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心的粉丝已经注意到了,博物换头像啦!第四季度的头像,有没有冬日氛围!
这是今年「博物与“龙文物”」系列的最后一个头像,前三个头像都是什么文物你还记得吗👀
年终压大轴的可是一条被称作“超级国宝”的中国龙——绿松石龙形器(现展藏于中国考古博物馆)。它于2002年,在河南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3号宫殿南院的一座高等级贵族墓葬中再现世间。出土时位于墓主人身体的肩部至髋骨的位置,头朝西北,尾向东南。本尊长这样!
左图:现藏于中国考古博物馆的绿松石龙形器
右图:用于科研展示的绿松石龙形器线稿图(周琪绘制)
身长64.5厘米,中部最宽处为4厘米,距尾部约4厘米处有一镶嵌绿松石条带与龙身垂直,整体器物超过70厘米。身形修长,四千多年依然通体翠绿,不得不说配色真高级!
在绿松石龙的中部还有一个饰有凸弦纹的铜铃,铜铃里边还有一个玉质的铃舌。
大伙儿一定满是疑问,前三季度咱们介绍了九龙壁、红山玉龙、琉璃龙吻等,博物馆里还有其他龙形器物,个顶个的有特色有亮点,为什么这件就称得上是“超级国宝”呢?
首先是制作工艺超级超级厉害!
这条“中国龙”由2000多片各种形状的绿松石组合而成,用黏合剂固定在一个长条形的托座上(已腐朽)。每片绿松石均经过精细打磨,大小在2-9毫米之间,厚度1毫米。想象一下,如果用镊子轻轻夹起一小片,估计手都在止不住得抖。当时考古人员只能套箱整体提取,带回实验室仔细清理,才能完整地把它呈现出来。
“龙脊”菱形纹绿松石片特写
不仅工艺十分考究,龙的艺术造型也是相当花心思!
这件绿松石龙头部较大,呈四边梯形,长11厘米、宽13.6—15.6厘米,由绿松石片粘嵌拼合成有层次的浅浮雕状。双目为梭形,镶嵌了玉石,鼻梁是由三节半圆形的青白玉柱制成,鼻头是一个蒜头状的绿松石。
龙头特写
龙身呈长条波状曲伏,以中脊线为中轴,有12个依次排列的菱形纹,饰片采用了倒角处理的办法,互相紧密贴合,形成了棱角分明的脊背线条,刻画深刻;龙尾内蜷,生动传神,仿佛正蓄力腾飞!
龙尾特写
绿松石龙形器是出土墓中体量最大、造型最特殊的器物,这在中国早期龙形象文物中十分罕见,历经四千多年依然保持着体量之大、制作之精巧、绿松石片之多、用工之巨。其“龙”的造型更是融合了新石器时代到夏朝龙的形象,对之后的商文化有重要影响,是中国龙形象演化的关键节点,也是中华民族的龙图腾崇拜最为重要的源头佐证之一。的确是当之无愧的super!
同在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镶嵌绿松石兽面纹铜牌饰
长16.5厘米 宽8-11厘米
用数百片绿松石拼合镶嵌出兽面纹
丝丝入口,历经数年前无一松动脱落
那么问题来了,这么多的绿松石哪里来的?据考古专家称:“当时的绿松石原料从陕西、湖北等地开采出来,沿水路运送到二里头王都(今河南洛阳偃师区),在作坊区经工匠之手诞生”。可见,当时二里头高等级王权对资源的调配和控制何其强大。
绿松石原石
图源:the-crystal-
在夏朝,能花这么多资源和心思制作的器物,多半是祭祀用的礼器了。
《诗经》中有一段关于祭祀场景的描写:“龙旂(旗)阳阳,和铃央央”,而绿松石龙出土时覆盖在墓主人身上,龙形器与铜铃共存的情况也与《诗经》中的描写颇为契合。
三星堆青铜铃
有专家推测绿松石龙形器是作为权杖的龙牌,或为被后世称作“瑞圭”的礼器;也有观点认为以绿松石龙形器为形象的龙旗和铜铃的固定搭配,应是祭祀场合中使用的仪仗器具。
龙出大都,金玉共振。遥望数千年,铜铃声清脆悦耳,人们簇拥着祭司,手舞,足蹈,注视着沟通天地的绿松石龙形器,祭祀先祖,求风调雨顺,求五谷丰登,求出战告捷,求国运昌盛。博物2024年冬天的这个头像,也祝大家平安顺遂,春天再见。
撰文 | 井今贝
头像绘制 | 福星高照
微信编辑 | 赵之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