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博主@奶盖儿不是奶盖,已取得授权
周末一家人出门,驶上公路,正兴冲冲往露营地去。一辆大货车慢悠悠挡在面前,左超右超过不去。再一看,上面写着两个大字:“鸡蛋”。
你可能就琢磨了,运鸡蛋就运鸡蛋呗,还要昭告天下不成?倒不是一定要让谁知道,但是运鸡蛋这件事,确实要小心翼翼。毕竟鸡蛋,是一个十分娇气难伺候的主。
鸡蛋运输这件事,可能比我们想象的都要难。
鸡蛋运输一般会使用货车,路上碰到时,有一些还能看到外侧刷上了“鸡蛋 慢慢”等字样 / 图虫创意
当前,我国鸡蛋运输的主要方式是公路运输[1]。
汽车行驶,难免会碰到颠簸。据统计,我国每年收购的禽蛋中,因破损、腐败造成损失的基本是收购量的10%[2]。
碎了壳的鸡蛋不仅会带来经济损失,还容易受到微生物的侵害,发生变质与腐败[2]。这些“坏蛋”带来的微生物,还可能侵入并污染旁边好蛋的蛋白和蛋黄[3]。
剩下90%的好蛋,表面看起来光洁安全,但其实很容易身受“内伤”。
坐过车的都知道,车辆在行驶过程中会不断地振动,车子速度越快,振动强度越大[4]。
研究发现,在货车内部,振动强度由小至大分别是前下、前上、后下和后上,各位置垂直方向加速度均显著强于水平方,振动强度越大,鸡蛋越容易破碎,且内部更容易受损[1] / 图虫创意
研究发现,这种随机振动带来的剪切力,可能造成鸡蛋蛋白的变性,使得鸡蛋水分散失加快,更容易变坏[1]。
为了最大程度地减少车辆振动的影响,除了可以增加橡胶垫板等减震装置外[5],用什么装、如何装鸡蛋,自然也成了需要讲究的事。
在鲜鸡蛋运输包装中,纸和塑料曾是两种最常见的材料。
塑料蛋托不易烂、重量小、储运方便,且可以清洗消毒循环使用,但因为其弹性较差,防震缓冲性能弱,使用相对较少,因此纸浆模塑蛋托一度占据市场90%以上的份额[6]。
纸浆、发泡聚乙烯、塑料材质的装蛋包装 / 图虫创意
目前运输包装材料还不断有所改进,例如成本更低的瓦楞纸或防潮保湿的发泡聚乙烯(EPE)等作为新的缓冲材料,都有更好的减震效果[7][8]。
有研究者测试了不同形状的蛋孔形状对鸡蛋稳定性的影响。
结果发现,在使用发泡聚乙烯EPE材料时,相比于其他“花里胡哨”的形状,圆形蛋托结构最合理,对鸡蛋的保护性最好,固定得也最牢固[7]。
实验测试了圆形、方形、梅花形三种蛋孔形状的缓冲效果差异,证明了圆形的优越性 / [7]
鸡蛋装箱时,最“正确”的方法是鸡蛋竖着放置且大头朝上。这并不是为了显得鸡蛋个头大,而是因为实验发现,竖着放的鸡蛋比横着放的能够承受更多的压力,不易碎,更适合一层层摞起来[2]。同时,蛋黄比蛋白轻,运输时间增长,蛋黄会上浮贴在蛋壳上,容易散黄,而鸡蛋的大头有气室,也就是一块没有蛋液的空地,大头朝上的放置方式能够避免蛋黄贴在蛋壳上,更利于鸡蛋的保鲜[8][9]。
终于选好运输包装,且每个蛋都大头朝上地放进蛋托后,一般比较精细的做法是把蛋托放进瓦楞纸箱里或者使用缠绕膜(用薄膜直接覆盖托盘,省去了纸箱的包装方式),加以固定[2],但如果蛋厂老板足够心大,只要码得足够整齐且足够满,不用外包装,也能运。
只用纸托运输鸡蛋也是可以的,会有一些碎裂也不算多。当然一部分还要归功于司机师傅开得够稳,速度大概在72km/小时 / 图源博主@货运大师兄,已取得授权
鸡蛋车启动后。司机要稳稳地开,但也不能太慢了。因为存放时间越长,鸡蛋就越有可能变得不新鲜。
这和鸡蛋的呼吸作用有关——鸡蛋通过蛋壳的孔隙和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放出二氧化碳,并流失掉一部分水分[10][11]。强呼吸作用会加速鸡蛋内部有机物质的消耗速率,激发氧化酶类活性,破坏细胞膜结构[10]。简单来说就是会让鸡蛋更快变坏。
有实验发现,鸡蛋呼吸强度受贮存环境湿度影响不显著,高湿度仅仅能有限地降低呼吸强度的减少[12] / 图虫创意
其中,温度对呼吸作用的影响最为明显[1]。研究表明,鸡蛋的呼吸强度会随着贮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相比于25摄氏度的环境,4摄氏度条件下的鸡蛋哈夫单位(表示蛋品新鲜度的指标)减小速度更慢,意味着蛋白品质下降更慢,并且低温还有助于抑制微生物活动[13]。这也是为什么鸡蛋买回家后一定要放冰箱保存。
研究发现,在2-8°C之间的冷链运输环境中,鸡蛋变质的问题确实能够有效得到缓解,且能提升鸡蛋的抗压特性。少部分大型鸡蛋企业,会选择外包给顺丰等物流公司[14][15] / 图虫创意
囿于成本,目前国内市面上大部分还是采用了常温运输的方式[16]。但为了让你吃到的鸡蛋更新鲜,一些养殖场会给鸡蛋涂上一层食品级且无异味的膜。
一般涂膜剂的主要成分有壳聚糖、聚乙烯醇或液体石蜡,涂上后能有效封闭蛋壳上的气孔,并抑制蛋壳表面的微生物繁殖,从而延长鸡蛋的保鲜期[17][18]。
最后端上你餐桌的鸡蛋,都是司机们在“缩短时间防止不新鲜”和“尽量保持平稳防止摔碎”之间,努力寻找平衡的成果。
所以,下次再看到小心求稳、大胆飞驰的鸡蛋车,就大度地忍一忍、让一让吧。
撰文 / 三 二
本文经授权转载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