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因为宏大叙事而骂《唐探》?

学术   2025-02-01 23:56   江苏  

在豆瓣《唐探1900》的评论区里,一条高赞三星评论为:“什么时候能不在喜剧里掺宏大叙事?”为什么不能在喜剧里掺宏大叙事呢

☆ 1995年,由成龙、梅艳芳主演的电影《红番区》在正月初一上映,这部标签为“喜剧、动作片、犯罪片”的电影讲述的是香港警察阿强(成龙)前往纽约参加朋友彪叔的婚礼,彪叔代表的是老一代在美华人的委曲求全,他反复告诫阿强身在国外能忍就忍,但阿强(成龙)所代表的新一辈华人,不仅继承了传统也更加自信,从超市中初露身手使用中国功夫轻松地制服偷东西的地痞,到最后单枪匹马地战胜庞大的气垫船,阿强每一次出手都渗透着中国传统的侠气与正气,也在“笑与泪”中将中国人的精神、气节、普通但伟大尽数展现。这部电影是中国大陆第一部在正月初一上映的电影,也是中国“贺岁片”的开端。从第一次开始,贺岁片里就注定写满了“笑与泪”,写满了“宏大叙事”和“个人故事”。

☆ 著名喜剧大师卓别林在其创作的喜剧《摩登时代》中,饰演了一位被卷入机器中的工人,在表演时他身体随着机器节奏做出各种滑稽动作,手忙脚乱地拧螺丝,以此隐喻地批判工业时代流水线生产对人的异化,意指工人在高强度、重复的工作中逐渐失去自我,成为机器的附庸。如果说“卓别林”喜剧意在批判时代环境,以彰显其宏大叙事,那么标签为“科幻灾难喜剧片”的美国电影《独立日》中,面对外星人的入侵,美国总统驾驶战机参与战斗,以展现美国拯救世界、捍卫自由的价值观。依然是“有笑有泪”,依然是“主旋律”“宏大叙事”和“个体故事”。

宏大叙事本身就是喜剧的底色。

☆ 所以我觉得《唐探1900》挺好看的,作为贺岁档合格,作为商业片合格,作为时代性的、受众广泛的喜剧依然合格。


Grand Narrative.


电影映射现实✶

@TuTouSuo™️

☆ 贺岁档的意义

严格来说,《唐探1900》根本不是一部“主旋律”电影。真正的主旋律电影大多有“献礼”性质,且大多是对真实历史故事的再现,从早年间的《建国大业》《建党伟业》《建军大业》,再到后来的《觉醒年代》(主旋律电视剧)《长津湖》《万里归途》《湄公河行动》等,这类电影无一不是在真实的历史事实上以彰显中国人民顽强与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但如《流浪地球》和《唐探1900》,虽然故事中同样具有民族大义与爱国情怀的表达,但虚拟性和戏剧性让它们始终停留在“商业电影”“科幻电影”“喜剧电影”的类型中,并未上升至“主旋律”这一层面。


也正是因为它们兼具了类型片的轻盈,又同时被赋予了一层家国情怀和历史事实的大义,才让如《流浪地球》《唐探1900》这类电影更适合被放在“贺岁档”出现。(当然,这里没有说《唐探1900》和《流浪地球》一样好的意思,它们各有不同。)


为什么是“贺岁档”呢?


在1995年成龙主演的《红番区》上映之前,中国电影并没有贺岁档这个概念,因为那时的电影发行人笃定,对“过年”甚为重视的中国人是不会在本该阖家团圆的日子去电影院里看电影的——但资本的逻辑是“培养习惯”,而不是迁就习惯:


1995年《红番区》上映,在中国大陆狂揽9500万元票房;2002年,张艺谋《英雄》在春节上映,票房2.5亿;2004年,周星驰《功夫》在春节上映,票房1.73亿;2015年周星驰《美人鱼》在春节上映,票房33.92亿;2019年郭帆《流浪地球》在春节上映,票房46.86亿;2021年《你好,李焕英》和2024年《热辣滚烫》都在春节档播出,票房54.13 亿和12.78 亿。


至此,资本养成了大众的习惯,人们接受了“春节档”这一概念,并将在春节期间带全家人一起去电影院看一场电影当成了一种独特的休闲活动,既可以“共同参与”,又能有“茶余饭后的谈资”,其效果几乎和春晚相同。


正是因为贺岁档有“全家人一起去看电影”这一团圆性的话语存在,因此“春节档”可以说是所有电影排期中,受众年龄分布最广、喜好最广的档期,因此这个时间段上映的电影必须“老少皆宜”,必须“有泪有笑”,必须“有意思不枯燥”,必须“轻盈但有意义”——这层要求也和春晚别无二致。


就像是每年春晚最受关注的当属语言类节目(小品、喜剧、相声),而每一个小品都难免要让你笑让你哭、最后上个价值、小小主旋律一下是一样的,春节档历来最受欢迎的节目都是“喜剧+有泪有笑”的基本组合,这从周星驰、沈腾等喜剧明星常驻春节档也能看出一二。而大部分想要在春节档搞严肃思考的电影大多惨淡收场,比如去年宁浩拍的、反映娱乐圈众生百态的反讽电影《红毯先生》。


陈思诚早已深谙贺岁片和喜剧的商业逻辑,他用《唐探1900》呈现了他对贺岁档电影的观察和思考:喜剧基调,老少皆宜;国民级演员,路人缘极强;推理探案+唐探IP宇宙,紧抓年轻市场;爱国情怀,立于市场背后的政治环境,寓教于乐,全民宣传。


