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简称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心房颤动发生率随增龄而升高。40~50岁小于0.5%,80岁人群高达5%~15%。近70%心房颤动患者年龄在65~85岁。心房颤动患病男女相近。流行病学资料表明,60岁后男性患病率明显升高,根据近年来心房颤动患病率增长趋势,未来心房颤动患病率还将持续增长。据统计,我国心房颤动的患病率为0.77%,发生率随年龄而增加。
房颤可见于正常人,如房颤发生在无心脏病变的中青年(年龄小于60岁),称孤立性房颤。
更多的房颤发生在有器质性心脏病变的老年人,如冠心病、瓣膜性心脏病、高血压等。有学者指出,P波时限延长(≥110ms),P波离散度加大(≥40ms),可用于区分房颤的高危人群,是预测房颤发生的有效指标。
房颤的发生是由于心房内的多个小折返环引起,这些折返环可分为两类:核心折返环和随机折返环。在房颤中没有发现有自律灶。房颤的诊断需心电图或其他心电记录提供依据。重复每日心电图检查,可以提高无症状阵发性房颤的检出率。对于>65岁的患者,通过心电图或触诊脉搏(对脉搏不规律的患者随后进行心电图检查)的方法筛查房颤。超声心动图能够帮助评估结构性心脏病、测量左心房大小或体积、评估左室收缩功能、评估左心耳血栓风险以及挑选有进一步行经食道超声心动图检查指征的患者。1.各导联无正常P波,代之以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f波(颤动波),尤以V1导联为最明显,心房f波的频率为350-600次/min;4.若是前一个R-R间距偏长,而与下一个QRS波相距较近之处,可出现一个增宽而变形的QRS波,形态酷似室性早搏,实为房颤伴室内差异传导。
P波消失,代以节律不整、大小不等、形态不一的f波, f波频率约360-600次/分,R-R绝对不规则, QRS波为室上性。本图明显f波,频率460次/分,R-R绝对不规则。平均心室率110次/分,QRS波时限正常,Q-T间期正常,无明显ST-T改变。除心电改变外,房颤时心脏结构和血流动力学也会有一些变化,超声心动图就会有相应的异常表现。
图 3 二尖瓣 M 型曲线显示二尖瓣前叶 A 峰消失,呈单峰,并且 E-E 间距不等;左室壁运动幅度不规则、强弱不等
图 4 二尖瓣口多普勒频谱 A 峰消失,只有 E峰,呈单峰,并且 E-E 间距不等、E 峰速度大小不一图 6 二尖瓣口反流频谱,速度高低不等、间期不等,说明心室率不整齐图 8 三尖瓣口反流速度及压差,因反流速度不等,需测量连续 3~5 个心动周期,取其平均值
二尖瓣 M 型曲线及二尖瓣口血流频谱 A 峰消失,呈单峰;二尖瓣 M 型曲线及二尖瓣口血流频谱 E 峰大小不一、间距不等;经胸超声心动图 E/e' 比值已被广泛用于各种心脏疾病过程中左室舒张充盈压的评估。由于左室舒张功能受损和由此产生的左室充盈压增高将导致左房内血流瘀滞和左房内血栓形成。因此,E/e' 比值增加除表明左室舒张充盈压增高以外,还可能提示左房内血流瘀滞和血栓形成的风险增加,后者则是心源性脑卒中的重要原因。PS: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可引起心慌,胸闷等症状,诱发或加重心力衰竭,尤其可导致脑卒中等血栓栓塞并发症的发生,有较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射频消融是房颤治疗的有效手段,可恢复窦性心律,减轻症状,改善心脏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