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彪坠机身亡后,在他家搜到一本泛黄小册子,主席看后失声痛哭

文摘   2025-01-08 21:03   福建  
林彪坠机身亡后,家中藏着的一本小册子送到了毛主席手里,而毛主席翻开后,竟然忍不住失声痛哭。
1971年,林彪乘坐的飞机因意外而坠毁。这位在中国军事史上留下过浓墨重彩痕迹的将军,也因此告别人世。

按照惯例,工作人员前往家中为他整理遗物。有人见到林彪藏着的一本泛黄的小册子,不敢私自处理,便将其交到了毛主席手中。
而毛主席看到册子内容以后,再也忍不住悲伤的情绪。毛主席和林彪二人的关系究竟如何?这本令毛主席情绪失控的册子,究竟是什么?
对于毛主席来说,林彪实在是一位让他又爱又恨的人物。
主席曾经用“天纵奇才”四个字来评价过他,而真正让他名声大噪的一场战役,毋庸置疑,就是平型关大捷。
1937年,林彪奉命与聂荣臻合作,率领115师在平型关打响了一场壮烈的阻击战。

日本在1937年揭开了全面侵华战争的序幕,宛平城破以后,日军的侵略节奏愈发迅速,对我国造成的伤害也愈发惨重。
拦截日寇,打压敌人的气焰,用一次胜利的战役来提升我军士气,这是迫在眉睫之事。
因此平型关战役开打之前,我军领导人充分准备,集中精力,针对战场形势做了多种猜想和规划。而在对敌战术上,毛主席和林彪之间却发生了分歧。
毛主席认为,我军无法保证在大规模作战的情况下,取得战场主动权。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过往积累的丰富的游击战经验,围绕山地地形,展开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
对此,林彪却予以反驳。

从918事变开始,我党军队和日军就有过多次交锋。其间胜负不论,但日本早已将我军视为熟悉的对手。我们引以为傲的游击战术,也早已经被他们多次研究。
我军有军事天才,日本同样也有。在领教过中国的游击战术以后,他们必然会根据游击战中的穿插、转移阵地、声东击西、包抄等技巧,规划合理的应对措施。
而在平型关,我军虽然地形地势方面存在优势,可游击战本就万变不离其宗,日军极有可能根据早已计划好的反击对策来制造意外。若真如此,我军必然反应不及。
更何况,林彪提到了一个关键问题:“游击战无法打出一个大规模且具有冲击力的胜利果实,可我军现在需要的却恰恰是显而易见的胜利。所以,游击战术暂时不适应这一阶段的需求。”
林彪的反驳有理有据,毛主席因此而陷入了思考,并邀请他给出自己的战术安排。

他认为,我军115师现在已经具备大兵团作战能力。集中全军力量开展正面战场的交锋,才是平型关战役的正确打开形式。
“大兵团作战不仅考验士兵的战斗素质,还会考验指挥官的大局观念和指挥能力。不管是我,还是聂荣臻,我们都能胜任这一职务。”他极有勇气,毛遂自荐,满怀信心。
可一向谨慎的毛主席,却认为林彪此举实在太过冒险。平型关战役若无法取得成功,那我军下一步的抗日工作必然无法顺利展开。因此,我们承担不起失败的后果。
小心驶得万年船,毛主席一向认为此话颇有道理。

二人坚持己见,展开了言语交锋和观念碰撞。林彪充分发挥自己在军事方面的敏锐力和感知力,终于成功说服毛主席,同意派遣115是一个旅的兵力给他。
分别之前,他向毛主席保证道:“组织上没要求我立下军令状,那我现在就立一个口头上的军令状。这场战役,我只会成功,不会失败。”
115师在平型关战役中面对的敌人,是有着日本“钢军”称号的第五师团第21团。
林彪坐镇指挥部,充分运用中国传统兵法的智慧,将战场上的士兵们组成了一个有力的阵型。
经过分散合围与包抄,经过数小时的浴血奋战,115师最终取得了平型关关战役的胜利。

