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 HPV感染后微环境在子宫颈癌发生发展中的研究进展

学术   健康   2024-11-08 17:33   北京  

选自中华妇产科杂志2024年10月第59卷第10期
者:林文煜 王钥 孙蓬明

福建省妇幼保健院妇科肿瘤实验室,福州 350001

通信作者:孙蓬明, Emailsunfemy@hotmail.com


引用本文:林文煜,王钥,孙蓬明. HPV感染后微环境在子宫颈癌发生发展中的研究进展[J]. 中华妇产科杂志,2024,59(10):812-816.DOI:10.3760/cma.j.cn112141-20240705-00378


摘 要

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是一种常见的性传播病毒,尽管绝大多数HPV感染通常是一过性的,可被自然清除,但仍有10%~15%的患者持续感染并进展为相关病变。HPV感染后的角质形成细胞协同子宫颈-阴道局部微环境构建支持性感染后微环境(PIM),这是HPV持续感染和子宫颈病变恶性进展的关键因素。PIM由免疫细胞、宿主基质以及其衍生成分(包括趋化因子、细胞因子和代谢物等)构成。PIM从免疫抑制微环境、炎症和氧化应激、细胞外基质重塑、血管生成和代谢重编程5个方面促进HPV持续感染和子宫颈癌的发生发展。本文对PIM的成分、作用和潜在治疗靶点进行全面综述,以期对子宫颈癌防控提出新的思路。 


在我国,人乳头状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的总体流行率为21.66% [ 1 ] ,面临着严峻的子宫颈癌疾病负担。HPV属于非包膜DNA病毒,其基因组是一段长约8 000个碱基对、全封闭的双链环状DNA分子。HPV感染后的角质形成细胞与子宫颈-阴道局部微环境协同作用,构建支持性感染后微环境(post-infection microenvironment,PIM)。PIM是维持HPV持续感染和子宫颈病变恶性进展的关键因素,深入了解PIM的成分、作用和潜在治疗靶点,有助于优化子宫颈癌的防控策略。


一、PIM的形成及成分

PIM的形成始于HPV病毒颗粒进入子宫颈复层鳞状上皮基底层的角质形成细胞,这一过程可由机械损伤、炎症、高温及辐射损伤引起 [ 2 ] 。HPV感染后的角质形成细胞与免疫细胞、宿主基质及其衍生成分(包括趋化因子、细胞因子和代谢物等)之间的相互协调作用促进PIM的形成。


(一)角质形成细胞

角质形成细胞具有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TLR)和维甲酸诱导型基因Ⅰ受体(retinoic acid-inducible gene Ⅰ,RIG-Ⅰ)等多种病原体识别受体,作为先天性免疫细胞发挥抗病毒作用 [ 3 ] 。然而,HPV干扰角质形成细胞中的多种信号通路,逃避上皮细胞的免疫监视。HPV进入角质形成细胞的细胞核后,表达HPV早期癌蛋白E1和E2维持病毒基因组的低水平扩增,表达E5、E6和E7蛋白抑制角质形成细胞的先天性免疫反应 [ 4 ] 。HPV E5蛋白限制细胞表面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递呈的抗原库 [ 5 ] 。HPV E6和E7蛋白则通过诱导泛素C末端水解酶L1(ubiquitin carboxy-terminal hydrolase L1,UCHL1)限制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3(tumor necrosis factor receptor-associated factors 3,TRAF3)的激活,并抑制干扰素调节因子(interferon regulatory transcription factor,IRF)3二聚体的核转位,从而抑制干扰素表达 [ 6 ] 。HPV 18型E7蛋白抑制环磷酸鸟苷-磷酸腺苷酸合成酶(cyclic GMP-AMP synthase,cGAS)-干扰素基因刺激物(stimulator of interferon genes,STING)信号轴 [ 7 ] 。HPV 16型E7蛋白抑制γ干扰素诱导的信号传导及转录激活蛋白1(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STAT1)的磷酸化,抑制IRF-1和转运体相关抗原处理亚基1(transporter associated with antigen processing,TAP-1)的表达,降低角质形成细胞表面MHC-Ⅰ类抗原的递呈效率 [ 8 ] 。总之,这些通路通过改变角质形成细胞的特征、干扰免疫介质,促进PIM的形成。见 图1 。

