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信新规来了?央行声明!

创业   2024-10-29 16:45   山东  

征信不良信息保存期限5年变3年?别被“2024征信新规”忽悠了。

撰文 张浩东
出品 | 支付百科

近期,在部分社交平台上,一则关于“2024年征信新规”的消息广泛流传,引起了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

这些传播内容极具迷惑性,其中包括声称不良信息保存期限将缩短、逾期记录更新周期会减少、要设立信用修复申请平台以及引入信用咨询服务等内容。这些信息的传播,让许多用户对征信规则的变化产生了误解。

01


央行征信中心辟谣

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郑重声明,目前并没有发布此类新规定。征信中心强调,依据《征信业管理条例》第十六条规定,个人不良信息的保存期限,自不良行为或者事件终止之日起为5年;超过5年的,才予以删除。这一规定依然是当前征信管理的有效依据,并没有任何改变。

事实上,这些虚假信息的背后,是不法中介为了达到自身营销目的而进行的恶意散播。他们企图利用公众对征信信息的关注和重视,制造不实言论来诱导社会公众,从而谋取不正当利益。这种行为不仅对公众造成了严重的误导,干扰了公众对征信政策的正确理解,也可能对金融市场秩序和信用体系建设带来负面影响。

据了解,散播“2024年征信新规”虚假信息的不法中介中,信用卡是一个主要的领域。不法中介往往会联系信用卡逾期还款多次、信用受损的持卡人。由于过度消费或者经营资金周转等方面的原因,之前很多持卡人会通过信用卡这一信贷工具来满足需求,却没有足够的还款能力,导致了逾期情况的出现。

他们通过非正规渠道进行宣传,如在一些未经审核的社交媒体群组、个人网站或短信群发等方式传播服务信息,且宣传内容含有大量夸张的表述。向持卡人谎称有内部渠道,能将其逾期记录提前从征信系统中删除,只需持卡人支付一定的“服务费用”。

为了让持卡人相信,他们还会拿出伪造的文件或者虚假成功案例。客户缴纳了几千元甚至上万元的费用后,中介却消失不见。部分中介教唆客户伪造相关证明材料,如假的收入证明、住院证明等,以非正当理由向银行或征信机构申请修复征信。然而,这些不法中介根本无法改变征信记录,还违反了征信管理的相关规定。

02


个人逾期记录保留五年

正常的信用卡业务依赖于准确、公正的征信系统来评估用户风险,而不法中介的干扰使得这一评估机制受到冲击,银行等金融机构可能会因为被误导的持卡人而面临更高的不良率等问题。

去年,有网友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留言称,“目前中国人民银行出具的均为五年期限的征信报告,对个人而言影响比较大,是否可以放开部分政策。比如周期时间是否可以缩短,或者在出具征信报告中是可以选择时间周期的,并不一定是固定的五年期。

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管理局回复称,对于个人逾期偿还贷款的记录,则出于给有逾期行为的个人重建良好信用机会的考虑,《征信业管理条例》设置了“个人逾期记录自贷款偿还之日起保存5年,5年后依法删除”的规定。

实际上,从风险评估角度来看,五年的时长能够较为完整地呈现个人信用状况的变化轨迹。信用是一个长期积累和动态变化的过程,这期间涵盖了各种可能影响个人偿债能力和还款意愿的因素。

保持五年的记录,可以让金融机构等信贷提供方全面了解其在较长周期内的信用稳定性,以此更准确地评估其未来的信用风险。如果记录周期过短,可能会遗漏一些关键信息,导致对信用风险的评估不够全面和准确。

在国际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征信体系在不良记录保存期限方面都有类似的规定,一般都在数年左右。这是经过长期实践和国际间交流所形成的共识。无论是银行、消费金融公司还是其他信贷机构,都可以依据这一标准来制定各自的信贷政策和风险控制策略,避免因不同机构对不良记录处理标准不一致而导致的市场混乱和不公平竞争。


▼为提供更优质的服务,请添加最新商务微信

合作/客服微信:baike6899

支付先知,让消息更快一步
关注加⭐,享双倍快乐

支付百科
知名金融业信息平台,长期分享深度评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