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张宗宪先生 | 永远怀念“Robert Chang”

文化   2024-12-18 16:59   北京  



 张宗宪在巴黎油画集市,1968年




张宗宪先生是20世纪最成功的华人收藏家之一,也是拍卖界的元老宗师。他见证了历史的风云变幻,也见证了艺术品收藏界的起起落落。2024年11月30日,张宗宪先生在香港仙逝,享年97岁。张宗宪先生离我们而去,但是他的传奇经历,他对艺术品的热爱,他对后辈的提携,他的专业精神、魄力和远见,他的勇气、智慧和坚持,都将长久地激励着人们在艺术品收藏领域不断前行,继续书写收藏江湖的传奇。


2017年,嘉德文库首次出版了张先生的传记——《张宗宪的收藏江湖》一书。2024年,经张先生授权,嘉德文库和香港中华书局、集古斋联袂编校出版《张宗宪的收藏江湖》繁体版。为了表达对张宗宪先生的感恩和追思之情,嘉德文库将以《张宗宪的收藏江湖》一书为基础刊载系列文章。这也是嘉德文库对张宗宪先生所倡导的“分享和回馈”理念的念念回响。


系列文章的第一期为嘉德投资董事总裁、嘉德艺术中心总经理寇勤先生的序言,讲述“为什么张先生的收藏人生值得书写”。第二期内容,我们带您走进张宗宪先生的古董商号:永元行。这一期内容,将与您一同回顾张宗宪先生关闭永元行以后,“罗伯特·张”的古董生意。




古董经纪人“罗伯特·张”



张宗宪在香港的永元行做的是向外国人批发普通洋庄货的生意,而真能赚到钱的古董商,做的都是道光、光绪年间等晚清瓷器生意。自从找到拍卖会这条途径后,张宗宪也能买卖品级好的官窑瓷了,像吴昆生这种熟客还直接委托他去国外拍卖会上买。

 

说回1968年,就是张宗宪第一次去伦敦那年。他想拓展香港之外的生意,刚好又有个朋友是台湾人,就陪他去台湾探了探路。那时台湾政令严苛,一到晚上还戒严,不过民风很淳朴,到台湾不久张宗宪就开始和几个台湾大家族有了生意。以下的几位是难以忘记的:蔡辰男的国泰美术馆的藏品都是张宗宪帮着购置的,张添根的鸿禧美术馆也是在张宗宪的鼓动下创办的。蔡辰男、张添根、蔡一鸣加上张宗宪等九个人还拿出一笔钱在台湾合伙开了间叫“九雅堂”的古董店,一直经营到20世纪末才收山。后来九雅堂连同招牌一起转给了从日本回到台湾的张添根之弟张允中。张允中,1928年生于台湾,旅居日本四十多年,于1994年回到台湾开始了他的文物收藏。张允中接下九雅堂经营后,将其更名为“寄畅园”,后迁至大溪鸿禧山庄,主要经营中国近现代书画。

 

张宗宪成了台港两地知名的古董行家,不仅飞来飞去奔忙于世界各地拍卖会,而且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他的“行市”是当时全世界最灵通、最标准的:“这个杯子上一次卖多少钱,这一次卖多少钱,现在值多少钱,我都一清二楚,根本不用去查资料。”


从伦敦、纽约的古董商手里以及拍卖会上,张宗宪收了不少回流的好东西。用香港佳士得前亚洲区负责人林华田的话来说:“20世纪80年代,几乎整个官窑市场都掌握在张宗宪的手上。”


做事儿讲究所谓天时地利,张宗宪的时机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香港、台湾的收藏圈子正在悄悄地发生变化,仇焱之辞世,大批藏品进入拍卖场,金从怡停下来了,胡惠春开始出手他暂得楼的收藏……而正在崛起的台湾蔡家、香港葛家这几大收藏家族跟张宗宪走得很近。1985年之后,张宗宪的官窑收藏和买卖达到了个人古董生涯的鼎盛时期,“Robert Chang”罗伯特·张这个名字开始在国际古董拍卖圈子里叫响了。

