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幺幺和五百万 ©
海报|叮叮笑笑生 ©
极物君语:
尽管如今的面点花样繁多,大有一种要登上满汉全席的架势,我却总会怀念起儿时吃的馒头、豆包、糖三角。
这一盯可好,大约也有热气的鼓劲儿,糖包中间渗出的糖浆好像更多了,馋得我双眼迷蒙,口水直流,只觉得连空气都弥漫着面与糖的香甜。而我就像那热锅上的蚂蚁,吃不上这一口只能急急的跳脚。
还没待我“馋猫上爪”,姥姥便笑着拍开我的手,拿出我的“御用小碟”,刚好装下一个递给我。于是我美滋滋的捧着糖包,品尝着暄乎的甜香,连手指上黏黏的糖浆都嗦干净,快活了整个下午。
长大后离家升学、外地工作,不光吃不到姥姥的手艺,就连走遍街头巷尾,也找不到熟悉的味道了。
儿时又香又软的糖包,只能在回忆中散发着热气,而我就像隔着玻璃,闭上眼就望得见,睁开眼却吃不到。
人到了一定的年纪,就开始怀念过去。
我们听着老歌、看着老电影,也怀念着过去的味道。食物的香气是我们与家乡的脐带,即使是“棱角锋利”的三角形,也藏得下最温柔动人的回忆。
今天就和极物君一起,坐上时光机,去看看中国最怀旧的“三角”美食,回味那些朴素又珍贵的童年老味道。
· 童 年 回 忆 ,从 小 吃 到 大 ·
对于不少川渝娃儿来说,三角粑配一杯豆浆,能照亮整个清晨。
在80、90年代,常能见到大爷或嬢嬢推着小推车,在学生上学路上,卖三角粑。只见老板将白白的米浆,倒入一个被分成八个三角形的正方形模具,利落的盖上锅盖,鲜香便开始等待指引。
图片 |市井散人 ©
因着碳炉火烧得红旺,不过几分钟掀开,八个焦黄金灿的三角粑便新鲜出炉。
米浆化为鼓鼓胖胖的小米糕,被冒着热气递给排队的学生和食客。当香气在空中起舞,就连路过的人也要踮起脚尖,看看究竟是何方神圣。
图片1 |蛋霸天 ©
图片2 |我是岗岗酱吖 ©
图片 |市井散人 ©
· 正 月 初 一 ,甜 上 心 头 ·
“一群鹅,飞下河,漂的漂,落的落”。
如果我不告诉你,你一定猜不到,这个谜语说的是汤圆。
在云南昭通,一种鲜为人知的三角汤圆,在滚水里浮浮沉沉,如小肥鹅般灵活,是镇雄男女老少最熟悉不过的味道。
图片1|语言资源快讯 ©
图片2|昭通文旅 ©
相传古时资源匮乏,身处山地的镇雄人,靠山吃山,更尊山敬山。在开年第一天,会制作山形的汤圆,供奉山神,寄托祝福与期待。
有着圆鼓鼓肚子,却形似小山的三角汤圆,表皮由高粱或糯米(当地俗称“九米”)在浸泡后,舂捣成手指可以碾碎的粉子面,再经晾晒后制作,滑嫩又Q弹。
包心则更为讲究,一种是用核桃仁、桔皮、酥麻磨成粉,倒入熬好的红糖浆;另一种则是用花生、冰糖、猪油、芝麻拌成“富油包心”,香甜可口透着油香。当地人会将包心填入,再用指尖轻捏成型。煮熟后捞出一咬,能一下甜到心里去。
图片1、2、3|三水通V ©
图片|小胖墩 ©
有趣的是,粉角还有一个名字,叫包袱角。
古时游子远行,父母便提前将家中细软、贴身衣物整理成一个包袱,塞好边角交给儿女。一个包袱,便是一家人的期待。
而如今的包袱角,或许是食如其名,也有了相同的默契。将“包袱”铺展开,塞入丰富馅料。不仅包入了亲人的关照,更包入了回忆里家乡的味道。
图片|苏打水的苏 ©
· 闽 南 芋 粿 ,外 酥 里 糯 ·
老味道,往往能串起旧回忆。
糖三角的甜,唤醒了童年那颗容易雀跃的心;粉角的鲜,勾起了对街头巷尾烟火气的怀念。远在家乡的三角汤圆,因代表着节庆与团圆,而承载着回家的期盼;藏在老胡同儿里的炸三角,纪念着那个拉着电线、点着灯泡、摆摊儿的年岁……
图片|Lion G. ©
老味道,也像是老熟人一样。久别重逢后,彼此找回一种熟悉的默契,似乎过往的时光就未曾改变。
当味觉一次次擦拭掉岁月的尘埃,那些在童年里朴素、动人的三角美食,将永远熠熠生辉,照亮我们的前路,也提醒我们不忘来处。
参考资料:
昭通文旅《滋味昭通——镇雄三角汤圆》
炸三角:百度百科
文字为极物原创,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