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肿块超声检查与诊断主要依据BI-RADS分类数据信息,但凡涉及4B类以上时,乳癌的风险显著增加。BI_RADS分类详见相关分享。
1、癌瘤处边界不整,凹凸不平,无包膜,边界呈锯齿状或蟹足状,界限往往不清。2、内部多呈低回声、实性衰减暗区,分布不均,少数呈等回声或强回声。6、癌瘤中心有液化坏死时,可见低回声或无回声暗区。7、彩超显示:癌瘤内血流增多,有点状棒状血流信号,并有新生血管及动静脉瘘现象。多普勒频谱,PSV>20cm/s,RI高达0.7或更高。关于形态不规则和生长方向需要从以下解剖基础着眼分析:
左图:一旦癌灶开始在主导管内生长,其生长模式变为水平位病变形态即变成高大于宽。恶性结节越大越有可能纵横比<1。发生于终末小叶的乳腺癌始终是纵横比<1(小叶3);发生于腺管后方TDLU大乳腺癌在其生长的相对早期纵横比>1(小叶2)发生于腺管前方的TDLU大乳腺癌随体积增大由早期纵横比>1逐渐变成纵横比<1(小叶1);右图:体积较大的浸润性和导管内混合癌形态为纵横比<1,其起源于小叶前方的TDLU(粗箭标),但现已水平生长进入扩张腺叶导管(箭头),柄已经侵犯两个水平方向的终末小叶(箭标)。
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85%的浸润性导管癌合并原位癌,浸润性癌成分位于结节中央(浸润束中心(I),原位癌成分位于周围区域(*)。微小分叶时有DICS成分(*)所致。1.肿块型(伴或不伴微钙化):低回声肿块回声均匀或不均匀。2.导管型(伴或不伴微钙化):局部导管扩张,上皮增生形成低回声结节多呈扁平状。3.单纯微钙化型:仅见细小钙化点,局部腺体组织未见明显异常改变。微小分叶的大小与肿瘤内DICS成分的核分级核浸润性癌成分的病理分级有关。高核级的原位癌与低核级的原位癌相比,导管扩张更明显。浸润性小叶癌(invasive lobular carcinoma,ILC)左图69岁的女性乳房肿块,双侧乳房X线检查显示右侧椭圆形肿块(箭标),左侧肿块阴性(三角形标记)(弯箭标)。右图US(同一患者)=囊肿(箭标),左侧显示不规则肿块、局灶高回声边缘后方伴声影(弯箭标),超声活检= 2级浸润性小叶癌-小叶原位癌(ILC-LCIS), ER(+),PR(-), HER2(-), Ki-67 10%;检查时,右侧假阳性,左侧假阴性。乳腺黏液癌(mucinous breast carcinoma,MBC)超声表现:MBC多数为不规则形;平行方位;边缘以模糊为主,或伴有微小分叶;以低回声为主,可见囊实复合回声以及等回声;后方回声增强常见,有助于该病的诊断;钙化少见,MMBC可见微钙化。左图:低回声,不规则形,平行方位,边缘模糊,后方回声增强。中图囊实复合回声,不规则形,非平行方位,边缘模糊,后方回声增强。右图:等回声,不规则形,平行方位,边缘模糊,后方回声无改变。
