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的宿命,就是产品经理的宿命

文摘   科技   2024-10-08 08:51   上海  



临近国庆,陆陆续续和一些行业朋友聊了一些他们在忙的项目,有些还在概念孵化阶段,有些是准备启动,有些是业务已然开始在运行,讨论项目的时候思维的碰撞也是一个蛮有意思的过程。

 

期间有一个感受愈发深刻,就是越来越觉得「产品宿命论」这个东西是很难挣脱的一个魔咒和束缚,大部分产品其实早在出生的那一刻就已经决定了是生是死,只是绝大多数时候创始人自己浑然不自知而已。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

 

让我换一个命题来给你讲讲其中的缘由——产品驱动类型。

 

一款产品的生死到底依赖的是什么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先来说说我理解的产品类型。

 

在我看来,互联网产品基本可以分为这么几大类:

 

1、产品驱动型

 

所谓产品驱动型最典型的就是工具类应用,产品本身需要的运营资源和干预动作相对较少,基本靠创新的产品形态、交互体验来完成产品的自我更新和用户增长。但这也只是早期,到了后期运营的动作和配套资源依然是非常重要的增长驱动力;

 

2、运营驱动型

 

既然叫运营驱动,可以很明显看出运营在这一类产品里的重要性,典型的比如电商、旅游等行业,这一类产品要能正常运行,在早期就需要极其丰富的运营资源和推广动作,所以你可以看到电商平台里运营童鞋的话语权是非常高的,很多时候产品经理甚至是辅助运营来做事情;

 

3、技术驱动型

 

技术驱动,最典型的非Google莫属,当年拉里·佩奇在斯坦福大学读博士学位时开发了一套 PageRank 算法,把整个互联网复制到本地数据库,然后对网页上所有的链接进行分析。这个技术在当时那个年代就属于独一无二、也可以说是开创性的,所以Google出来的时候就是典型的技术驱动型产品;

 

当然,可能你也发现了,任何一类产品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就只有产品驱动或运营驱动,大多数产品其实都是在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有不同的侧重点。比如早期的新浪微博其实是产品驱动,因为新浪微博抄袭的就是推特,推特毫无疑问是属于产品创新,而它在和诸如腾讯微博、搜狐微博、网易微博等平台之间竞争的时候,则是运营驱动/资源驱动了,靠的还是早期新浪博客积累的大量KOL资源。

 

可以看出,不同的产品类型会有自己不同的侧重点,所以一概而论什么决定了产品的生与死可能有点不负责任,但若要抽象一些总结的话,可以归总为最影响产品生死的其实是「产品模型」或者叫「商业模型」。这也就回到了文章的开头,为啥我会有一种感受,产品在出生之初就已经决定了生与死,往往就是产品模型/商业模型在起作用。

 

但挂掉的产品模型其实也有很多不同的死法,比如有的是因为对目标用户理解不到位,有的是进入了一个本就是没啥机会的行业,有的是商业模式有问题,有的是行业压根还没发展起来...... 就不一一细举了。

 

现在有些产品经理给一些产品提意见,总喜欢提些交互体验、用户界面的意见,但在我看来,一个产品的交互体验能做到75分的情况下,你多几分和少几分对产品的最终结果其实是没有丝毫影响的,说白了就是交互体验是最不能决定产品生死的一个层面(但往往很多人却总拿这个说事)。

 

如果一款产品的生死依托的是产品模型,那根本还是那个搭建模型的人啊。

 

这么说来,公司/产品创始人兴许才是这个问题的唯一解,如果产品都挂了,那还要产品经理做啥~


呜呼,产品的宿命,其实就是产品经理的宿命。



推荐阅读


聊一次拼多多面试经历:如何为拼多多增加100万新用户
春节期间的一些感想
我所理解的「产品宿命论」
产品经理的商业模式




壹叔
书籍「产品之旅」作者,资深互联网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