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张宗宪先生 | 这句话,是他70多年收藏生涯的经验谈

文化   2025-01-02 17:07   北京  



 张宗宪在香港家中




张宗宪先生是20世纪最成功的华人收藏家之一,也是拍卖界的元老宗师。他见证了历史的风云变幻,也见证了艺术品收藏界的起起落落。2024年11月30日,张宗宪先生在香港仙逝,享年97岁。张宗宪先生离我们而去,但是他的传奇经历,他对艺术品的热爱,他对后辈的提携,他的专业精神、魄力和远见,他的勇气、智慧和坚持,都将长久地激励着人们在艺术品收藏领域不断前行,继续书写收藏江湖的传奇。


2017年,嘉德文库首次出版了张先生的传记——《张宗宪的收藏江湖》一书。2024年,经张先生授权,嘉德文库和香港中华书局、集古斋联袂编校出版《张宗宪的收藏江湖》繁体版。为了表达对张宗宪先生的感恩和追思之情,嘉德文库以《张宗宪的收藏江湖》一书为基础刊载系列文章。这也是嘉德文库对张宗宪先生所倡导的“分享和回馈”理念的念念回响。


系列文章的第一期为嘉德投资董事总裁、嘉德艺术中心总经理寇勤先生的序言,讲述“为什么张先生的收藏人生值得书写”。第二期内容,我们带您走进张宗宪先生的古董商号:永元行。第三期内容,我们与您一同追溯关闭永元行以后,“罗伯特·张”的古董生意。第四期内容,我们带您回顾张先生与嘉德深厚的缘分,以及张先生的拍场风采。本期内容,也是纪念张宗宪先生系列文章的最后一期,我们将与您分享张宗宪先生的收藏之道。一如书中所写“他七十多年的经验是花钱都买不到的无价之宝。”(文末查看系列往期回顾)





收藏经




怎么收藏?张宗宪最常说的一句话是“看得懂、买得到、捂得住、卖得掉”。看似简单朴素,却是他七十多年收藏生涯的经验之谈。


如何看得懂?张宗宪自己看这么几点:第一是真假,第二是好坏,第三是完整。


收藏是个深井,有人做了一辈子,在真假上还是会失手。张宗宪的原则是不懂的不碰,“情愿错过,绝不买假”是他的座右铭,“假的当真的买,隔一百年还是假的。但是真东西一年不涨,五年不涨,十年总会涨”,错过还有机会,假的却永远是假的。


东西是真,不好不整也不要。“真的值100万,破的10万都不值。”文物都是经年累月保存下来的,能够完整不容易。特别是瓷器,打破的概率太高了——天灾人祸、战乱流亡姑且不说,家里小孩子打翻了,打扫的仆人碰倒了,一个裂纹一角缺口,这就不完整了。鸡缸杯拍出天价后,张宗宪曾接受电视台采访发表自己的看法。他说,有人觉得这个鸡缸杯卖得贵,但我不这么看,因为物以稀为贵嘛!如果有许多跟它一模一样的杯子,卖这么贵就是胡来,但鸡缸杯原本就少,保存四百年更不容易,能在市面上见到的更是寥寥无几。卖到天价,或者成了无价之宝,正是古董的价值所在。




 张宗宪,背景林风眠《敦煌仕女图》,是其最欣赏的画作之一



看懂了好坏,还要买得到。行内人有眼光的不少,有下手魄力的不多。谁都希望马儿好,最好还要不吃草,但是天下哪有这样的好事?所以张宗宪总结,天下无“漏儿”可捡,该买就买。


跟他打交道多年的拍卖行朋友说,他买东西讲规矩,堂堂正正地在现场出价,背后绝对不会去打探什么情报,想捡个漏儿。他信奉的是,好东西多少钱也值得。有的新藏家想跟他学门道,他都回答没有,到规矩的拍卖行去买就是门道。“你告诉拍卖行,如果买到假的我要退货的。买到真的呢,即使贵了也没有关系。”


好货到手后,还要捂得住、藏得住。在这一点上张宗宪体会更深。


藏家一般有两种,一种是以商养藏,靠其他产业的钱来做收藏,有的做地产,有的做金融,有的做实业,赚了钱买古董;还有一种是以藏养藏,像张宗宪这样,要靠卖掉收藏品的钱来买新的。张宗宪这么多年苦心经营,靠买卖慢慢赚出本钱,刨掉所有的开销赚到利润,才能够再多买一件。要藏得久,既要有足够的钱买入,又得没有变现的财务压力。很多大藏家也是在有钱的时候买进来,等到年纪大了,生意不好了,事业失败了,才不得不卖出去。