乳腺黏液癌的造影常见灌注缺损,但边缘不规则增强是可疑恶性征象。乳腺黏液癌的弹性呈质硬表现。肿块呈低回声,内部回声不均匀、边界不规则,后方回声增强或无改变。52岁淋巴瘤,MG右乳普遍性密度增加,并有分隔的腋下淋巴结肿大,US皮肤增厚、淋巴管扩张乳腺实质和皮下脂肪层弥漫性回声增高,腋下淋巴结肿大,MRI T2加权压脂相显示弥漫性皮肤增厚和皮下脂肪层淋巴管扩张。乳腺癌分为有腺腔样结构;实性乳腺癌(无腺腔样结构):髓样癌(实质细胞丰富),硬癌(纤维性间质多),单纯癌(纤维性间质与实质细胞比例接近)。(2)全部肿瘤组织不具有腺样或管状结构 (实性癌);(3) 间质中弥漫的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为其显著特点;(4) 癌细胞多呈圆形,胞质丰富,泡状核,核异型明显,呈2、3级,核分裂多见;(5) 低倍镜下,肿瘤组织边界清楚,呈推挤状,肿瘤外周有纤维带。髓样癌更多见于35岁以下女性。a)这类肿瘤形态较规则,可能会诊断为BIRADS 3类或4a类,形态规则的原因可能是丰富的实质细胞生长速度差异不明显,而且纤维性间质少,从而形成这样类圆形的结节。b)这类肿瘤多有后方回声增强,其机理也是由于丰富的实质细胞,而周围乳腺组织的成分可能更复杂,这样就使声波在肿瘤内传输过程中能量损失少而形成后方回声增强。具有髓样特征的乳腺癌三阴性居多,ER(-)、PR(-)和 HER2(—)。也存在非三阴性乳腺癌,目前有研究提示年纪轻的女性如果病理提示具有髓样特征乳腺癌,建议行BRCA基因突变检测。边缘不清楚,不规则形状,微分叶(Microlobulation),肿块高大于宽,内部回声不均匀,毛刺征,Cooper韧带牵拉,声晕分界不清楚,后方衰减,肿块导管内蔓延,钙化,不可压缩性。在同侧乳腺组织内存在2个或2个以上互不相连、距离超过20mm的病灶。副癌灶可不明显。乳腺癌远处转移最多见于肺周围、其次胸膜和骨骼、纵隔淋巴结、肝、脑、卵巢和颈部淋巴结(Rozhkova 1993;Zabolotskaya 2006),更少见转移至甲状腺、胰腺、腹膜后和下颌下淋巴结、前腹壁、肢体软组织(Sinyukova et al.2007),转移至肺部早期即双侧多发。疑似转移的超声可以检查:腹腔的肝脏、盆腔、腹膜后间隙、甲状腺、软组织、靠胸壁的胸膜、浅表的淋巴结等,乳腺本身恶性肿瘤转移罕见,如黑色素瘤、直结肠癌或肾癌。乳癌TNM分期:M0无远处转移,M1有远处转移,常见部位示意图,其中肺和肝常见转移性乳癌(Metastatic breast cancer)乳腺转移癌超声表现可以发映出其组织学特征。转移癌富含细胞,不引起结缔组织增生,因此大多数转移癌类似于边界清楚的原发性乳腺癌,往往呈圆形、椭圆形或分叶状,具有一个或多个成角(提示浸润周围组织);无毛刺征和厚声晕;可引起强烈炎症反应并堵塞淋巴管,一些转移癌周边可有炎性水肿或淋巴水肿的高回声晕;内部回声轻度低回声或显著低回声,后方回声增强或正常;很少有声影。乳腺癌甲状腺转移二维超声、彩色多普勒和剪切波弹性成像图像皮肤黑色素瘤转移至乳腺的二维超声、全景、能量多普勒和弹性成像图像常见复发部位和影像学特征(Common Sites of Recurrence and Imaging Features)接受或不接受乳房切除术后患者癌症复发的常见部位见图。乳腺切除术患者癌症复发的常见部位。A=胸壁和胸肌,B=乳房切除术瘢痕,C=皮肤,D=天然组织和自体皮瓣之间的接触区,E=同侧腋窝淋巴结,F=锁骨上淋巴结,G=锁骨下淋巴结,H=对侧腋窝淋巴结。