(二)免疫细胞

1. 抗原递呈细胞:抗原递呈细胞(antigen-presenting cell,APC)是PIM免疫细胞中的第一效应细胞,主要包括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朗格汉斯细胞(Langerhans cell,LC)和B淋巴细胞等。当巨噬细胞进入PIM时,被富含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6和IL-8的微环境极化为M1型,并参与CD4+T淋巴细胞的浸润 [ 9 ] 。随着子宫颈病变的进展,巨噬细胞演变为具有免疫抑制功能的M2型,抑制CD8+T淋巴细胞的功能,募集调节性T淋巴细胞和髓系抑制性细胞 [ 10 ] 。HPV减少角质形成细胞中趋化因子和E-粘连蛋白的表达,这不但限制了LC向感染部位的迁移,也使LC和DC在感染表皮内的滞留能力受损,使其无法在表皮内发挥抗病毒作用 [ 11 ] 


2. 免疫活化与效应细胞:正常情况下,CD8+T淋巴细胞与APC相互作用后,可从原始T淋巴细胞转变为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识别肿瘤细胞表面MHC-Ⅰ类抗原从而消灭肿瘤细胞,但HPV感染的角质形成细胞表面MHC-Ⅰ类抗原表达减少,逃避了T淋巴细胞的识别 [ 12 ] 。CD4+调节性T淋巴细胞可浸润基质层,产生IL-10和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TGF-β)促进子宫颈癌进展 [ 13 ] 


在PIM中,调节性B淋巴细胞能够产生IL-10抑制CD8+T淋巴细胞分泌颗粒酶和穿孔素,降低CD8+T淋巴细胞的毒性 [ 14 ] 。一方面,HPV下调自然杀伤(natural killer,NK)细胞的细胞膜受体,如NKp30和NKG2D等,从而导致NK细胞的活性受损 [ 15 ] ;另一方面,HPV破坏NK细胞的种群平衡,使NK细胞转变为未成熟的上皮内固有淋巴样细胞1(intraepithelial innate lymphoid cell 1,ieILC-1) [ 16 ] 。HPV通过破坏NK细胞种群平衡和细胞膜受体,使其无法发挥抗病毒作用。


(三)宿主基质及代谢物

1. 宿主基质:成纤维细胞是细胞外基质中最丰富的细胞成分。由成纤维细胞介导的旁分泌相互作用主要归因于HPV感染的角质形成细胞对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ibroblast growth factor,FGF)的敏感性增加 [ 17 ] 。感染HPV 16型的角质形成细胞释放的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可启动FGF-2和FGF-7的表达,促进血管生成和肿瘤细胞生长 [ 18 ] 


2. 代谢物:HPV感染导致子宫颈-阴道微环境中氨基酸和核苷酸等多种代谢物发生改变,3种氨基酸(N-乙酰牛磺酸、N6-乙酰赖氨酸、C-糖基色氨酸)、1种核苷酸(鸟嘌呤)、尿酸盐、磷酸盐、脱氧肉碱、生物胺水平升高,而谷胱甘肽和脂质水平降低 [ 19 , 20 ] 。上述代谢物可作为鉴别HPV阴性与阳性的标志物。此外,HPV E2、E5、E6和E7蛋白可增加糖酵解酶的活性、抑制克雷布斯循环(Krebs cycle)和呼吸链,促进Warburg效应,快速生成三磷酸腺苷,满足肿瘤细胞增殖过程中的高能量需求 [ 21 ] 


二、PIM在子宫颈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PIM形成后,进一步从免疫抑制微环境、炎症和氧化应激、细胞外基质重塑、血管生成和代谢重编程5个方面,参与了HPV持续感染、HPV整合和子宫颈癌发生进展的多个阶段。见 图2 。

