全会精神,发扬“守正创新,追求卓越;勇于担当,善作善成;求真务实,甘于奉献;团结协作,雷厉风行”的天中精神,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团结带领全校师生员工不断取得新突破、新成就。在全校上下喜迎第三次党代会之际,特推出“喜迎党代会·教育强国巡礼”专栏,全面展示第二次党代会以来,在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全体师生投身教育强国建设新实践,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标志性成果,激励全校上下以更加奋进的姿态、更加昂扬的斗志,为谱写新时代教育强国新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源远方能流长,根深才能叶茂。多年来,校党委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不断凝练天中人独特的精神特质,持续打造文化传播新阵地,凸显中医药文化的主体性和生命力,集中彰显中医药文化新自信,充分发挥以文化人、文化育人的功能作用,主动肩负起新时代重要文化使命,将源远流长的中医药文化在新时代的天中校园发扬光大,再谱新篇。

一、凝练天中精神,

挖掘中医药文化元素


凝练天中医人的独特精神特质。2023年9月,校党委在全校上下开展了“天中精神”大讨论,广泛征求意见。经校党委研究决定,将“守正创新,追求卓越;勇于担当,善作善成;求真务实,甘于奉献;团结协作,雷厉风行”32字作为“天中精神”表述,于2023年12月正式发布,为加快推动“双一流”建设和中医药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凝聚了独特的思想共识和精神力量。

建成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药与健康文化长廊”,在文化与健康传播学院一楼侧厅展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的重要论述及25位院士、国医大师的书法作品;中医诗词、中医成语,“人民英雄”张伯礼院士中医、养生、抗疫等诗词以及叶嘉莹先生挥笔写下的“读张院士赴武汉抗疫感人事迹而作”诗词。该长廊既呈现出语言中的中医药文化内涵,又显示出中医养生智慧,已有5000多名大中小学生和社会各界人士前来参观。

中医药与健康文化长廊揭幕



二、依托平台优势,

打造文化传播新阵地


学校依托天津市中医药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平台,持续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医药文化,不断研究探索中医药文化与大众健康科普活动高效结合的传播机制。该中心组建多个团队,先后出版两套“中医药文化传播从书”,荣获第十七届天津市社科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中华中医药学会年度最佳科普作品奖等近10个国家级、省部级奖项,多次填补我校人文社科成果获奖空白。其中,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社科优秀成果奖系国家级社科优秀成果最高奖励,我校是全国医学院校中唯一获得科普作品单项奖单位,唯一获奖的中医药类获奖作品。

《中医名家谈节气养生与文化》与《中医名家谈节气防病与文化》丛书入选中华中医药学会“2022年度中医药科普人员与科普作品”



三、举办“人文大讲堂” “中医名家讲坛”,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五年来,邀请全国知名文化界和中医界名家学者80多人次讲座,社会反响良好,有力地提升了全校师生的人文素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医药文化。2022年学校举办“中华传统文化与美育研究”高端学术论坛,2023年和2024年连续两年主办“中华文化传承与传播系列论坛”共16场次,邀请多位专家学者就传统文化、中医文化、健康文化、艺术文化等开展专题学术研讨交流和线上线下报告,4000多人参加学习交流,丰富了全校师生文化生活。

中华文化传承与传播系列论坛



四、开展中医药文化宣讲,

弘扬传播


天津市中医药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先后举办十余场以传播中医药文化为主题的特色科普活动,吸纳了本科生和研究生广泛参与,“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宣讲、开展中医药文化周末营和夏令营等,受到广大市民和中小学师生的广泛赞誉,被天津日报、津云、中国中医药报等多家媒体宣传报道。因科普成果显著,产生广泛影响,2023年获批“天津市优秀科普基地”。

中医药文化体验营

学校中药植物园整合利用优势资源,以保存的400余种中药植物为载体,以中医药科普为核心,以功能性基地为依托,持续开展系列创新性科普服务,进校园、入社区、服务乡村,年均受众达1万人次以上,构建了中医药文化传播实践网络,获评农工党中央社会服务基地、天津市科普基地,天津市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天津市高校红色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天津市少先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023年获评“青少年喜爱的天津市科普基地”。

学校积极开展援疆支教工作,先后选派3批共计151名师生,赴新疆和田地区策勒县、于田县完成三个半月的支教任务。支教团师生发挥专业优势,组织开展“中医药文化进校园”主题宣传活动百余场次,带领当地小学和幼儿园师生沉漫式体验中医药文化的魅力,用中医药文化浸润童心,唱响民族团结进步的天中乐章。与策勒县、于田县教育局签订大中小思政一体化共建协议,推进支教成果不断深化,搭建起扎根西部传播中医药文化的有效平台,以实际行动践行“文化润疆”。我校支教工作得到光明日报、学习强国、石榴云、中国中医药报等媒体广泛报道,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我校援疆支教团成员在新疆和田地区于田县传授中医药文化知识

校领导慰问援疆支教团




五、加强中医药文化研究阐释,

构筑中医文化研究高地


学校构筑古籍数字化和中医经典研究平台,设立医史文献研究中心,启动《医藏》点校项目。项目云集全国中医古籍整理专家,计划利用10年时间,完成《医藏》主体部分,将13部、累计50类的中医古籍文献进行系统整理、点校、出版。希冀《医藏》编纂项目,赓续中华文脉,“典”亮中医,深入阐释中华文化发展的悠久历史、辉煌成就、宝贵经验,进一步完善古籍整理研究标准和规范,加强人才梯队建设,为促进中医药事业传承与创新发展提供有力学术支撑。

高秀梅校长为受聘于我校郭霭春医史文献研究所客座研究员颁发聘书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准确把握“两个结合”深刻内涵,推动文化“两创”落地见效,学校党委组织文化与健康传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组建“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课题组,持续开展“两个结合”研究,先后在《中国中医药报》发表3篇理论文章,为中医药文化的传播与推广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受到学术界广泛关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重点实验室”成功入选天津市学校思政课教学改革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以“两个结合”为主题申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结合的课程整合融入专业课程体系的创新与实践”荣获天津市教学成果二等奖。2024年,举办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经验交流暨第十届教学协作会,坚持“两个结合”,突出中医药特色,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新华社、央广网、中国网和中国中医药报等媒体进行了专题报道。

《中国中医药报》刊发理论文章




鉴往所以知来,守正故能创新。今后,校党委将全面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入挖掘阐释中医药文化经典元素,持续创作中医药文化作品,不断拓宽中医药文化传播新途径,积极打造中医药文化新名片,全力推动中医药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加快推动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发挥独特的文化优势和精神力量。





天津中医药大学新闻中心


源 | 文化与健康传播学院、党委宣传部

编辑 | 张  楠

校对 | 曹  亭

审核 | 李  瑞

投稿邮箱 | tjutcmxuanchuan@126.com



天津中医药大学
天津中医药大学官方微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