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史拼图:“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口号下的“青年军”

百科   2024-11-20 11:57   上海  

(注:为遵守相关要求,文中的称谓以我方视角为主。本仅用于科普,其中出现的任何旗帜、符号均不代表本号立场,望周知。)

历史上,国民政府时期的“青年军”是一支极其特殊的队伍。它不仅是一支用于打仗的单位,更是被蒋介石视为“政治与军事”同时为主要存在的表现。

1944年(即所谓“民国33年”)10月12日,蒋本人出席“知识青年从军运动会议演讲”中,曾表示:

第一点:是要使一般社会民众改变其过去对于兵役的心理,从而踊跃应征

充实我们作战的实力。

第二点:是要使社会民众改变对本党的领导,共同一致来完成‘革命’的使命

。这两层用意,后者尤重于前者。

▲1945年6月,蒋介石在视察青年军第201师时公开发表演说

这个时期的“青年军”,主要是为对抗日寇侵略战争时期招募而来的知识青年。抗战胜利后,“青年军”又摇身一变,成了国民政府中,尤其是蒋介石个人眼里“担负建国与抗战的中流砥柱”。

也是在1944年,日寇的海上交通补给线遭盟军截断,处境陷入艰难局面。同年4月为扭转颓势,同时提早结束中国战事,以及打通至南洋地区的陆上交通补给线,日寇发动豫湘桂会战。其攻势猛烈进展顺利,甚至进逼贵州境内。

此时国内已进入动荡不安的时刻,人民对政府失去信任、悲观及亡国感,同时让身处“陪都”重庆的国民政府感受到威胁,甚至考虑迁都的规划,身为盟军方面中国战区参谋长魏德迈(Albert Wedemeyer)(1897-1989)就曾建议国民政府应该做好迁都昆明的准备。

而豫湘桂会战的失利,也被蒋介石视为“最大的耻辱”。随即,蒋便发表了《号召全国知识青年从军书》,藉由“创造人生伟大的志业”、“洗刷国家积弱的耻辱”及“获得抗战最后的胜利”,以安定民心、稳定军队士气及提升军队素质为基础,“使民众改变过去对兵役制度之心理”,期盼青年军达成胜利,奠定“建国”基础,同时,蒋本人也试图利用此次从军运动,来领导知识青年争取青年支持,以化解青年与国民政府之间的对立情绪。


▲1945年,由重庆启程奔赴抗日前线的“青年军”官兵

根据台军资料的说法,“青年军”一共有组建两次。第一次组建就是以原第军第200师为首,约十万人的“中国远征军”。(两次组建,分别由罗卓英陈诚担任司令),准备支持入缅作战

中国远征军首次入缅作战时,有部分因战事失利撤退至印度,驻地整编为中国驻印军(番号为新一军、新六军),以至于1943年国民政府开始于四川地区号召约16000名知识分子入伍,征集知识青年加入中国驻印军,期待这些知识分子的高知识水平之下,能够使用美援提供装备,为中国抗战局势注入新血。

1945年8月抗日战争结束,扣除分拨至中国远征军、驻印军及其他部队的成员外,其余青年军尚未实际投入战场,即结束阶段性任务。设置“青年军编练总监部”取消,将青年军改隶陆军管辖,政府遂将青年军的八个师(除第207师于此前为配合滇西反攻,已于1945年4月改隶新六军建制,后于11月准备前往东北接收)编为三个军,分别为:

第六军(军长刘安祺,编成部队计202、第204、第205师)

第九军(军长钟彬,编成部队计第201、第203、第206师)

三十一军(军长黄维,编成部队计第208、第209两个师)

▲1945年6月,蒋介石视察青年军第201师

▲1945年6月,蒋介石在汉中视察新组建的青年军第206师官兵

▲1946年2月,蒋介石于杭州笕桥视察青年军第208师下属官兵

▲1946年,青年军第206师师长方先觉为部队官兵授旗

▲与青年军第206师所属骑兵队一同出镜的方先觉(照片左起第二人)


1946年,刚征召的青年军两年服役期限届满,国民政府决定让第一期青年军实施复员(除在东北战场的第207师。该师全体自愿延长服役,部队复员于1946年年底才完成),并设立“青年军复员管理处”,由陈诚兼任处长,筹划复员事宜(后改为“国防部”预备干部管理局,局长由蒋经国担任),青年军复员管理处下辖处理复原业务,如第一组负责综合设计、第二组负责驻学、第三组驻业及第四组则负责总务交通业务。

地方则设置“青年军复员委员会”执行业务,当时的国民政府希望青年军的复员工作必须使复员青年退有所归、归有所安,不致失学失业流离失所,才能使青年军各展所长,共赴“建军、建国大业”。

▲1946年,青年军各单位整编情况概览


青年军的第二次组建,始于1945年6月。人数预计达15万人,随着抗战结束,征召行动遂告中止,但在1946年7月,第一期青年军官兵逐步复员后,因部队人员的不足,加上配合政府精兵政策,青年军的9个师的部队缩编为6个整编师(如上表),蒋本人也命令陈诚于1947年1月底前,迅速将各部队缺额人员补齐,实施“军政教育”,以准备利用这批青年军投入内战中。

在第二期青年军的招收对象条件上,招收的青年主要分为两大类,首先是针对原“解放区青年,条件以具有小学毕业程度以上的男性为对象;其次为失学、失业青年,则以具有中学毕业程度的青年为对象,经招收的青年在接受笔试、体检合格后编入部队,开始实施美式军事教育,要求青年军干部尊重领袖及服从领导,并将教育重点着重于对我方的“妖魔化宣传”,而非战斗训练。

持续到1948年,为了招收更多青年,国民政府于陆军训练司令部下设立“青年军统一招训委员会”,共分为七个招收区,预计于当年大规模招收失学、失业青年约5万人,在战事需要下,青年军的编制开始扩编,从原先的旅、师级规模扩编军一级单位。

第二期青年军组建初期,主要以驻守大城市、重要交通线及地方绥靖工作为主,如驻守东北沈阳的整编第207师,其他则有驻守华北、洛阳地区的整编第206师,先后驻守北京的整编第208师、第205师(原整编第205师第1旅、华中淞沪地区的第202师(原整编第202师第1旅)、及第209师(原整编第202师第2旅);陕西、四川地区则有第203师(原整编第二0五师第一旅)等

▲1947年4月14日,蒋介石前往上海视察青年军第202师时的留影

▲1947年4月,蒋介石视察青年军第202师时的一组留影。在台方资料中,虽称青年军是“美式训练”,但由于装备数量问题,多数官兵仍以日械为主。上图中的多数官兵均佩戴有日制90式钢盔,便是一例。

▲1947年10月7日,蒋介石前往青年军第208师营区视察时的留影。营区中央树立着青年军的纪念章:梅花搭配“V”(即英语“胜利”)字

▲第二期青年军整编师概况

▲1948年5月时,青年军下属各师人数统计表

▲抗战时期青年军的纪念章实物图片(由笔者翻摄自赵晖老师的《抗战十四年徽章收藏图鉴》一书)

本文参考资料:

  1. “国史馆”

  2. 《陆军装甲兵季刊》

  3. wiki

  4. 《抗战十四年徽章收藏图鉴》

芬里尔战史研究
史海沉钩多年,发布精品文章。Das和小伙伴们的战争史研究及考证。全网同名,欢迎您的关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