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财经》了解,业内正在热议两个限制光伏产能的政策方向:一是以能耗等指标设立门槛,控制产能开工率,其中硅料、硅片拉晶环节将是重点考虑的环节。二是参考石油行业的欧佩克组织,成立一个光伏欧佩克来协调产能,根据市场需求和产能等多个因素,分配各企业的产量配额。通过设定能耗门槛来引导行业高质量发展是化解制造业产能过剩的一种方式。吕锦标告诉《财经》,硅料环节只有不到20家企业,市场相对集中,供需更透明也更可预测。而且硅料生产能耗是光伏产业链中相对最大的,以能耗指标作为限产参考可以有明确的数据,而其他环节,除了硅片拉晶环节有类似的特征外,较难找到一个明确的抓手。即便是硅料环节的调控,也面临一定的困难。吕锦标提到,近几年新扩产的项目都是5万吨级别的技术平台,严格按照新的规范指引,如果要通过加严指标限产,不符合政策延续性,也难以通过指标的微小差别来决定项目开停产。出台政策的好处在于能够给行业一个导向,未来扩产的指标加严,但如果要控制存量产能,还是需要企业自己调整策略,减少生产,尤其是龙头企业。“现在已经到了拼现金流的阶段,龙头企业的成本优势难以体现。”他说。据《财经》了解,目前多晶硅即硅料在产产能约265万吨,整体开工率已降至60%以下,另有约88万吨已建成但延迟投产的产能。当前优质N型硅料的价格在40元/公斤左右,而头部企业较优的含税现金成本要到41元/公斤至42元/公斤,这意味着,即使是龙头企业的优质产能,经营现金流也不容乐观。“目前多晶硅库存超过30万吨,上百亿现金断流”,吕锦标补充道。近一个月来,光伏协会已组织各环节企业召开多场“自律”会议。硅料、硅片环节也开始减产,但更多是基于市场因素考量。当前云南、四川等地进入枯水期,当地电价会有所上调。这一因素成为龙头企业减产的契机。一般6月至10月是丰水期,11月至第二年的5月是枯水期和平水期。SMM分析师史真伟预计,11月份的硅料产量会降到11万吨出头,12月可能进一步降至9万吨-10万吨,如果硅片环节不发生大量减产,基本上硅料环节就会进入去库存的进程。史真伟撰文披露,11月中旬,超20家硅片企业于线上召开行业自律会议,某头部企业带头下调开工率,从月初计划的40%降到30%左右,预计11月国内硅片产量将跌破40GW。据市场反馈,此次会议初步对2025年硅片市场总需求量估算、对应硅片企业减产额度分配方案等进行讨论,但对排产“自律”并未达成一致,近期硅片企业或将继续开会讨论。除了借助能耗指标调控,也有观点认为,需建立类似石油输出国组织(Organization of the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OPEC,欧佩克)的光伏产能控制组织,来控制全产业链的产量。持此观点的人士指出,如果光伏行业主管部门或者行业协会能以更强势的态度面对光伏企业,就能平衡全行业的产量。1960年9月成立的欧佩克现有12个成员国,拥有世界已探明原油储量的79.1%。欧佩克的目标是协调成员国的石油产量以稳定油价,从而保障石油生产国的石油收入。欧佩克相对有效运行的原因有两点:一是其对国际石油贸易的影响足够大;二是沙特作为领头羊,较好地实现了欧佩克内部的产量管控。但对于欧佩克是否是垄断组织一直有较大的争论,中国光伏企业若要建立类似欧佩克的组织,也要面临国内外对其是否涉嫌垄断的质疑。中国反垄断法第17条明文规定:禁止具有竞争关系的经营者达成限制商品的生产数量或者销售数量的垄断协议。与石油生产主体集中度较高不同,光伏产业市场集中度相对较低,也没有像沙特这样愿意自己吃小亏维持大局的领头羊。据《财经》多方了解,以有形之手化解光伏产能过剩的办法仍在讨论中,暂难达成共识。