平型关大捷,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以后,八路军取得的第一个胜利。在敌人士气高涨之时,我军用这场战役让他们明白,“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终究会成为一场空想。
“日本军队不可战胜”的神话,也在平型关大捷中被彻底破除。
毛主席为战争的胜利而欣喜之时,也不忘反思自己过于保守的作战态度。
115师用实际战斗能力让他看到,在条件适宜以及准备充分的情况下,我军有能力开展大规模兵团作战。
林彪的据理力争也让他坚信,充分信任军队将领,给予将领自主空间,对于战争的胜利有着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

而在平型关大捷后的几天里,毛主席面向全军调整了对日作战策略。把独立自主的游击战术与一定条件下的集中作战结合起来,也成为了下一阶段我军对敌的主要策略。
毛主席海纳百川,能够从实践经验中不断吸纳他人的智慧与思想,丰富自己的思维体系。可林彪,却无法做到这一点。
幼年时的他因为“黄藓”而受到了同龄人的排挤,皮肤蜡黄、头发稀疏的他,无法顺利融入到伙伴们的团体当中。所以,他只能沉浸在自我的世界里,通过阅读习惯吸纳与释放能量。
集体生活经验的缺失,让林彪养成了沉默内敛又固执不化的性格。
在他的观念中,个人的想法一定要践行,个人的观念一定要坚持,个人的壁垒一定不能被打破。

因此,他人的劝诫和引导,对他来说意义极其微弱。过分关注个人思维与内心世界,也让他的格局越来越小。
正因如此,毛主席才会对他又爱又恨。主席爱重他过人的军事素质和才能,也爱重他猛烈却稳定的战略战术。而“恨”并非憎恶,只是遗憾。
人无完人,但取长补短的过程就是人进步的过程。可主席遗憾的是,作为一名军事将领,林彪做不到“取长补短”。
过分的固执常常会让他陷入思维的怪圈,也会让他对更为远大的目标视而不见。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以后,林彪展示的态度,正印证了毛主席对他的评价。

作为一国元首,毛主席敏锐的察觉到美国侵略朝鲜背后的野心。朝鲜并非美国真正的目标,他们想要的是中国,乃至整个亚洲。
美国妄图称霸世界,亚洲可以成为他们的垫脚石。而在称霸亚洲之时,朝鲜正好可被变为一个绝佳的战略据点。
唇亡齿寒,自古皆是真理。若是朝鲜不保,中国的边境线必会岌岌可危。
基于多方考量,毛主席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指出,中国参战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事情。
可主席的提议,林彪却完全不赞成。

他认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接连爆发,已经让我军疲于应付。如今新中国刚刚成立,政权根基不稳,我们的首要目标应当是捍卫国家安全,其次才是惩恶扬善。
抗美援朝的决议,在他的眼中仅仅只是惩恶扬善的正义行为。毛主席对于未来政治格局的思考,却被他完全忽视。
在与周总理的商议中,主席原计划派遣林彪担任志愿军总指挥。林彪常年在东北作战,因此比其他将领更能适应朝鲜的自然环境。东北野战军与他的默契程度,也绝非他人能比。
这支钢铁一般的军队摇身一变,便可以成为插入美国心脏的一把钢刀。
然而毛主席并未料到林彪的抗拒态度,因此早前的计划此时也全部作废。可对于抗美援朝的决定,主席是相当坚持的,并未因任何人的劝说而动摇。

最后带领志愿军奔赴朝鲜战场之人,从林彪变成了彭德怀。而林彪本人,也以身体抱恙为由留在了北京。
他的身体问题,其实在1938年就已经初见端倪了。彼时正是国共两党团结抗日的时期,我党和国民党之间的关系也有了巨大的缓和。
刚刚结束一场胜仗的林彪,骑在马背上快意驰骋,因意外而闯入了阎锡山设置的哨岗封锁线。
哨兵时刻保持高度警惕,见有人闯入,便毫不犹豫的举枪射击。不设防备的林彪被子弹穿过了脊椎,从此落下了终身的后遗症。
他的性格本就古怪,经此一事更是敏感沉默。

