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党代会 · 教育强国巡礼】持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助力中医药高质量发展①

文摘   2025-01-11 18:36   天津  



编者按


喜迎党代会,展望新征程。中国共产党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三次党员代表大会将于2025年1月20日召开。第二次党代会提出建设特色鲜明、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教学研究型中医药大学以来,校党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二十大和历次全会精神,发扬“守正创新,追求卓越;勇于担当,善作善成;求真务实,甘于奉献;团结协作,雷厉风行”的天中精神,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团结带领全校师生员工不断取得新突破、新成就。在全校上下喜迎第三次党代会之际,特推出“喜迎党代会·教育强国巡礼”专栏,全面展示第二次党代会以来,在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全体师生投身教育强国建设新实践,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标志性成果,激励全校上下以更加奋进的姿态、更加昂扬的斗志,为谱写新时代教育强国新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持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助力中医药高质量发展


科技创新是驱动事业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学科建设、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和坚强基石。面向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要求,面向学校事业发展的需求,学校深入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科技创新带动创新平台建设,以科技创新解读中医药原理,以科技创新研发创新药物,以科技创新服务临床诊疗和产业发展需要,以科技创新服务高层次人才培养,高质量推动科教人一体化,促进学校高质量发展。

1

搭建一批高水平科研平台,营造高质量科研创新生态环境。

新增4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9个省部级平台、10个司局级平台、14个校级平台,形成“国家级-省部级-局级-校级”立体化平台布局,有力支撑了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



2

系统组织项目实施,支撑我校有组织科研建设。

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共获批1999项,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5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8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项项目1项,中药新质生产力培育科技创新工程总经费1.8亿元。两次入选《中国科技成果转化年度报告》并在高校院所以转让方式转化科技成果合同金额和到账金额前100名排行榜中名列前茅(2021,第5名;2023,第11名)。



3

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取得佳绩。

获批国家特支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科技部“HJ”计划创新项目1人、天津市杰青项目2项、第一批天津市青年科技人才4人,首次获批天津市顶尖科学家工作室。



4

荣获国家级-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科技创新能力再提升。

获得国家及省部级等各类科学技术奖共计80项,其中,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3项,天津市科技进步特等奖/一等奖4项,其他省部级一等奖15项。



5

突出高质量成果取得新成绩。

转化新药大健康产品共计8项,合同金额3.264亿元,到账金额1.6597亿元,专利转化共计33项。药理学与毒理学、临床医学保持在ESI全球排名前1%,化学(2024年9月)首次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生物学&生物化学有望入围(76.82%)。截止2024年11月底,学校发表SCI收录论文3400篇,ESI高被引论文49篇,中科院一区论文近300篇,总体论文累计被引频次达10万次。



6

讲好中医药科学故事,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

学校举办大型学术交流会议10余项,承办2023-2024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中药学、2024中医学分会场,连续举办三届“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大会”、十一届“中药材基地共建交流共享大会”、三届“团泊湖中医药现代化论坛”、十一届“国家级高级研修班-中药质量评价与智能制造关键技术”等高水平学术会议,促进学科建设和学术交流,助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下一步,学校将在强化科研诚信生态建设,弘扬科学家精神,提高科研创新能力,推动有组织科研方面下功夫、勇争先、善作为,改革和优化科研组织的体制机制,重点聚焦“创新药物研发”、“解读中医药学原理”、“培育新质生产力”三个关键问题,建设好创新平台、组织好人才队伍、推动好科研创新、服务好教育教学、培养好人才团队,高质量服务学校“双一流”建设,为科技强国和健康中国建设贡献中医药力量。

天津中医药大学新闻中心


源 | 科研处

编辑 | 王可欣

校对 | 曹  亭

审核 | 李  瑞

投稿邮箱 | tjutcmxuanchuan@126.com



天津中医药大学
天津中医药大学官方微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