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灰灰的,不一定就是賽博朋克 | 港大關於城市日照的研究框架

学术   2024-09-27 13:00   中国香港  

雲層與城市結構如何

大幅減少城市陽光

港大研究

團隊綜合一系列遙感數據和過程為本的模型,涵蓋城市化區域、雲層觀測、城市結構參數和氣候條件,為城市環境構建了數字攣生模型,用於評估 2020 年全美國 1,353 個城市的日照狀態。


陽光影響着人類的心理健康和維生素 D 的攝取,陽光不足,可能引發心血管疾病、代謝綜合症、精神疾病等。一個地區每年能夠接收到的最大日光量,即基準的理想日光,大約是 4,460 小時,然而 - 以香港為例,局部區域日光減少程度高達 90%。自 1970 年代以來高樓大廈的擴展導致了此一嚴重問題。


香港大學(港大)開發了一個評估城市日照時間的框架,並揭示雲層和建築如何令城市的陽光大幅減少。研究成果已於《自然 - 城市》(Nature Cities) 期刊發表。


雲層因素減少太陽光照達 55%


團隊表示,過往的研究忽略了城市建築與雲層如何共同減少陽光照射。團隊綜合一系列遙感數據和過程為本的模型,涵蓋城市化區域、雲層觀測、城市結構參數和氣候條件,為城市環境構建了數字攣生模型,用於評估 2020 年全美國 1,353 個城市的日照狀態。


研究結果顯示,雲層因素減少了 55% 的日照時間,相當於損失了 102 天的陽光,而城市建築則導致每年額外減少約 19 天的陽光。美國東北部(如緬因州和紐約州)和西北部(如華盛頓州)尤其受雲層覆蓋影響,年度日照時間從 4,460 小時降至 1,500 小時。此外,城市建築的遮光影響也呈現了明顯的地理差異,情況在沿海城市更為嚴重。


三維城市中的陽光:使用雲層覆蓋和三維數據顯示日期、地點、天氣和城市結構如何影響日照


2020 年 1,353 個美國城市的年度日照圖:

a. 日長:從日出到日落的總時長;

b. 自然日光:日長中的實際日照(考慮到雲層覆蓋的因素);

c. 城市日光:城市化地區在日長中的實際日照;

d. 城市日光的減少:自然日光與城市日光之差


項目首席研究員、港大園境建築學部助理教授陳斌博士表示:「這項研究源於我們 2023 年在《自然》(Nature)期刊上發表、利用數字攣生模型優化城市遮蔭的文章。該項研究旨在探討自然與城市建築之間的相互作用,如何限制陽光攝取。」


陳斌博士總結今次研究的兩大貢獻:「首先,研究團隊開發的概念模型,考慮了多種因素,包括緯度、雲層、季節變化和城市建築對日照時間的影響,這對於日後進一步研究、捕捉地理、氣候和結構元素如何在高密度城市複雜地交互、影響陽光的攝取,至為重要。另一關鍵見解是,這些因素的累積導致每年減少 2,896 小時、約等於 121 天的陽光。」他指出,研究結果顯示陽光的損失可能會加劇,城市規劃必須採取綜合方法以確保足夠的陽光。


陽光減少可能加劇碳排放


香港大學金融系講座教授、協理副校長林晨教授表示,陽光減少可能會加劇能源需求並增加碳排放,尤其在寒冷地區和季節。


香港大學地理系與地球科學系全球可持續發展講座教授、香港大學副校長(學術發展)宮鵬教授表示:「這項研究強調陽光對城市居民的健康有着相當重要的意義。實證數據顯示了自然和城市因素對日照的重大影響,並且存在明顯的地理差異。跨學科合作對於建立一個全面的成本效益框架至關重要,可從而優化城市結構的設計策略,以取得最大的整體效益。」他表示,香港大學積極參與科研與實踐,並已成立城市系統研究院(USI)和氣候及碳中和研究院(ICCN)兩間研究中心,以支持實現聯合國定下的可持續發展目標。


研究團隊


這項研究由香港大學建築學院園境建築學部未來城市與可持續環境(FUSE)實驗室主任陳斌博士領導。合作團隊包括香港大學 FUSE 實驗室研究助理教授吳勝標博士;香港大學房地產及建設系安佳夫教授;香港大學經管學院林晨教授;以及香港大學地理系、地球科學系與城市系統研究院宮鵬教授。


研究獲得香港大學 HKU-100 學者基金、戰略跨學科研究計劃種子基金、香港研究資助局傑出青年學者計劃、優配研究金和主題研究計劃、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科學基金、裘槎基金會、以及香港大學教授創業基金的支持。



來源:香港大學



港大研究

雲層與城市結構如何大幅減少城市陽光

京港學術交流中心
京港學術交流中心由楊振寧教授提議,於1985年成立,至今超過30年。作為在港註冊的教育科技交流服務機構,希望透過不同渠道向港、澳、台、內地,以至海內外華人提供有關兩地最新的「教‧科」資訊。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