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技能人才培养与川渝地区,特别是达州产业发展实现同频共振,始终是达州职业技术学院紧盯的目标。
达州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蒋伟介绍,学校紧密对接四川重点培育的六大万亿级产业集群、达州“3+3+N”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实施内设机构改革,优化学科专业设置,精准为重点产业发展培养人才。
按照“以群建院、以院建校”原则,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学校新设立科技与社会服务处,将原系部制调整为二级学院制,新设立智能制造学院、智能建造学院、人工智能学院、临床医学院、师范学院、现代农业学院等12个二级学院。此举有力推进了校院二级管理,赋予二级学院更大的办学自主权,增强了办学活力。
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学校聚焦工业振兴谋划发展新定位,持续健全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优化招生结构,补齐工业人才培养短板,逐步构建“工科主导、农业基础、医学特色”的专业发展体系;实施“定制”培养计划,为产业“定制”专业,为企业“定制”人才,建设川东北卓越工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
其中,达州乡村振兴学院已成为学校推行产教融合、服务发展的一张闪亮名片。截至10月,乡村振兴课程班开办7年,吸引川渝两地3021名学员参与学习,180名学员毕业后到村任职。
学校将持续深化专业、教学、人才培养综合改革,高质量建好正达凯产业学院、人工智能产业学院、丘陵山区农机装备产业学院等,为达州高质量发展培育更多能工巧匠、巴渠工匠。
与机构改革并行的是干部管理体制改革,学校着力强化岗位管理和定编、定岗、定责、定员“四定”原则。
坚持精简效能,学校对编制和岗位进行再优化,一般行政人员岗位较改革前减少61个,并设置AB岗机制,实现了从身份管理到岗位管理的根本转变。
按照新时代好干部标准,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灵活用人机制,学校制定《干部退职管理办法》《指导岗位管理与考核办法》和《干部轮岗交流实施办法》,完善优秀年轻科级、处级干部培养选拔机制,逐步形成老中青相结合的干部梯次,打造一支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队伍。
实行“全员聘用制”,建立个人意愿选岗和部门择优选人“双向互选”机制,全校397名教职工完成选岗,16人从管理岗位转到专任教师岗位,有力保障了教学师资力量。
激发干事活力,必须用好考核指挥棒。学校以优劳优酬为重点,推进绩效分配改革,设置以聘任岗位职责为依据、以工作业绩为重点、以服务对象满意度为补充的教职工年度和聘期考核办法,“逗硬”考核、发放绩效,充分调动全体教职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
以多元评价为重点,实施职称评审改革。学校构建专业教师系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系列、思想政治辅导员及实验系列、研究等其他系列“四个系列”职称评审体系,将教师参加技能大赛、专业建设、科研成果等作为推荐评审评价重要依据,引导和鼓励教师取得重大科研学术成果,产出高质量学术业绩成果。
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是提升职业教育质量的必由之路。学校坚持产业发展需求、企业生产要素、职业岗位标准有机融合,深入实施集“产、学、研、培、赛、创”于一体的“1+X”人才培养模式。
医药护理专业群,探索面向革命老区医教协同培养乡村医卫人才,形成“医教结合、三段递进、德技双馨”人才培养模式;现代农业专业群,采取乡村振兴治理人才定制培养,创新“四双三定”基层后备干部定制培养模式,荣获省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学前教育专业群创新协同化乡村教师实践技能培养模式,荣获省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当前,学校正积极建设市域产教融合新平台,推动组建政府、企业、学校、行业深度融合的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
深耕实践育人沃土。近年来,学校获得各类标志性成果497项,其中国家级成果35项、省级成果462项;毕业生去向落实率达90%以上,区域毕业生去向落实率达83.75%,特别是在医药卫生、现代农业、智能制造等领域,学校为川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作用愈发凸显。
改革风正劲,扬帆踏新程。达州职业技术学院印发《全面深化改革工作实施方案》,提出近百条“微改革”举措,明确责任单位、目标任务、改革保障、完成时间表等,进一步提高学校内涵式发展水平。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王隆毅表示,学校将全力以赴全面深化改革为“双高”建设添动力,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发展战略,坚决扛起达州“一区一枢纽一中心”建设的职教担当,奋力打造区域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新高地,全力为“重振巴渠雄风、重塑大市荣光”贡献更多职教力量。
本期编辑:周思言
责任编辑:王梦娜
校对:钟达 王世琼
审核:王泽华
图文投稿群:599626050
摄影投稿群:1137154710
特别提示 欢迎踊跃发言,您的“在看”和“点赞”是我们进步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