“有泪有笑,才是好表演”。


借剧中人之口,陈思诚说出了这句他对贺岁档的理解,对《唐探1900》的理解,但这句话或许还有一层未尽之语:


“有泪有笑,还能有一点点的思考、一点点的情怀、一点点的深度、一点点的价值,才是最适合贺岁档的电影。”


☆ 影片、历史与现实

有了对“类型片”的基本定位,和对市场需求的洞察之后,再去聊《唐探1900》的好与坏,便会清晰很多。不可否认这部电影在推理部分、人物塑造和剧情推动等环节存在不少问题,但故事里有两个高光瞬间,让大荧幕和现实相互重叠,构建了一幅堪称蒙太奇的奇异景观。

“1900年”的时间点,正是清朝发生庚子事变、八国联军入侵中国的时间点,同时也是美国旧金山爆发鼠疫,在美华人被当作替罪羊的时间点——无端出现的病毒,被当成替罪羊的中国人,一盆脏水带来的污名和偏见,让中国人受到了无数来自西方世界的冷眼和歧视。

在这个极具隐喻的时代背景下,影片中有两个高潮:

在《排华法案》的最终听证会现场,周润发饰演的白堂主独身一人坐在满是白人的议会大厅中央,接受着众人不怀好意、颠倒是非的质询:

“Senator(议员先生)”
“你只需要回答YES or NO”
“你不需要解释。”
YES or NO?”
“No,Senator.”

1900和2024交相呼应,周润发饰演的华人领袖和TikTok的新加坡籍华人CEO周受资经历了一模一样的质询,甚至连那句“Senator”和“YES or NO”都一模一样。同样的气质、同样的临危不惧,很多人都说透过周润发的表演看到了周受资。一百多年前西方的诋毁和质疑在一百多年之后仍未改变,而无论什么年代,都有人坚定地捍卫着“平等”和“公理”。

*图源社交媒体


如果说听证会这段是陈思诚的有意为之,那另一段可能的巧合则让人更加动容:在“旧金山开膛手杰克案”最终宣判的现场,到场的不仅有各路政客、资本家,还有很多的记者和普通平民。警察宣判旧金山开膛手杰克就是白振邦(周润发饰演的白堂主的儿子、一心救国的有志之士)时,秦福和阿鬼站出来要为振邦洗脱冤屈。当时在场的许多政客都不以为然,要将这两人以扰乱公共秩序、混淆视听、传播谣言为由带走,反倒是一位女记者站出来说:

“我们需要自己辨别真相。”

随即,周围此起彼伏的声音,都在表达着同样的意思:不能相信一家之言、真相需要由大众自己辨别、拒绝政客单一的说辞。

于是,秦福和阿鬼得以揭露真相,揭露了政客的阴谋,还振邦以清白,还华人以清白。于是,大洋彼岸的无数美国人越过高墙来到了小红书,看一看真正的中国,亲手打破固有以来政客与媒体宣传塑造出的刻板印象,打破所有关于“落后、不友好”的污名。

TikTok Refugee与电影中的普通美国人民交相呼应,《排华法案》与《保护美国人免受外国对手控制应用程序侵害法》相互关联,时隔上百年,强取豪夺的故事仍在上演。

但一切错误来源于时势造就的狭隘和偏见,人类个体之间从来没有隔阂,对真相的执着,人类的智慧和良知总能突破一切外在的约束,让人们重新站在一起。

影片的最后真正的幕后主导者(大资本家)强占了周润发工厂的土地,土地里开采出了石油(沥青),黑色的石油源源不断地涌出,开采石油的中国工人暴露在石油下,满头满脸都是黑色的污垢,远处的白人资本家们身着华服、喝着香槟、大笑着看着这一幕,鼓掌、举杯、心满意足。

大资本家之所以调动各种关系让《排华法案》无法实施,是因为他还需要这些中国劳工,需要这些廉价的、不敢有怨言的、不需要记住名字,甚至不需要在乎性命的中国工人来为他们修建铁路、修建大桥、挖掘石油、开采矿山。廉价的中国工人涌入,却在几十年乃至未来更长的全球化进程中,挤压了美国工人的工作机会和生存空间,让许多美国蓝领面临失业的风险,而这种困顿所延伸而来的仇恨,又被政客和资本家们轻飘飘地转变为了民族偏见和仇恨。

在《可能性的艺术》中,刘瑜老师写:“美国蓝领只认为是中国工人可以工作更长时间、可以要更少的报酬,是中国工人抢占了他们的工作机会,却不知这背后隐身的却是资本家的剥削。全世界无产阶级尚未联合在一起,资产阶级倒是先联合在一起了。”

电影没说完的故事被现实续写:

TikTok Refugee在小红书上和中国网友发起了一场“对账”,这一刻人们才知道原来所有普通大众的生活都是一样的困苦,我们无一例外地暴露在那场石油之下,满身污垢,远处是大笑的西方资本家们。

荒诞,本就是喜剧的内核。
宏大叙事,是喜剧的底色。



⛄️🦋🎧

* ᴳᴼᴼᴰ ᴺᴵᴳᴴᵀ *


🧀🥯
「2026届39所院校全程企划

减少考研投入成本 一站式学习
清晰化院校考查内容 轻量简单
只学院校必需课程 删繁就简


🍞🍪
Kill the Utopia
「2026版名词解释(正在售卖)

结构化背诵+贴合教材+轻量记忆
八大学科+必背300词+扫盲1000词

秃头研究所Monsters
🦋 这是一片控制论的草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