胸肌和胸壁复发,表现为红斑和肿胀,模仿蜂窝组织炎或脓肿。(a) 超声图像显示,左侧胸肌至少有三个复杂的实性和囊性肿块(箭头),内部血管过多,怀疑复发。(b) 胸部的横断对比增强CT图像显示相应的左胸肌肿张(大箭头),上面有脂肪层和皮肤增厚(小箭头)。(c)2个月后随访检查的横断CT图像显示,胸部前壁的软组织扩大,侵犯并破坏胸骨(箭头),皮肤增厚(箭头)增加,与转移性疾病进展到皮肤和胸壁一致。乳房切除术后的瘢痕复发。(a)可触及病灶的彩色多普勒(左)和灰阶(右)超声图像显示胸壁中央皮下富血供、不规则肿块,外侧瘢痕处(右图箭头处)可见与皮肤不可分割的模糊高回声区。该病例有保留皮肤乳房切除术和深下腹壁穿支皮瓣重建史的患者皮肤复发。(a)重建的右乳照片显示10点钟位置有红斑和多个可触及的皮肤结节,6点钟位置有垂直的手术疤痕。(b)右乳的灰阶图(左)和彩色多普勒图(右)显示真皮及真皮下层不规则低回声肿块(左图箭头)伴富血供(右图箭头)。(c)轴向CT显示多处皮下强化结节(箭头),与US表现相关接触带复发。(a)灰阶图(上)和彩色多普勒图(下)显示皮肤正下方有一个模糊的不均匀区域,包含椭圆形无回声肿块,可见一条高回声线(上图箭头处)分离自体皮瓣和原生真皮皮瓣的皮下组织,与接触区一致。超声引导下核心活检显示复发性浸润性导管癌(IDC)。(b, c)轴向非脂肪饱和(b)和对比后(c) T1加权图像显示,自体皮瓣与自体皮瓣界面(b中箭头)中信号强度线上不规则肿块(箭头),注射对比剂后增强。(d)手术切除标本的低倍显微照片显示肿瘤细胞(箭头)侵入自体皮瓣和自体皮瓣之间的真皮层。(圆)染色;原来的放大倍率是310。)乳房切除术假体重建后可触及胸壁复发。(a) 靶向灰阶超声图像显示了一个针状的实性块(箭头)。随后的活检显示复发性浸润性导管癌(IDC)。(b) 轴向增强后T1加权图像显示相应的异常增强(箭头)邻接并侵入胸壁和胸骨周围。(c) 在PET/CT图像上,增强区域具有异常的FDG示踪剂摄取(箭头),最大标准摄取值(SUV)为18.1。肺门淋巴结(箭头)也有吸收。(d) 高倍显微照片显示恶性细胞(箭头)单独或成组侵入导管管状结构外的基质,周围没有可见的肌上皮细胞。(H-E染色;原始放大倍数,×40。)图1a.在一位疑似假体破裂的乳房切除术患者的非造影MRI中偶然发现复发性浸润性导管癌(IDC)和淋巴结病。矢状面T2加权(a)和轴向脂肪饱和T1加权(b)图像显示,重建乳房上部外部假体表面有1.5 cm不规则肿块(箭头),没有硅胶泄漏或囊内或囊外植入物破裂的证据。顺便注意到一个增大的内部乳腺结节(椭圆形)。有乳房切除术和淋巴结清扫史的患者,右腋窝淋巴结可触及,左臂肿胀,同侧和对侧淋巴结复发。(a)右侧腋窝中侧斜位X线片点状压迫示下淋巴结肿大(箭头)。(b)在目标US图像上,乳房X线照相术的发现对应于形态异常的淋巴结(*)。(c)轴向PET/CT图像显示右侧腋窝淋巴结摄取异常(箭头),左侧腋窝淋巴结聚集区(圆圈)代谢活跃。(d)低倍显微照片显示恶性腺体(箭头)侵入淋巴结实质。(圆)染色;原来的放大倍率是310。)
瘤样与非瘤样组织的鉴别,弥漫与局灶性病变的鉴别。局部导管丛(扩张或未扩张)的微小改变、局部结构紊乱/扭曲、特别是外带病变也可能是乳腺导管癌。硬化性腺病与早期乳癌超声表现相近:过度纤维化、钙化、乳腺结构不均质,因为硬化性腺病类交界性乳腺疾病恶变几率很高。推荐阅读:
科普大赛获奖动画展示,一站式搞定科普动画长图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