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颈部无痛性肿大淋巴结,一定要想到这个病!

学术   2024-11-09 17:02   河南  


患者,男,1岁,低热,发现颈部无痛性肿物就诊,超声检查如下:





超声所见患儿双侧颈部探及多个肿大淋巴结,形态尚可,部分有融合,淋巴门结构消失。

CDFI:淋巴结内血流信号以“门型”为主。

根据相关实验室检查、EB病毒抗体检测及临床动态观察,确诊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经抗病毒治疗后,颈部淋巴结明显缩小。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 是由病毒感染所导致的急性感染性疾病,主要为 EB 病毒(约占 90% ),在急性起病后可存在于唾液腺中长达数月,导致唾液一种常见的传播来源之一。

该疾病主要侵犯儿童和青少年,性别差异不大, 6 岁以下小儿患病后大多表现为隐性或轻型感染, 15 岁以上感染者则多呈典型症状。超过 35 岁以上的患者少见。

临床表现


IM 典型的临床三联征为发热、咽峡炎和淋巴结肿大。咽炎通常是急性的,患者主诉咽痛,常伴扁桃体增大及渗出。IM 患者常合并肝、脾肿大,以脾大更为常见,脾大是区分 IM 和其它咽痛相关疾病的重要因素。有研究表明,近半数的 IM 病例合并不同程度的脾肿大。Hosey 等研究认为体格检查对判断脾大的敏感性较低,建议使用超声作为脾大小的测量依据,并在疾病期间及时复查,避免出现脾破裂等严重后果。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发病机制是什么?      


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EB病毒感染周围血肿B淋巴细胞和整个淋巴网状系统,激活细胞免疫,形成活化抑制性T淋巴细胞(CD8+),进而活化的CD8+T细胞及自然杀伤细胞被感染B细胞杀灭,影响全身淋巴组织及具有淋巴细胞的组织和器官,从而出现发热、淋巴结肿大、脾大及非特异性淋巴细胞增多等一系列临床表现。

颈部淋巴结特点及超声表现:


IM 早期即可出现颈部淋巴结肿大,表现为弥漫性增大。患者多以触及颈部包块或肿大淋巴结就诊。周围组织也可出现淋巴结肿大,淋巴结异常是该疾病的早期标志物。

超声表现:

①肝大,肝肋下可达5cm,肝脏实质回声无明显改变。

②脾大。

③淋巴结肿大;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肝门区淋巴结肿大,可达2cm,颈部淋巴结肿大,腹膜后淋巴结很少肿大。

肿大明显的淋巴结髓质范围扩大,且回声不均,高回声的髓质区内可见到灶状的低回声区,无液化及钙化。淋巴结门结构无明显异常,与结核性及肿瘤性淋巴结不同。

传单淋巴结的超声表现有哪些特殊性?


①几乎所有病例双侧分布(占96%);

②融合且呈双侧融合(结核更多表现为单侧融合);

③边界模糊占多数(淋巴瘤更多表现为边界锐利);

④65%淋巴门回声消失(与其它反应性区分)·35%淋巴门存在(但有特殊性)。

传单的淋巴门回声特殊性表现为:

①淋巴门回声明显减低(淋巴瘤残存的淋巴门回声为强回声);

②淋巴门结构与“皮质”界限模糊(与结核相似,与淋巴瘤不同);

③淋巴门呈不均质,常有回声减低区。

结核淋巴结特征为单侧融合、囊性变和钙化。边界模糊及髓质回声减低对于传单区别于其它良性淋巴结具有诊断意义。传单的症状与很多其它疾病重叠,相当病例缺乏特异性。该患儿以发热就诊,入院常规做腹部超声检查,在发现肝脾肿大后检查颈部淋巴结,后经临床确诊为传单腺热型,出院嘱继续口服阿昔洛韦0.5g q8h。

综上,当在儿童颈部发现呈聚集性分布的无痛性肿大淋巴结,部分相互融合,CDFI呈门型血流时,再结合患儿伴有咽痛、发热等临床表现时,应高度怀疑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可建议临床进行相关检查明确诊断。


来源:超声技术与诊断
声明:*本文仅提供信息参考,不代表本平台观点。

推荐阅读:

科普大赛获奖动画展示,一站式搞定科普动画长图制作!

超声学术在线
聚焦超声领域的临床指南、经典病例、视频讲座、医学图书,搭建超声领域学习交流平台,致力于提升超声域临床诊疗能力,让健康触手可达。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