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了容易断,松了不成形。”教育孩子这件事,真是让人操碎了心。家长们一边害怕孩子“叛逆”“躺平”,一边又恨不得盯紧每一步,生怕一不小心孩子就“掉队”了。可结果呢?孩子不仅没变得更听话,反而越来越“对着干”,甚至干脆躺平摆烂,不管你怎么说,就是不愿意努力。
其实,孩子的“躺平”背后,跟家长的教育方式有很大关系。有时候,我们以为是“为孩子好”的行为,可能恰恰成为了他们成长的绊脚石。今天我就和大家聊聊,家长放弃这三个“执念”,孩子不但不会躺平摆烂,反而会变得更积极、更优秀!
孩子为什么会“躺平”?家长的三个“执念”是关键
孩子的“躺平”,不是天生的,也不是突然之间就发生的。它背后往往藏着家长的一些误区。很多家长总把这些误区当成“正确”的教育方式,但其实,这些“执念”才是导致孩子摆烂的根源。
1. 过度焦虑:把孩子的未来想得太糟糕
有些家长,总觉得孩子稍微放松一点,就会“完蛋”。看到孩子作业没写完,立刻脑补出“成绩下滑→考不上大学→一辈子没出息”的画面;发现孩子玩手机,就觉得他“沉迷其中→荒废学业→毁了人生”。
这种焦虑,会让家长对孩子管得特别严,动不动就盯着学习成绩,不让孩子有一点喘息的机会。可孩子呢?他们感受到的不是“父母的关心”,而是沉重的压力。时间久了,他们可能会觉得:“反正你们怎么都不满意,那我还努力干嘛?干脆摆烂算了。”
有个妈妈跟我说,她家孩子原本挺爱学习的,可后来成绩稍微退步了一点,她就忍不住不停唠叨,还天天盯着孩子写作业,搞得孩子压力很大。最后孩子直接来了一句:“你爱学你学,我不管了!”这句话让妈妈一下子懵了,但也让她意识到,自己的焦虑才是问题的根源。
2. 控制欲太强:什么都想替孩子安排好
有些家长,总觉得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所以大事小事都要插手。比如:
孩子想选兴趣班,家长直接说:“你得学钢琴,其他没用。” 孩子想交朋友,家长又开始干涉:“这孩子不行,别跟他玩。” 孩子想自己安排时间,家长一句“我比你懂”就全盘否定。
这种过度控制,会让孩子觉得自己的想法不被尊重,甚至产生一种“我活得没有意义”的感觉。久而久之,他们就会选择放弃努力,用“躺平”来对抗父母的控制欲。
有个邻居家的孩子,因为父母总是替他安排一切,从兴趣爱好到高考志愿,甚至连衣服都要帮他选。孩子表面上看着很乖,但实际上内心特别抗拒,后来干脆什么都不想做,天天窝在家里打游戏。邻居这才意识到,是自己剥夺了孩子的选择权,才让他变成了“躺平族”。
3. 只看结果,不重视过程
很多家长教育孩子时,总是太过看重结果,比如成绩、奖状、排名,却忽略了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付出的努力和成长。比如:
孩子考了85分,家长第一反应是:“怎么没考90分?” 孩子跑步得了第二名,家长脱口而出:“第一名才是好!”
这种过分强调结果的教育方式,会让孩子觉得:**“只有结果重要,我的努力没意义。”**如果他们发现自己很难达到父母的期望,就会干脆选择放弃,觉得“反正努力了也没用,不如摆烂省事。”
有个孩子,因为数学成绩差,一直很努力补习,但每次考试只能进步几分。他满心期待父母的鼓励,结果父母却说:“你看,补习了这么久才考这么点分,还不如不补呢!”这句话让孩子彻底失去了动力,后来干脆不学了,连作业都不写。
家长放弃这三个“执念”,孩子反而会更好
孩子的“躺平”,不是天生的,而是家长的一些思维方式和教育方法导致的。如果你愿意放下这三个“执念”,孩子反而会变得更积极、更有动力!
1. 放下“过度焦虑”,学会信任孩子
家长的焦虑,很多时候是自己“脑补”出来的。其实,孩子的成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偶尔退步、偶尔迷茫,都是正常现象。放下“万一孩子不成才”的担忧,学会相信孩子,给他们一些时间和空间,他们自然会找到自己的节奏。
与其盯着孩子的短期成绩,不如关注他们的长期成长。比如,孩子这次没考好,可以和他说:“没关系,妈妈知道你已经很努力了,下一次我们一起分析问题,争取做得更好。”这样既能缓解孩子的压力,又能让他们感受到支持。
2. 放下“控制欲”,尊重孩子的选择
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和选择权。如果家长总是替孩子安排一切,孩子的内在动力就会被磨灭。放下“我比你懂”的控制欲,多听听孩子的想法,尊重他们的选择,孩子才会更愿意主动承担责任。
比如,孩子想学画画,而不是你觉得“有用”的钢琴。那就支持他,让他在画画中找到自己的兴趣和成就感。这种“自发的动力”,比家长的强制安排更能让孩子坚持下去。
3. 放下“只看结果”,多鼓励孩子的努力
教育的本质,不是让孩子追求“完美的结果”,而是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态度。家长要学会欣赏孩子的努力,而不是盯着结果不放。
比如,孩子考试进步了哪怕2分,也要及时表扬:“你这次有进步,妈妈很开心!”孩子跑步没得第一名,也可以鼓励他们:“虽然没拿第一,但你很努力了,妈妈为你骄傲。”这样的肯定,能让孩子更有动力去努力,而不是因为害怕失败而选择摆烂。
孩子的成长,就像一棵树的成长。你不能拔苗助长,也不能死死捆住枝条,而是要给他们阳光、雨露和自由生长的空间。放下家长的“执念”,不是放弃对孩子的期待,而是用更温和、更智慧的方式,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方向。
教育孩子,是一场需要耐心和坚持的修行。只要我们愿意调整自己,孩子一定会朝着更好的方向成长。
我们专注纠正青少年行为观念偏差10年+。擅长解决:厌学、休学、叛逆、早恋、游戏瘾、手机瘾、亲子关系紧张;通过帮助孩子打开隐藏的心结,找到真正学习的卡点,从根源实效解决孩子教育学习问题、人生问题。
我分享的内容都是大的原则和方向,但是每个孩子,每个家庭都是不同的,具体的解决方式只能具体分析,如果需要一对一咨询或者陪跑服务,可以联系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