1. 免疫抑制微环境促进HPV持续感染:癌基因过度表达而产生的新抗原在细胞死亡后被释放和捕获,然后被APC递呈给T淋巴细胞,激活效应T淋巴细胞杀死癌细胞,导致更多抗原的释放。这个循环过程被定义为癌症免疫循环。然而,在高级别子宫颈病变中肿瘤相关巨噬细胞(CD 163 +CD 68 +)浸润增加,γ干扰素产生减少 [ 22 ] 。受感染的角质形成细胞中干扰素减少、黏附分子下调、病毒表位递呈受限以及趋化因子产生减少,导致APC在感染部位的运输减少,从而使病毒感染细胞不易被识别与清除。此外,效应T淋巴细胞转化为衰竭状态,导致子宫颈癌细胞免疫逃逸 [ 23 ] 


2. 炎症和氧化应激辅助促进HPV整合:免疫细胞迁移到炎症部位并释放细胞因子和活性氧损害细胞稳态。与健康人群相比,子宫颈癌患者的血清中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COX-2)、可溶性髓系细胞表达的触发受体1(soluble triggering receptor expressed on myeloid cells-1,sTREM-1)、β干扰素、IL-1β和IL-6的表达增加 [ 24 ] 。进一步研究显示,HPV E5、E6和E7蛋白通过激活蛋白1(activator protein 1,AP-1),导致COX-2的表达增加,释放大量前列腺素进而对子宫颈组织产生不利影响 [ 25 ] 。反过来,氧化应激可能延长炎症反应,造成DNA损伤和基因组不稳定性,为HPV DNA整合创造可行性。


3. 细胞外基质重塑促进子宫颈癌进展: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主要由成纤维细胞产生,由蛋白聚糖、糖蛋白和结构蛋白(如胶原蛋白、弹性蛋白、连接蛋白、层粘连蛋白和腱蛋白)组成。硬化后的ECM在肿瘤中形成支架,刺激上皮细胞从正常细胞转化为恶性肿瘤细胞。ECM硬度增加激活转录因子Yes相关蛋白(Yes-associated protein,YAP),介导癌细胞的上皮-间质转化 [ 26 ] 


4. 血管生成促进子宫颈癌转移:HPV 16型E6蛋白上调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 1α,HIF-1α)促进VEGF的表达,具有强大的促血管生成活性 [ 27 ] 。血管的基底膜被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特别是MMP-2和MMP-9的蛋白水解作用降解,暴露了血管内皮细胞上表达的VEGF-A受体 [ 28 ] ,并促进更多的血管生成。肿瘤细胞通过血管基底膜破裂形成的空间进入血液,进而发生远处转移。


5. 代谢重编程为子宫颈癌进展提供能量:HPV 18型E6和E7蛋白增强糖酵解限速酶——己糖激酶2(hexokinase2,HK2)的转录,在子宫颈癌细胞的有氧糖酵解中发挥关键作用 [ 29 ] 。E6蛋白使p53失活,直接抑制微小RNA(miR)-34a的表达。miR-34a的减少促进了Warburg效应,进而增加三磷酸腺苷的产生 [ 30 ] 


三、靶向PIM防控HPV感染与子宫颈癌

1. 平衡PIM内的局部免疫微环境:靶向PIM内免疫细胞的免疫治疗策略,可实现对HPV感染和子宫颈癌的精准防控。子宫颈癌免疫疗法主要分为4类:免疫检查点阻断疗法、过继性细胞转移疗法、治疗性疫苗和细胞因子疗法。细胞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1,PD-1)和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ytotoxic T lymphocyte-associated antigen-4,CTLA-4)是子宫颈癌中具有临床应用前景的免疫检查点靶点。一些临床试验对PD-1检查点抑制剂纳武利尤单抗(nivolumab)和派姆单抗(pembrolizumab)、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ligand 1,PD-L1)检查点抑制剂阿替利珠单抗(atezolizumab)和度伐利尤单抗(durvalumab)进行了研究,发现PD-1/PD-L1阻断剂可以诱导子宫颈患者中T淋巴细胞亚群CD 8+叉头状螺旋转录因子3(forkhead box protein 3,FoxP3)+CD25+T淋巴细胞增加,而免疫抑制性调节性T淋巴细胞减少 [ 31 ] 。HPV 16型阳性子宫颈癌患者使用HPV 16型E7蛋白靶向的工程化T淋巴细胞治疗后(NCT02858310),6例(6/12)患者的肿瘤缩小,其中4例为抗PD-1难治性肿瘤 [ 32 ] 。将趋化因子配体11(C-C motif chemokine ligand 11,CCL11)与E6、E7蛋白抗原融合作为治疗性DNA疫苗,可扩大特异性T淋巴细胞受体的多样性,并诱导活化的T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DC向肿瘤浸润,形成抗肿瘤的免疫微环境 [ 33 ] 