……




 张宗宪先生在巴黎塞纳河边



张宗宪时常会感叹,做个古董经纪人赚那点佣金太不容易:首先,要有眼光,有信用,有本事;买假了,买贵了,或者买到手藏家不满意了,十次里只要有那么两次,和这个人的生意就算彻底完了。其次,得不怕麻烦,出去买东西得自己掏机票旅馆钱,店面不做生意要跑到国外去找,取到东西要保证不打碎不被偷,不管怎样都要一路平安地送到藏家手里。再次,要能担得起事儿,古董生意利大风险更大,藏家满意地收了货,给一句话“钱给你汇过来”那就得耐心等着。一礼拜俩礼拜,一月俩月,中间卖家天天催拍卖行,拍卖行天天催经纪人——拍下一件东西35天内就要付钱,但经纪人不能催客户。试着打了几个电话,藏家来一句“你烦得很哪”,也就不好意思再打了,心里七上八下地等着。


真碰到耍赖的,其实什么证据都没有,这种事不是没遇见过。那会儿藏家托经纪人买东西,彼此之间都是口头协议。多少钱托付你,给你多少费用,都是口头说的。张宗宪碰到过客人改主意变卦的时候。有次一位台湾藏家委托张宗宪买一件清官窑的杯子,他50万买到了手。结果这位藏家不知从哪儿听的小道消息,说这杯子是张宗宪自己的货,于是怕自己吃亏,没要。张宗宪真是百口莫辩:“首先这不是我自己的货,其次是你先托我买,不是我介绍你买的啊。”但说什么也没用,最后这杯子还是张宗宪自己吃了下来,幸好后来有日本客人72万买了去,没砸在手里。他也感慨:这是吃得下去的,碰到吃不下去的只能自认倒霉,谨记下次不和这人做生意就是了。


做买卖是个苦差事,风里来雨里去,多大的危险张宗宪都遇到过。有一次台湾收藏家陈启斌的朋友托张宗宪买了东西从香港送到台湾。那天风雨交加,他在香港机场等了两三个小时才起飞,刚到半空中机身忽然猛地往下坠,感觉差一点儿就掉海里去了。当时张宗宪真吓得脸色发青,到了台湾很长时间还缓不过来,陈启斌见到他就问:“是不是生病了?”殊不知他是差点就“遇难”了。


张宗宪不用助手,也不需要助手,只有个小伙计帮忙干点儿杂活,万事自己搞定。他在西装口袋里装着一个小本儿,需要时掏出来看两眼,像武功秘籍似的。别人好奇地问他,本儿上记着什么你清楚吗?他回答说:“很清楚呀,都是我一句一句写下来的,比如上次哪件东西卖了还没给钱。”


周围人无不佩服张宗宪那运转得像电脑一般的头脑。那时候拍卖日程排得紧,伦敦拍完一个星期就是香港,香港拍完马上就是纽约,纽约之后下一星期又是伦敦。张宗宪送出的货多,每个地方都是几十件、上百件,瓷器杂项什么都有。一开拍他就坐到现场,开始合计这场能卖出多少,赚多少,后面还有多少机会和资金能买入……手上一个单子不拿,脑子转得飞快,连续三个地点,三个星期,高速运转不歇气。这股子拼劲,一般人自叹弗如,连张宗宪自己都开玩笑说,论做生意,“我就是中国的犹太人”。


做经纪人,对客户服务周到细致是分内之事。不过张宗宪这个“乙方”对“甲方”也从不唯唯诺诺、毕恭毕敬。对于买方和卖方两边委托人,他有时候会表现得十分强势——当然前提是他绝对有能力保证双方都不吃亏。有一次,蔡辰男把一批东西通过张宗宪卖给了鸿禧美术馆的张添根。张宗宪跟双方说:“我是中介人,不骗你,也不骗他,但你们要相信我的估价。”他把这批东西估了价,直接就问:“你要不要”那架势是不要也得要,不卖也得卖。这两个人也相信张宗宪,于是顺利成交。


古玩行是个讲究秩序的圈子,毕竟靠眼力吃饭凭的是长年累月的经验,所以圈里特别注重辈分。但张宗宪跟这圈子里的做派很不一样,他眼里没那么多尊老爱幼、长幼有序、排资论辈的讲究,因此会有不少人看他不顺眼,觉得这个后生说话语气、做事方式跟别人格格不入,有时还颇为刻薄。但“罗伯特·张”就是我行我素,“任你千条妙计,我有一定之规”并不仰人鼻息。





■ 送别张先生!



纪念张宗宪先生系列文章,往期回顾:


纪念|不老的传奇——深切缅怀张宗宪先生

纪念张宗宪先生 | 永元行——终于在香港站住了脚








嘉德艺术中心
嘉德艺术中心自媒体官微。关注它,打开它,让审美创造价值。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