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诗报
原题:客观地说,《沁园春·雪》到底在哪个段位?
相关链接:
中国诗歌报(中诗报),让诗歌温暖人生!
评价一首古典诗词,一般看诗词的意境、立意、艺术手法和历史地位,以及语言的运用几个方面。本文就从这几个方面来探索《沁园春·雪》,并且和历史上的名篇相对照,看这首词到底处于什么地位。
一首诗词的意境是直接感染人的地方。意境主要包括两方面,即画面感和情感氛围。沁园春·雪分作上下两段,上段写景,下段抒情。“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视点非常高,所以画面非常广阔。当然也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作者所处的时代,内有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外有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的确是冰封雪飘的寒冷冬季。
长城内外,大河上下,全部超出了人的视觉限度,把画面拉伸到了极致。惟余莽莽,顿失滔滔,表现的是静态。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表现的是动态,但又不是大地本身的动,而是以雪花为参照物,这些原本静止的形象看起来在动。
山,原,所有的形象都竭尽广阔。作者写这首词的时候,身处山西清涧县袁家沟,这里沟壑纵横,事实上是看不了那么远的。而是他把一路行来的印象整体融合在了一眼之中,由静而动,并且是惊天动地的动,因此自然而然引出作者的想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三句,在写实上是承接上面的想象,但同时也有极强的象征意义。这个象征意义是呼应前面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是对中华民族渡过目前难关的期盼,当然也是相信能够渡过这段难关的乐观情怀。
如果以句号为分割单位,每一个单元塑造一个完整的形象,而单元内的形象之间又是互相对比。单元与单元之间的动静对比,让人置身于最为广阔的画面之中,让人来体现这种江山画卷,因此自然而然兴起家国情怀。
下阕是叙史。一半写景一半抒情,一半叙事一半讲史,这样的整体布局很常见,这里就不多花费口舌了。讲史提到的都是帝王,在直接关联上这是由上段的“江山”两个字引发出来的。而在意境或者情感关联上,这是上阕极致广阔的画面的必然选择。
有了上面的江山广度,还有下面的历史深度。有了上面的空间,自然搭配下面的时间。庄子认为,上下无限是宇,古今无限是宙,也就是宇宙事实上包括时间和空间两方面的概念。而这首词上下部分结合起来,事实上就给我们描绘了这么一个宇宙:纵横多娇,古今尚武。因此提出自己的邦国理想:文治武功齐备的国家治理方式,才是最完备的。和上阕相结合起来,我们就可以看出作者事实上是直接跨越了解决目前民族危难的阶段,讲到了国家治理方面了。这种长远目光和和画面的广阔时空相呼应,也体现出作者充满了乐观主义的激情。
这样的激情,我们一般人也就只能分析了,是无论如何也体验不到的。而正是这种情感的高度,拉伸了这首词的格局。
当然这就已经讲清楚了作者的立意了。高远深厚的立意,是这首词的本质特征,同时也是绝大多数人达不到的高度。这种波谷里的胸怀,困境中的乐观,才是这首词的灵魂。
关于这首词的艺术手法,那种动静相契、时空相交、人景相融、古今相形,现实和想象的合理搭配的特色,在大家上学的时候老师就讲过一些,社会上介绍这首词的人也多有涉及,这里就不再重复了。
众所周知,作者是一个浪漫主义诗人。因为浪漫主义的胸怀,所以有时候诗词不受格律的桎梏。但这一首词例外,平水韵的二萧韵一押到底,每一句、每一次都符合词律。在这方面是无可挑剔的。
至于这首词的历史地位,在这里只介绍文学上的历史地位。别的不说,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这些要么句子和句子之间构成联句,要么句子内部两个结构相同的词语相叠,要么以动写静,要么拟人写物,如果在古代诗词中出现,也会成为名句传吟到今。所以并不是我们教科书上有了这首词,才让今天的中国人几乎每个人都会背,至少也知道其中的几句;而是因为作品自身的特点,让我们一见难忘。所以这首词肯定还会一直传颂下去。从这个角度来讲这首词的文学地位,相信大家都能明白。
如果从意境方面来说,历史上没有哪一首词能够比得过这一首。“乱石穿空,惊涛拍岸”,“驾长车,踏破贺兰山阙”,意境是极致雄伟壮丽的了,但在沁园春雪的思想宇宙面前,还是相形见拙。
苏轼《水调歌头·中秋》《念奴娇·赤壁怀古》,以及柳永的《雨霖铃》,李清照的《声声慢》,都是以感染力见长的。人读了之后会自觉不自觉走进词作所描绘的遇境之中,和作者感情同鸣。但普通读者可能感受不到沁园春雪的那种同鸣。这很好理解,因为普通人没有作者的那种胸怀,那种抱负,那种气度,那种视觉。而正是这种高度,体现出那些感伤个人情怀的诗词,是不可与之同日而语的。
能够相提并论的,可能要数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姜夔的《扬州慢》,前者的悲壮,后者的沧桑,正是两者成为千古佳作的关键原因。此外就是岳飞的《满江红》,那种家国情怀的体现非常激烈,感人至深,催人参与。
当然从语言方面来说,从唐诗发展到宋词,对语言的要求越来越高,在遵循声律规律的同时,要突出用词的洗练唯美,遣词造句的不着痕迹,以及吟诵起来的音乐感。而到今天,这竟然成为某些人评价一首诗词的唯一标准。这实在是错得离谱。
事实上就算宋词,也有比较粗放的。岳飞的满江红,辛弃疾的永遇乐、破阵子,甚至苏轼的江城子,遣词造句并不那么惊艳,但依然是千古名篇。一句话,语言文字只是工具,不是感染读者的首要因素。沁园春雪这首词的用语,更接近于辛弃疾。
从各方面综合来看,《沁园春雪》是可以跻身中国词作的名篇的。看网上多年以前有人评选词作十大名篇,因为每个人的志趣和欣赏角度不一样,所以评出来的词作也各不相同。但有几首是大家都会选的,比如苏轼的念奴娇、水调歌头,姜夔的扬州慢,李清照的声声慢,以及柳永的雨霖铃等等。一些喜欢豪放派的人,也选入了这首沁园春雪。这是对这首词的公允评价。
本文出处||老严精彩国学
本栏编辑||海底月
声明||非商业行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作者观点不代表中诗报观点,仅为创作者提供参考和交流 新诗与诗词探讨原创投稿邮箱:zgsgb2@126.com
链接更多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