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
WESTEN NICHTS
NEUES
西线无战事
(豆瓣)
01.作者简介
(豆瓣)
埃里希·玛利亚·雷马克
埃里希·玛利亚·雷马克(德语:Erich Maria Remarque,1898年6月22日—1970年9月25日),德国小说家,主要因著有《西线无战事》(1929)一书而知名。这部小说可能是描写第一次世界大战最著名和最有代表性的作品。
雷马克18岁被征入伍,在战斗中多次负伤。战后在他写作小说期间,雷马克担任赛车手和体育记者。《西线无战事》的情节就是描述士兵在战壕中刻板的日常生活,他们似乎没有过去,也不会有将来。它的书名,即战报中公式化的语言,很能体现那冷漠和简洁的风格,以轻描淡写的语言纪录每日的战争恐怖。该书出版后立即在国际上获得声誉,1930年根据它拍成的美国电影也同样获得成功。它的续篇《归途》(Der Weg zurück,1931)描写1918年德国的崩溃。1932年雷马克离开德国,前往瑞士。1933年他的书被纳粹党查禁。1939年他流亡美国,1947年入美国籍。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他定居在瑞士的龙科港(Porto Ronco),直至去世。他的其他几部作品多写欧洲政治动乱的牺牲者,其中有些相当成功并拍摄成电影,但风评都不及第一本书。
02.作品简介
(小红书 必读反战经典《西线无战事》是作家也是战士)
本书是一本反战题材的小说。通过德国少年保罗·博伊默尔的第一人称叙述展开,讲述了他从1917年初秋到1918年10月的经历。博伊默尔和几位同学在长期被灌输所谓“英雄气概”、“神圣责任”等爱国口号后报名入伍。他们在接受短期训练后开赴西线战场。理想很快在炮火和战壕里野蛮的搏杀中灰飞烟灭。们的唯一动力就是活下去,他们的精神支柱就是在前线的共同命运中形成的友谊。
在前线,他经历了许多这个年纪本不应面对的事情。在一场场残酷战斗中并肩作战的伙伴接连阵亡。最难以接受的是,当他得到假期回乡时,却发现自己已经无法习惯“正常”的生活。随着战争的继续,他发现在战场上他发现曾在新兵训练时表现得冷酷无情,折磨他们的军士,面对炮火却胆小如鼠,而野外营地关押的俄国俘虏也并没那么坏。
到了1918年夏天保罗又上了前线,敌军的力量强大了,德军伤亡惨重。到了秋天,他在前线的七个同学中,只剩下他一人。他感到孤独,没有希望。1918年10月保罗阵亡,那天整个前线都非常平静,所以军队指挥部的战报上仅仅写着这样一句话:西线无战事。
IM WESTEN
NICHTS NEUES
(小红书 “那天,整个西线寂静无声”)
03.作品精句
(小红书 “那天,整个西线寂静无声”)
我们头顶的空中布满无形的追逐、嘶叫、怒吼和咆哮。它们是手榴弹—夹杂着管风琴般的迫击炮和煤箱般的大型重炮。汹涌的炮弹碎片划破夜空,落在我们身后的远方。宛如一群发情的牡鹿,碎片在榴弹不间断的号叫之上,发出一道道悠远、高深、尖锐而嘶哑的吼叫。
我们既逃避自己,又逃避生活。我们才十八岁,刚开始热爱世界,热爱生活,却不得不对这一切开炮。第一颗榴弹,第一次袭击射向了我们的心脏。我们与行动、追求和进步断绝了关系。我们再不相信这一切:我们只相信战争。
1918年夏天—希望的风吹过烧焦的田野。焦躁和失望的狂热冲动,对死亡最痛苦的毛骨悚然,难解的疑惑:为什么?为什么还不结束?为什么流传着结束的传言?
青年!我们没有一个人超过二十岁。但还年轻吗?青年?那是好久以前的事了。我们现在都老啦。
人独处的时候就会开始观察并且爱上大自然。
教育者们的感情往往装在他们的背心口袋里,随时取用,按时兜售。
我们已经意识到:人只要屈服,就能躲避打击,忍受恐惧—但去思考,就立即活不下去了。
一个见惯了死亡的人已经无法理解,为何仅仅因为一个人死了,就会有那么大的痛苦。
他于1918年10月阵亡。那天,整个前线寂静无声。军队指挥部战报上的记录仅有一句:西线无战事。
END
文字|网络(百度)
图片|网络
编辑|王雨琪
责编|王静笑
审核|赵雪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