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始终认为,高阶的产品经理是具有一定的气质的。
这种气质主要体现在他们的举止谈吐和思维方式上。
回忆过往,我所接触的高阶产品,往往都非常随和、理性、思路清晰、逻辑良好。
他们懂得倾听、善于提问,你会觉得和他们聊天就是一种享受,不仅能收获不少知识、开阔视野,更重要的是,你能很明显地感受到他们看待事物的思维方式不太一样。
那么,高阶产品与普通产品的思维方式到底有哪些不同呢?
他们又是如何培养起这些思维方式的呢?
tips:由于全文篇幅较长,所以会拆分成几篇文章来系统聊聊
系统思维:从局部到整体
高阶产品经理与初阶产品经理由于负责的工作范围不同,很自然看待产品的整体角度也不太一样。
大多数产品经理一般只负责某几个功能模块,往往缺乏负责整体产品规划和迭代的经验,所以看待产品问题的角度时,也往往从自身功能及业务角度出发,难免就局限在某几个点,并未能串点成线,缺乏一个整体的视角。
而高阶产品则往往会站在更高的维度去审视整个产品。
我在刚开始做产品经理的时候,也犯过类似的错误。
那会我只是负责的某几个功能模块的小产品,也是因为刚入门缘故,满脑都是「用户体验」、「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等体验相关的理念和词汇,看待一个产品和功能做的好不好,基本也是从用户体验的角度出发,很难从业务、商业等逻辑去思考更深的东西。
直到后面负责的东西越来越多了,成为了产品负责人,才在心中有了更多的维度来衡量和考虑决定一个产品成败的因素有哪些,业务如何可以更健康地发展。
比如,在规划产品的未来方向时,我会去思考产品的定位和目标愿景是什么,现在产品有哪些业务在支撑目标的运转,各个业务的现状如何,它们之间是如何协同的,各个业务的输入/输出分别是什么、行业整体的发展趋势如何等等问题。
不再只是单纯地去做竞品功能对比分析,看看我们自己家的产品还缺什么。
这种从局部到整体的思维切换,不仅可以用在思考战略问题上,如决定一款产品的成败有哪些,同样也可以应用在日常的产品设计工作中。
比如在做用户体验设计工作的时候,就可以应用这种系统性思维,来思考决定用户体验的核心因素有哪些。
之前听京东的产品朋友分享过一个案例,他们曾经有一个课题:提升用户的停留时长,让用户像逛淘宝一样,来逛京东。
产品设计团队使用了很多的手段,比如说把京东的首页变成瀑布流,以及做了很多流量引导的产品功能设计,但结果是依然没能让用户逛起来。
后来团队总结反思,用户能否逛起来的最大影响因素其实是:商品SKU的数量。就像你刷抖音,不是因为它沉浸式下滑的体验;你刷小红书,肯定也不是因为他的瀑布流的产品设计。
在非工具型的产品中(如电商类/内容类/社区类),用户体验更大程度上决定于内容的供应链建设情况,而非简单的功能层面和交互层面的努力。
当然,上面举的这个例子,并不是说作为一名高阶产品就不需要关心用户体验、产品设计的细节问题了,而是说我们在做好用户体验的同时,也要站在更高的维度去思考关于产品的更多问题,从而更系统地了解用户体验在你的整个系统思考框架中占据了一个什么位置。
正如《第五项修炼》中,彼得·圣吉(Peter Senge)对系统思维的论述:
“我们必须看到部分如何组成整体,并理解整体如何影响部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