2. 纠正氧化还原失调:非甾体类抗炎药和COX-2抑制剂可以减少炎症介质的产生,从而抑制由HPV引起的慢性炎症。一些研究表明,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舒尼替尼可增加一氧化氮合酶的产生,并引发细胞凋亡。此外,一些天然化合物,如白藜芦醇、儿茶素、姜黄素、维生素B6、维生素C等抗氧化剂均可以促进子宫颈癌细胞的凋亡 [ 34 ] 。然而,这些抗氧化剂对子宫颈癌患者的预后影响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3. 抑制血管生成与细胞外基质重塑:子宫颈癌抗血管生成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023年版) [ 35 ] 推荐,贝伐单抗(bevacizumab)联合化疗作为复发、转移和晚期子宫颈癌患者的一线治疗药物。阿帕替尼(apatinib)特异性地抑制VEGF受体2的酪氨酸激酶活性,延缓子宫颈癌进展 [ 36 ] 。欧洲妇科肿瘤试验小组(ENGOT)开展的复发或初治晚期(Ⅳb期)子宫颈癌患者的随机双盲Ⅱ期临床研究中,患者接受卡铂+紫杉醇方案化疗联合尼达尼布200 mg口服后总生存时间延长了5个月 [ 37 ] 。但尼达尼布与更严重的贫血和中性粒细胞减少相关。抗血管生成药物为晚期子宫颈癌的治疗提供了可选择的方案,但抗血管生成药物与其他方案联合治疗的疗效、最佳联合方案以及预测联合治疗疗效的生物标志物,还需进一步探索。


4. 平衡PIM内的局部代谢微环境:咖啡酸降低谷氨酰胺酶和果酸酶1(malic enzyme 1,ME1)的表达,后者抑制丙酮酸脱氢酶激酶(pyruvate dehydrogenase kinase,PDK)的活性,从而干扰三羧酸循环;咖啡酸和二甲双胍两者联合应用可破坏子宫颈癌细胞的能量平衡,抑制其增殖并促进其凋亡 [ 38 ] 。代谢靶点可能是加速HPV清除与子宫颈癌治疗的一种辅助疗法,由于相关研究主要局限于体外和动物实验,因此,应进一步研究代谢疗法是否具有临床应用潜力。


四、结论

目前,对于子宫颈癌的预防已有诸多策略,包括预防性HPV疫苗与三阶梯子宫颈癌筛查等,但仍然存在着大量HPV感染和子宫颈癌患者,严重威胁我国女性的生殖健康,亟待开发新的干预手段。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HPV感染的角质形成细胞积极地塑造支持性的PIM,使得HPV侵入上皮细胞进而增生、恶变、扩散。通过重新平衡局部免疫和代谢微环境、纠正氧化还原状态、抑制血管生成,可能是子宫颈癌防控的新策略。然而,这些策略仍需要更多深入的临床试验来确认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利益冲突 所有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辑:姚红萍




相关阅读推荐


临床研究 | 外用红色诺卡菌细胞壁骨架治疗子宫颈高危型HPV持续感染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

综述 | HPV感染相关子宫颈疾病免疫学防治的研究进展

【综述】HPV的致瘤机制及以此预防HPV感染的研究进展


公众号推荐




以“优生优育、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保障母婴安全与健康”为宗旨,立足国际,为我国广大相关领域工作者提供一个学术交流、信息传递和了解国内外母胎医学及新生儿领域发展动态的窗口与平台。


文章推荐

喜讯!| 《母胎医学杂志(英文)》入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优选母胎医学最新进展及前沿资讯,致力于促进母胎医学医务工作者学术交流。




妇产科空间
这里是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为妇产科医生提供的服务平台。关注“妇产科空间”,获得指南巡讲信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