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股份盈利超预期复苏的三个原因

财富   2024-11-01 17:49   北京  






伊利领先新乳业、光明、三元,盈利开始复苏,这得益于品牌、规模带来的综合优势,也得益于主动调库存、严控费用



文| 《财经》研究员 刘建中 陈汐

编辑|刘建中


10月30日,中国乳业龙头伊利股份(600887.SH)发布了2024年三季报。伊利三季度盈利超出了市场预期,10月31日伊利涨幅为5.6%,大幅超过了上证指数涨幅(0.42%)。

截至2024年11月1日,伊利股份年内涨幅为10.4%,其他大型乳企股价(前复权)表现如下:

新乳业(002946.SZ)上涨10.1%;光明乳业(600597.SH)下跌0.82%;三元股份(600429.SH)下跌2.5%;蒙牛(02319.HK)下跌12.3%。

“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归母净利润”(下称“扣非归母净利润”)是最能代表企业真实经营业绩的指标之一。2024年三季度,伊利的扣非归母净利润为31.9亿元,同比上升了19.9%,比2024年二季度上升了99.9%。

从伊利的历史业绩看,三季度的“扣非归母净利润”并不会系统地高于二季度。所以,2024年三季度的“扣非归母净利润”比二季度上升99.9%,反映出伊利经营状况大幅改善。

2023年和2024年是中国乳制品行业的调整之年,2024年的调整尤为剧烈。中国两家超级乳企伊利股份和蒙牛乳业的中期业绩都不理想。2024年上半年,伊利营业收入597亿元,同比下滑9.5%;扣非归母净利润53.2亿元,同比下降12.8%。蒙牛的相关数据下滑更为严重。

图1显示,从营业收入增速看,伊利和蒙牛2024年上半年成绩可算2010年以来的15年最差成绩。

图1: 伊利和蒙牛的上半年营业收入增速(2010年-2024年)

2024年中报发布后,一位券商资深乳品分析师认为伊利的业绩要到2025年才会好转,甚至有其他分析师认为伊利的业绩要到2026年才会好转。但2024年三季报显示,伊利的盈利情况已经开始显著好转。

伊利业绩的好转并不来源于行业整体回暖。蒙牛没有公布三季报,另外几家大型乳企的经营业绩并未好转。

新乳业三季度“扣非归母净利润”1.9亿元,而二季度为2.1亿元。

光明乳业三季度“扣非归母净利润”-1.4亿元,而二季度为1.6亿元。

三元股份三季度“扣非归母净利润”-0.34亿元,而二季度为0.37亿元。

那么,伊利的业绩为何会率先回暖?我们认为有三大原因。

伊利业绩率先复苏的三大原因

伊利业绩率先恢复的第一个原因是其品牌、规模带来的综合优势。

在繁荣期,各大乳企的毛利率相差不大。在表1中,2018年三元的毛利率最低,与伊利的差距仅为4.8个百分点;2019年光明最低,与伊利的差距为6.1个百分点。

但在调整期,综合优势会导致企业间的毛利率差异变大。在表1中,2020年,新乳业、光明、三元与伊利的差距分别为11.5个、10.1个、11.8个百分点。2021年-2023年,伊利和其他乳企之间的毛利率差距都大于繁荣期。

随着周期调整的缓和,当不利的经营因素开始逐渐消退,行业中超级企业的毛利率、净利润也会率先恢复。2024年三季度,伊利的毛利率已经恢复到34.9%,已经超过2021年-2023年的毛利率水平。

表1: A股乳企的毛利率情况(2018年-2024年)

伊利业绩快速恢复的第二个原因是,2024年上半年主动调整自身与渠道存货。

这些举措中,帮助经销商清理库存尤为重要。伊利在上半年放缓了发货节奏,帮经销商清理积压库存。伊利某高管在中期业绩说明会上表示,公司二季度通过合理控制出库节奏,帮助经销商消化一些大日期的库存产品。现在渠道中基本都是三个月以内的产品,产品的新鲜度得到了大幅改善。因为上半年主动帮助渠道清理库存,伊利在三季度可以轻装上阵。

伊利业绩快速恢复的第三个原因是更加严格地控制费用。比如,2024年三季度伊利的管理费用从2023年三季度的12.2亿元降为10.3亿元,降幅为15.6%。而同期,新乳业的管理费用从1.2亿元降为1.1亿元,降幅为8.3%;三元的管理费用基本不变;而光明的管理费用不降反升,从1.9亿元升为2.3亿元,涨幅21.4%。

伊利的业绩在更远的未来会怎样?乳业巨头的未来是乐观还是悲观?

伊利的未来

对于伊利的未来,我们持乐观态度,原因有二:

第一,中国人均乳制品消费量未来仍会上升。

与国际相比,中国居民乳制品消费量仍处于较低水平,人均年消费量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为亚洲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2023年中国居民乳制品消费量约为120克/天,远未达到《中国居民膳食指南 (2022)》中人均摄入乳制品300克/天的低限推荐量。

随着消费者健康意识提升和消费习惯的养成,乳制品消费量仍有较大增长空间。乳制品行业的发展潜力依然较大。

第二,原料奶阶段性过剩有利于大型乳企构建竞争护城河。

中国奶业协会副会长李胜利估算,在本次调整期将有超过30%的小型奶牛场退出。伴随小型奶牛场退出,大型乳企对上游的控制率将进一步提高。而当调整结束,谁掌控牧场越多,谁收益越大。

同时,大型乳企提高上游控制率,可以防止其他行业巨头的跨界竞争。跨界巨头想在乳制品行业占有一席之地,必须有奶源。巨头如果自己养奶牛,会导致行业产能过剩,全行业亏损;而如果购买原奶则可能无法满足其生产需求。甚至巨头可能面临无奶可收的境地,因为奶源都在竞争对手控制之下。实际上,几轮原奶过剩周期之后,目前绝大部分优质奶源地已经被大型乳企掌握。这导致跨界巨头进入乳制品行业的难度比较大。

综合以上两点,我们对伊利的未来比较乐观。银河证券最新观点认为,伊利积极布局产品创新升级,且在产业链形成强护城河,有望受益市场份额提升,并向全球领先乳企站位迈进。同时,其数字化赋能+精益管控+品类结构升级将推动净利率继续提升。

责编|张雨菲


财经杂志
《财经》杂志官方微信。《财经》杂志由中国证券市场研究中心主办,1998年创刊,秉承“独立、独家、独到”的新闻理念,以权威性、公正性、专业性报道见长,是政经学界决策者、研究者、管理者的必读刊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