“捂得住”这句话其实比一般人想象的要难得多。张宗宪曾收藏了一件南宋官窑菱花口小瓶,后来他在香港遭遇厄运,首饰店被打劫,损失惨重,就不得已卖掉这件南宋官窑,只30万港元就让给了台湾鸿禧张氏家族;他还有一件哥窑葵花菱口洗,也因故让给了日本的茧山龙泉堂,如今在他们出版的图册里还能看到这件藏品。


“捂得住”还有另一层意思,就是行情不好的时候要等得起。好东西不是今年买了明年就卖,买了想立即涨价是不行的。张宗宪始终坚信,只有藏上若干年,等到大家几乎都忘了的时候再拿出来价钱才会更高,如果买卖间隔太短,这个市场也就差不多到头了。


捂得住,还得“卖得掉”。在卖古董这件事情上,张宗宪的选择很简单,就是委托拍卖行。直接、方便、不用求人,比开古董店容易多了。“卖东西这也不是多大的学问,都得靠经验。你见过的我都见过,你没见过甚至没听说过的我也都知道。”他七十多年的经验是花钱都买不到的无价之宝。





 清康熙 胭脂红地珐琅彩莲花纹碗 口径11厘米



 清乾隆 御制珐琅彩杏林春燕图碗 口径11.3厘米 



张宗宪从事收藏超过半个世纪,可以说见证了中国艺术品的一路涨势,也感受到艺术市场的今昔巨变。他总说做生意讲利润,还是古董最高:1980年北京的一套房子5万元,现在500万,翻了100倍;而那时候一张齐白石的画卖100元,现在能卖到1000万,有什么生意能比得上这种一本十万利?2011年他在北京匡时送拍一张齐白石1945年作的《牵牛竹鸡》,成交价2875万元,而他买入时只花了17万港元;还有齐白石画给啸天将军杨虎的《虎》,50万港元买入,2010年在香港苏富比以3202万港元成交……


张宗宪说起来很得意,不过他并不鼓励人人都去做收藏。收藏对专业和财富的高要求,注定它是个小圈子的事。现在有不少电视台做关于文物鉴定的节目,张宗宪看了哈哈一笑,说当不得真,只能作为娱乐,让千千万万人都做着捡漏儿的美梦罢了。


张宗宪的每一步,是机遇,也是选择,客观主观都有很多旁人所不能及之处。比如他古董商家庭的出身,他开始经营古董的天时,他20世纪60年代末踏出国门辗转欧美获得的视野和格局,他身处香港这样一个艺术流通大都会的地利,以及他早早携资进入内地获得的资源……从今天的视角回溯,每一步都对,但在当时,每一步都是冒险。他对中国清三代官窑瓷器的推动,对中国近现代书画的追捧,在别人未下手之前就瞄准尚未被关注的领域深耕细作,每一次都是超前。他对趋势的精准判断,有卓越而独到的敏感。业内有人感慨,论财力,张宗宪不算最有钱的;论专业,张宗宪基本是靠自学的;但论他达到的成就,实在是收藏界的传奇。


2015年1月22日,在苏州到北京的高铁上,张宗宪信手写了这样一段话:“凡事要多看看、多问问、多听听,对做人及收藏均有好处,收藏一件精品不光靠有钱,还要有智慧、有头脑,耐心等待,有思考、有胆识,不能冲动。最后才拿出勇气去争取,没有这几点,将永远失去最佳机会。我一辈子做事或做生意量力而为,从不冒险,不打没有把握的仗,虽没有大的出息,可也立于不败之地,这当然是我一贯的风格和宗旨。”他还说,自己不是学术专家,不过是多少年来积累了些经验,赚了些小钱度过平淡的生活,也就是为博一乐。这当然是自谦之辞,但从中我们也能看到他看似勇猛的表象之下,务实谨慎的操作原则。






 送别张先生!


纪念张宗宪先生系列文章,往期回顾:


纪念|不老的传奇——深切缅怀张宗宪先生

纪念张宗宪先生 | 永元行——终于在香港站住了脚

纪念张宗宪先生 | 永远怀念“Robert Chang”

纪念张宗宪先生 | 一场首拍,一号拍品,一号牌!






嘉德艺术中心
嘉德艺术中心自媒体官微。关注它,打开它,让审美创造价值。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