身体的病症要求他避光、避水、避风,所以他的居住环境常年黑暗。因为植物神经紊乱症,他也无法正常与他人开展社交活动,所以为人更是孤僻,性情令他人捉摸不透。
1953年,中国人民志愿军终于获得了在朝鲜战场的胜利。实践再一次证明,毛主席三年前的决策有多么英明。
而固守己见的林彪,也再一次暴露了自己的短板。
或许是担心他的身体状况,或许是担心他的心理波动,毛主席总是能从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时间,与林彪交流个人状况。
在毛主席眼中,林彪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军队建设良才。新中国的国防力量,离不开他们这一批身经百战的老将去维系。

可他却好似陷入了漩涡之中,越陷越深。主席慷慨地对他伸出双手,想要拉他一把。可他却试图把主席拉进漩涡,争执不断。
1971年,在中南海工作的毛主席得知了一个惊天消息。林彪乘坐的飞机意外坠落,他本人也当场死亡。
突闻此事,主席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一个战友的离开,常常会带给他更为复杂的情绪和感受。
而接下来被放到他面前的一本泛黄小册子,更是让主席失声痛哭。
这是负责为林彪处理遗物的工作人员从他的家中搜出的册子,他们不敢私自处理,只好将册子交到了毛主席的手上。

看到册子泛黄的封面,毛主席想了起来,这是他送给林彪的东西。翻开扉页,里面是毛主席亲笔誊抄的一首诗,《龟虽寿》。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是曹操的诗,也是过去的他想对林彪说的话。
关于主席为何要将《龟虽寿》特意抄送给林彪,民间有着诸多说法。
有人认为主席只是在借文学作品寄托感情,向林彪传递温暖,展示他们二人之间的朋友之谊。
也有人认为,主席是在借此机会敲打林彪,告诫对方放宽眼界,扩大格局。

具体原因已不可考,但可以明确的是,曾经的毛主席确实对林彪抱着着殷殷期待。
主席看到这首诗,一瞬间愣住,突然不知该如何反应。直到此时,林彪去世的消息才仿佛有了实感,让他感受到了一股从心而发的悲痛。
他伸出手,一点点翻看着册子里的内容,跟随一字一句,回忆起他们二人并肩作战时的岁月。
那个时候的林彪虽然同样沉默内敛,但骨子里的意气风发却无法遮掩。他对于自己的军事能力有着绝对的自信,也能够在个人擅长的领域展现出令人折服的气魄。
主席还记得平型关大捷时,他被众人簇拥在中间,头上的帽子歪歪扭扭,脸上还挂着敌人的血迹,神情却是轻松愉悦的。

他来到主席的面前,志气昂扬的敬了个军礼,开口说:“幸不辱命,完成任务。”
那是一位将军在战场上最炫目的风采,那也是被毛主席保留在心底深处的珍贵的回忆。
主席的思绪不断被拉回到从前,他也仿佛置身于那段峥嵘岁月之中。越是深想,他越是体会到了物是人非带来的无力和无可奈何。
一位端庄稳重的国家元首,在战友去世的消息传来之后,拿着一本泛黄的小册子,失声痛哭,再无任何顾忌。
这本册子承载的,不仅仅是二人的珍贵回忆,更维系着他们出生入死的战友之情。睹物思人,不外如是。回忆厚重,不外如是。

老祖宗
好家庭,敬祖承德;好家风,润泽后世。 家风,不仅关系到子女的成长,也关系到家族的兴衰。 家风好,万事如意,人丁兴旺;家风差,子孙不肖,危害无穷。 老祖宗留下的这些家风,虽然至今已过千年,但如今依旧适用,家中长辈必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